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游记》中的女妖都是美女?男妖都是野兽?

看《西游记》时,很多人都被妖怪的不同形象所吸引。

男性妖怪一般都凶残恐怖,一眼就能看出他是驴是马,比如牛魔王头上还有两只犄角,白象精脸上还挂着长鼻子。

而女性妖怪则一般年轻漂亮,让人见之而迷,比如无底洞里的金鼻白毛老鼠精,和人类美女没有任何差别。

都是妖怪,咋就区别这么大呢?其实这里面大有讲究。

女妖怪独特的修炼方式:原来变美是有代价的?

《西游记》的妖怪有个突出的特点,一般来讲,越是文雅、优美、秀气、漂亮的妖怪,法力似乎就越低。

最厉害的妖怪往往都是男怪,比如牛魔王、九头虫和大鹏雕,这三位老哥法力超强,孙悟空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三位的共同特征是进化不完全,身体形态有明显的动物特征。

而那些漂亮的女妖怪,像老鼠精、蝎子精、蜘蛛精、玉兔精,个个都花容月貌,令人神魂颠倒。

但法力就不是那么强大,虽然有的也打得很顽强,但绝对没有牛魔王、九头虫和大鹏雕那种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气势。

有人读书读的细,不免就要问了,从女怪的表现来看,妖怪们也是有审美的。

那为什么男妖怪不变得好看一点呢?事实上他们具备这样的能力,像黄袍怪变过俊美的驸马爷,猪八戒也变过浓眉大眼的男青年。

这就引出了一个定律:妖怪幻化人形,对法力有影响。

比如玉兔精,这位月宫来的小兔姐姐变成天竺公主,长相自然是不用说的,但这也对她的法力带来严重影响,她在人形状态下无法和孙悟空战斗。

猴子跟她撕破脸开打,小兔姐姐必须马上脱光衣服现出原形,才能开启搏斗状态。

蝎子精也一样,她化作美女时倒也能用妖风把唐僧掳走,但是到了单挑对战时,就不得不现出一部分原形,把蝎钳和蝎尾露出来。

老鼠精最爱惜容貌,虽然法力也不错,但因为没有现原形,所以在猴子的追击下几乎没有招架之功,只能用障眼法脱身。

唯独不在乎形象的白骨夫人,打不过就现原形,居然挨了猴子三棍才死,堪称女怪中的战斗机。

所以说,妖怪变美变帅,其实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这是古代神魔传说的一个通行定律,相当于技术规则。理解了这个规则,再回头去看《西游记》,是不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现在的明星、网红们也都挺爱美,为了美都不惜代价,又是动刀子又是垫东西,四五十岁的年纪非要强行装扮成二十多岁,累不累?

其实也没见多美,好好的天然脸,弄得人不人鬼不鬼,个个都是锥子脸尖下巴,脸上充满着玻尿酸的尴尬。

四十岁有四十岁的风韵,五十岁有五十岁的魅力,这是老天爷定下的规矩,你非要强行逆天,结果自然不那么好。

人呐,还没妖怪活得明白。

男怪和女怪分别代表着什么?

讲完了技术规则,我们再讲讲文化内涵。

古代神怪小说创造这些男怪女怪,难道只是为了取悦世人,就没有点别的目的?

