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心脏病发作多是由于一条或者多条冠状动脉(负责保持心脏功能、为心脏供血的动脉)堵塞,引发心脏供血缓慢或停滞而导致的疾病,严重时会致死。
而心源性猝死(SCD)是因为心脏发生不规则心脏电干扰,使得心脏发生颤动(称为心室纤颤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而不再做泵动,心脏不再泵动就会阻止血液流向身体各器官,导致心脏功能、呼吸和意识突然丧失,这种情形下病人会很快死亡。
心源性猝死是美国“自然死亡”(natural deaths)事件的主要成因,每年约有二十九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这占据了美国心脏病死亡人数的一半。成年人高发心源性猝死的年龄阶段是30至40多岁,其中男性是女性的两倍,少儿较少发作心源性猝死。
图片来源:inquirer.com
心脏停止跳动后,大脑无法获得含氧血液供应,最快在一分钟内就会永久性大脑损伤,最多几分钟会导致死亡。因此帮助失去知觉且不能正常呼吸的病患者,就是在同死神赛跑。
根据世界著名医学研究机构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的指引,遇到周边人发生这种情形要做的事情是:
1、拨打应急救助电话
2、快速检测病人呼吸,如呼吸不正常,执行心肺复苏术(CRP),以每分钟100至120下的频率按压病人胸部,两次按压之间让病人胸部得到扩张,持续进行CRP直到有可用的便携式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或急救人员到达为止。
3、若是现场有AED设备,跳过第2步立即直接使用,并在AED充电的间隙施行CRP。重复使用AED,直到病人恢复意识或急救人员接管为止。心源性猝死主要是心室颤动导致,因此能快速除颤的AED才是拯救此疾病的关键利器,应该在公共场合和高危人群的家中配备,并使之随时可用。
AED设备,图片来源https://www.3-dao.com.cn/news_si_1336345/
到目前为止,在年轻人群中高发的心源性猝死疾病,其确切致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根据梅奥诊所的指引,多种因素会导致心率失控,这种不正常的心率状况被统称为“心室颤动”(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现在发现的年轻人心源性猝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简称HCM)。
这种心脏缺陷通常有家族史,表现在心肌璧变厚,增厚的肌肉组织会扰乱心脏电系统,导致心率不齐,严重时候会出现猝死。然而比较麻烦的是,虽然增厚性心肌病是30岁以下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病因之一,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不会致命,而且很难事先通过检验筛查发现。
2、冠状动脉异常(Coronary artery abnormalities),有些人有先天性的冠状动脉连接异常。在运动过程中冠状动脉受到压迫后,无法为心脏本身提供足够血液供应。
3、长QT综合症(Long QT syndrome),这种遗传性心率失常疾病会导致心率过快、紊乱等状况,并经常引发昏厥。患有长QT综合症的年轻人猝死的风险会大些,同样麻烦的是,长QT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具多样性,患者可以终身无症状,也可能早在婴儿期就发生猝死。
4、先天性心脏系统异常,包括心脏结构异常,比如出生时候未被发现的先天性心脏病、心肌异常。心脏电生理系统异常等。
5、胸部钝击也会引发心脏猝死,心脏搏动周期的某个节点上,胸部突然受到打击也会引发心室颤动,虽然这个情形比较罕见,但确实有冰球运动员和拳击运动员因此而死亡。此外病毒或其他疾病引发的心肌炎也会导致心脏猝死。心源性猝死的众多病因比较难以发现、发病时征兆不清晰、没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预防治疗,且发病到死亡时间很短,因此难以防范。
如果锻炼时候出现无法解释的昏厥,可能表明心脏出了问题,对于有过家族成员发作的情形,也应该保持警觉。不过呼吸急促、胸痛可以是心源性猝死的征兆,也可能是诸如其他健康问题比如哮喘的征兆。
这些都导致心源性猝死难以预防和治疗。对于已经确诊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可以通过在体内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简称ICD),这种植入体内的设备可以监控心率,如发现危及生命的心率失常,ICD会主动电击心脏来恢复正常的心率。
目前医学界对于如何筛查识别心源性猝死高危人群的做法存在争论,意大利等一些国家利用心电图进行筛查,然而这种模式昂贵且经常会有假阳性结果出现(即不存在异常或疾病但反馈出有此类状况),这种不确定性会引发不必要的担忧。无论如何,规律生活、勤于锻炼、保持轻松愉快心态是颠扑不破的健康长寿之道。
(以上素材编译自mayoclinic.org WebMD.com inquirer.com等相关文章)
作者 | 我爱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