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鼠疫,总能够让无数人感到恐慌,鼠疫究竟有多可怕?这件事情还要从鼠疫的历史说起。历史上的鼠疫历史上的鼠疫曾经反复跨越欧亚大陆,并且造成无数人死亡。
在公元6世纪,一场被称之为“查士丁尼瘟疫”的大规模疫情横扫地中海延安,持续了五六十年的时间。这场瘟疫(后被证明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鼠疫大流行)直接导致近1亿人死亡,几乎可以用“疯狂”甚至“恐怖”来形容。
不久之后,东罗马帝国衰败,一些学者认为这和本次鼠疫息息相关。然而,鼠疫并没有就此罢手,分别又在14世纪和19世纪大规模暴发。大名鼎鼎的 “黑死病”(就是鼠疫)席卷了整个欧洲,夺走了约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
历史上的鼠疫
在当时,人们并不了解鼠疫的病原体,也没有特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因此每一次鼠疫的暴发都预示着大规模死亡的降临。
直到日本学者北里柴三郎和法国学者耶尔森(Alexandre Yersin)发现了鼠疫的病原体、西蒙德(Jean-Paul Simond)确定了鼠疫可以通过跳蚤传播之后,人类终于可以通过血清治疗、磺胺类药物和链霉素治疗来对抗鼠疫。
而随着环境卫生的改善、疾病监测体系和诊疗方案的成熟,鼠疫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被良好的控制。什么是鼠疫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氏菌引起的,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分布,一般通过跳蚤传播,也可能通过人与人之间互相感染。
鼠疫耶尔森氏菌不仅可以通过跳蚤叮咬(引起腺鼠疫)和呼吸道飞沫(导致肺鼠疫)传播,还可以通过食用未煮熟的受污染肉类和接触受感染的宠物/家畜传播,传播能力看上去似乎非常强。
肺鼠疫和腺鼠疫的传染性也不一样
鼠疫一般呈现四种临床症状:轻症鼠疫、肺鼠疫、腺鼠疫、败血症。鼠疫的最初症状与流感相似,有高热(高达39至40℃)、不适、寒战和头痛等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至3天,但也可能长达6天。如果患者因吸入大量鼠疫杆菌而感染,导致原发性肺鼠疫,潜伏期可能为1天或更短,症状和体征可能进展非常迅速。在腺鼠疫的病例中,患者通常会出现局部皮肤发红、干燥和灼热,在跳蚤叮咬区域伴有进行性的剧烈疼痛,以及由肿胀的淋巴结剧烈疼痛引起的强迫体位。如果腺鼠疫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就会发展成肺鼠疫或败血症(败血症鼠疫),死亡率非常高。
败血症鼠疫也可以通过伤口直接由携带病原体的血液感染引起。如何预防鼠疫看完上边的内容,大家是否感觉鼠疫非常可怕而且自己被传染的风险非常大呢?其实并不然。刚才我们说到了鼠疫分为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这三者的传播能力截然不同。
普通的腺鼠疫传播风险非常低,因此即便是直接接触腺鼠疫的病人都无需过度担心;即便是原发性或继发性的肺鼠疫,在发病初期的24小时内,即便出现发热和心率加速的情况,也是没有传染性的。
最需要担心的反而是跳蚤
至于败血症鼠疫,放心吧,以我国现有公共卫生与疾病监测体系,败血症鼠疫病例一经确诊,早就会被严格控制和隔离治疗了。但有一点需要高度警惕,那就是:出现咯血的病人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
如何避免传染:①迅速隔离疑似和确诊病人;②保持卫生,干掉跳蚤;③去人多的公共场所要佩戴口罩,没有口罩用夹克把口鼻遮住也可以预防鼠疫(参考资料第8条);④不生吃死于鼠疫的动物;⑤离草原土拨鼠远一点;⑥特殊情况下接种鼠疫疫苗。
土拨鼠虽然蠢萌,但在疫区也会传播鼠疫
除物理预防外,在特殊的地区,世界卫生组织鼠疫专家委员会建议使用四环素、链霉素和氯霉素进行抗生素预防。
因此,即便是出现了多个鼠疫病例,也是有办法通过疫苗以外的方式进行预防,完全无需担心。
近年来鼠疫控制的越来越好
即便放眼全国,其实鼠疫也并不曾离开视野。近10年来疾病负担最严重的1次就是2009年,也只是青海北部小部分地区出现了病例,而后得到妥善处置。
除了鼠疫,还有很多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疾病呢
虽然鼠疫事件并不用太过担心,但我们仍会面临其他传染病的威胁,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接种疫苗,才是最佳的防病方式!
参考资料:
Drancourt, M, Raoult, D. Molecular history of plague[J].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S1198743X16303809.
Butler, T. Plague history: Yersin’s discovery of the causative bacterium in 1894 enabled, in the subsequent century, scientific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disea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eatments and vaccines[J].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2014, 20(3):202-209.
陈志强.研究视角与史料——“查士丁尼瘟疫”研究[J].史学集刊,2006(01):45-52.
Butler, T. Plague history: Yersin’s discovery of the causative bacterium in 1894 enabled, in the subsequent century, scientific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disea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eatments and vaccines[J].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20(3):202-209.
Zietz B P , Dunkelberg H . The history of the plague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causative agent Yersinia pestis[J]. Int J Hyg Environ Health, 2004, 207(2):165-178.
Yang, Ruifu. Plague: Recognitio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2017:JCM.01519-17.
Kool JL. 2005. Risk of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of pneumonic plague. Clin Infect Dis 40:1166–1172. doi:10.1086/428617.
Wang H, Cui Y, Wang Z, Wang X, Guo Z, Yan Y, Li C, Cui B, Xiao X, Yang Y, Qi Z, Wang G, Wei B, Yu S, He D, Chen H, Chen G, Song Y, Yang R. 2011. A dog-associated primary pneumonic plague in Qinghai Province, China. Clin Infect Dis 52:185–190. doi:10.1093/cid/ciq107.
WHO. 1970. WHO Expert Committee on Plague. Fourth report. World Health Organ Tech Rep Ser 447:1–25.
Wang X, Zhang X, Zhou D, Yang R. 2013. Live-attenuated Yersinia pestis vaccines. Expert Rev Vaccines 12:677–686. doi:10.1586/erv.13.42.
作者:卤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