自然是有。

古代小说的作者们,都有一定济世传道的文人情怀。

子不语怪力乱神,作为孔圣人的信徒,文人们写精怪妖魔,其实都是借妖怪讲人,说来说去,妖只不过是披着各种怪异面具的人罢了。

各种形态、各种性格的妖怪,都代表着人遇到的各种难题。

比如六耳猕猴。

这个怪物没有师傅,也不是出自天庭和西天的某个大神的手下,居然修炼成了和孙悟空一样强大的法力,令人很难理解。

其实设定这样一个妖怪,本意是描写唐僧和孙悟空之间的猜疑之心,师徒不再精诚团结,有了二心,所以才会生出种种乱象。

再比如荆棘岭的几个树妖。

唐僧一路西行从来都是黑白分明,不与妖怪妥协,就算被蒸了被煮了也无所谓,跟妖怪那都是大义凛然,连话都懒得说几句。

但是这几个树妖和唐僧吟诗弄月,居然把老和尚诱惑的五迷三道,差点中招和杏仙结了婚。

这段故事也是暗指每个人都有性格缺陷,都会面临自己抵挡不了的诱惑。只要你有所求有所好,哪怕再小、再隐蔽,有求于你的人,都会寻隙而入投你所好。

所以,小说中的男怪女怪,大多都是各有所指,反映着人世间的各种挑战和诱惑。

男怪大多狠毒残忍野蛮,象征着考验和难关,女怪妖艳魅惑淫乱,往往代表着邪欲和沦丧。

当然,文人们写小说,也不完全为了说教,有些细节里,也充斥了封建文人的龌龊小心思。

以明清以来的小说为例,由于古代男女受教育程度不同,小说阅读者大都是男人。

男人喜欢什么调调,小说作者们都门儿清。

明清小说不乏借妖怪之形讲述秽乱故事的,《灯草和尚》就是其中代表。

即便是《西游记》这种名著也不能免俗,书中对于妖艳女怪的描写,也有一些不堪入目的情节。

只不过名著终归是名著,纵使有一些小小瑕疵,仍然掩盖不了《西游记》在神怪文化方面的杰出成就。

源远流长的中国妖怪文化

《西游记》所处的时代,其实已是中国妖怪文化的定型期,中国古代妖怪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

中国传统文化对妖怪的描述有一个漫长而巨大的演变过程。

华夏上古神话对妖怪的描绘,带有原始的宗教色彩。

像华夏文明的神话始祖,伏羲、女娲都是半人半蛇的形态。创世传说中,人、神和动物是共处的,大禹治水就曾驾驭着应龙这种神物。

                                                             《山海经》神兽

《山海经》几乎就是一本神怪动物大合集,中国神话小说中很多祖师爷级别的妖怪,都是从《山海经》中撷取的灵感。像之前大热的《神奇动物在哪里》,源流就是取自《山海经》。

里面的很多怪物,各有各的过法,和人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总体上看是和平共处、相伴共生的。

到了秦汉魏晋时代,妖怪开始具备了较为负面的意义,妖怪成了异态,和人类世界格格不入,妖怪会害人。

但是这一时期的传说中,妖怪没有什么法力,它们往往对人类很畏惧,有时候凡人就能把妖怪杀死。像《搜神记》里的宋定伯捉鬼,鬼被人吐了口唾沫,就变成了羊,最后被卖掉。

这种呆萌弱鸡的妖怪不仅不令人害怕,反而颇富喜剧色彩。

唐宋以后的妖怪开始变得更强大、更邪恶,妖怪的法力比人类强大,呼风唤雨、法力通天的妖怪比比皆是,能够水漫金山的白蛇精,就是唐宋文本中开始出现的。

明清以来的妖怪又有一变,妖怪在强大邪恶的同时,变得更有人性色彩,人类的贪欲、色欲、权力欲,甚至嫉妒、羡慕、攀比等性格类型,妖怪也都拥有了。

《西游记》里的很多妖怪,甚至像人类一样过起了柴米油盐的小日子,黄狮精手下的妖怪到玉华洲的人类集市上买东西,居然没有引起人类的惊恐,两只小妖还会耍花账,黑主人家的银子,真令人忍俊不禁。

纵观几千年的妖怪文化,从原始宗教图腾到世俗文化标签,中国古人活生生创造出一个精彩绚丽的特有文化领域,角度之刁钻、内涵之丰富、意象之多元,在全世界的文化成果中,都是独一份的。中国古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真是叹为观止!

不管是所谓正统的仁义礼智信,还是被儒家敬而远之的鬼神妖怪,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但鬼神妖怪文化是污泥与莲花共生的池塘,如何将妖怪传说中奇幻大胆的想象、百姓心中最朴素的观念、勃发激扬的生命用文学的器皿稳妥地盛起,并端到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人的面前,是当下一个值得投注热情与精力去解答的问题。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