海鲜好像含有很多重金属,还能放心吃吗?

海鲜容易富集重金属是事实,但正常食用的风险并不大。

经常有新闻曝出某地海鲜比如生蚝镉超标、铜超标的事情。这其实跟海鲜生理上的特殊性相关。当某片海域遭受污染,最先接触污染物的是潮间带的生物,特别是定居性的贝类品种。它们缺乏回避的能力,长时间在污染环境下生活,容易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富集在体内。

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生理特性不同,对重金属的富集和转化作用也不一样。比如鱼虾贝蟹,它们富集不同种类的重金属,富集的器官部位也不一样。相应的,人们食用它们不同的部位,可能造成的危害也不一致。

像生蚝这样的海鲜之所以成为镉污染、铜污染大户,跟它作为滤水性贝类的大量滤水特性相关。一位厦门大学的海洋环境科学博士后曾跟我解释,“生蚝滤多少水和吸收多少污染物本身没关系。生蚝滤水是为了吃水里的藻类、有机碎屑,只是粗粗地滤,没能力截留溶解的污染物。但如果污染物存在于生蚝滤食的颗粒物中(藻类、有机碎屑),多滤水就会摄入更多污染物。”

我查阅过国内海鲜重金属方向的几十篇学术文献。中国局部地区,确实存在部分海鲜重金属超标的情况。比如:

2009年,辽宁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人士曾检测大连近岸海域双壳类品种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发现,大连近岸海域部分地区的扇贝、牡蛎、文蛤、赤贝等双壳类品种镉、铅含量超标。

2011年,浙江省慈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曾采集杭州湾南岸滩涂养殖区的海鲜,测定铅和镉等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甲壳类生物青蟹的镉含量超出当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安全标准5倍。

中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海鲜重金属被研究最多的是江浙与两广沿海一带。

2008年,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等八家机构的人士调查了杭州市主要贝类市场。研究者在调查完近江市场食用贝类中重金属铅、镉、铜、汞和砷的含量后,发现杭州市近江市场所售的5种食用贝类镉含量全部超出当时农业部标准。文章建议,该市场所售贝类产品存在的食用风险,应予以重视。

同年,深圳市福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完市场、餐饮点427份水产品样品的重金属含量后提出,深圳市水产品重金属污染主要为海水贝类的镉污染,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那这些研究是不是意味着,海鲜变成了“高风险”食物?

正常食用海鲜的话,这种摄入重金属的风险还算可以接受。从2004年到2010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王学锋等人采样分析了广东沿岸17个主要港湾的海水养殖牡蛎。评价结果认为,考虑到水产品在国内居民膳食结构中不占主要比例,即使是水产品消耗量较多的广东省沿海各市,正常食用牡蛎的健康风险系数仍很低。

因此只要不是海鲜的深度吃货,不太必要担心重金属风险这一点。如果实在不放心,也有稳健的解决办法。比如食用双壳类海鲜,比如牡蛎、蛤、蛏、蚶、贻贝,可以选食它们的肌肉部分,去除内脏团。因为大量研究显示,在双壳类、腹足类生物体内,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往往最低,包含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的内脏团重金属含量最高。

那位海洋环境科学博士后告诉我,他自己研究得知星虫(某种海鲜,俗称土笋冻)铅污染严重后,仍然吃了好几回星虫。按照他的说法,人体有重金属的代谢机制,反正每次就吃一两条,再超标也不会怎样。

他最后跟我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这大概适用于所有的“风险”食物,“只要不是被严重污染的生蚝,就放心吃吧。只是一次不要吃很多。毕竟嗜好某种风险不明的食物就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