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说完了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接下来说宗教改革。
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让资产阶级有了物质基础和思想武器,成长为一个真正独立的阶级。此时的广大平民还处在中世纪宗教愚昧之中,俗话说“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西欧资产阶级要想壮大自身、改造封建旧秩序,就得唤醒平民。这就是宗教改革。
说起宗教改革,大家往往会立马想到路德,在西方,路德也占据着崇高的历史地位,但其实,路德的继承者加尔文对宗教改革的作用更大。他不仅建立了完整的新教体系,还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引领新教潮流。
一、基督教的强势
4世纪基督教被确立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罗马帝国崩溃后,西欧商业消失,丧失了经济基础,宗教很快成为西欧人的生活核心之一。越穷的地方,宗教越容易生根发芽。
基督教的核心是“原罪”和“灵魂救赎”,人生而有罪,人类必须洗脱罪恶,才能在审判日到达天堂,从而实现救赎,否则堕落到地狱。那么,怎么实现救赎呢?那就是要侍奉教会,按照教会的要求去祈祷、礼仪、缴税。也就是说,能不能救赎,完全由教会说了算,《圣经》的解释权也掌握在教会手中。
在极度贫穷的中世纪,此生无望,基督教的这套理论给了人们希望和慰藉,俘获了绝大部分人的心。
“中世纪只有一种意识形态,那就是宗教和神学。”——恩格斯
1、世俗领域,教权与王权共存
老百姓都信基督教,国王为了便于统治,自然需要与基督教进行合作。基督教需要王权的保护,但封建割据下的国王权力并不是强有力的,二者犹如利益婚姻,谁也取代不了谁,谁也离不开谁,这种教会与国家之间的二元关系,互相牵制对方权力,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方向。这种二元关系,介于中国的世俗化与中东的伊斯兰化之间。
我国长期作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皇权面对宗教有压倒性的优势,儒道佛都无法真正威胁到皇权,只是被利用的工具,一旦显示出威胁苗头,在萌芽状态就被灭掉了,如灭佛、轮子功。与西欧完全不同。
西欧是传统的封建制,领地层层分封,王权虚弱,很容易被架空,与我国的东周类似。
基督教则有严密的组织机构,教务行政区称教区,教区领导人叫主教,是国际象棋里的“Bishop”;教区之上是教省,领导人叫大主教,因穿戴紫衣紫帽,故而称“紫衣主教”;最高领导是教皇,拉丁文叫papa,意为“爸爸”;教皇身边的助手和顾问叫枢机主教,因穿红色而称“红衣主教”。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有效的教会体系,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
信徒向教会缴纳什一税,但教会不向政府纳税、也不服兵役,还有独立的法律法规和80%以上的百姓。这样的实力,如果在中国,早就被皇帝铲除得一干二净,但西欧国王没这个实力,只能是共生共存、对抗加合作的别扭关系。
在9-10世纪,兵荒马乱,教会需要世俗领主的保护,教权在王权之下;11世纪开始,教权逐步膨胀,在13世纪达到巅峰,凌驾于王权之上,还发生了“卡诺莎之辱”事件;14世纪后,资产阶级兴起,英法两国朝着中央集权发展,局势大翻转,“阿维尼翁之囚”和教会大分裂后,教权一落千丈。
2、轻现世、重来世,垄断精神领域
基督教能占领西欧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中世纪西欧太穷了。基督教的最大优势,就是能给信徒们带来很大的精神安慰。
物质生活悲惨,社会地位低下,人的各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所有这些原本都是令人痛苦的;但在基督教的教诲下,这些反而具有了积极意义。按照基督教的教义,禁欲、苦行、对现世的漠视,是获得永恒幸福的唯一途径。但所有幸福不是在现世所能得到的,她们只能在天国中才能获得。
在现世中,人们则应该禁欲、忍耐顺从、爱别人,最好能做到别人打你的左脸,你把右脸再送上去。所以耶稣从一开始就不主张反抗压迫者,他认为受苦反而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在现世中受苦就可以到天堂上享福。
基督教鼓励人们接受现实,把注意力放在来世上,放在与上帝的沟通上,这在客观上有助于当时社会秩序与格局的稳定,这也正是统治者支持基督教的原因。古往今来,统治者接受宗教的原因都出奇地一致:社会稳定。
基督教还利用自己的世俗特权和精神特权,垄断教育。“服从”、“贞洁”和“贫穷”被视为主要的宗教品质,宗教神学成为整个课程体系的灵魂,如地心说;他们还严查出版物,颁布各类《禁书目录》,控制社会思潮。
我们能看到,基督教是西欧的一种历史现象,它是欧洲形成文化统一体的基础,也奴化着百姓。它维持着社会秩序,却是以僵化和贫穷为代价。若不是接下来的宗教改革,基督教也会像中国的儒家一样,受到本国无脑黑的强烈鄙视:都怪它,才导致我们这么落后。
3、改革和镇压从未停止过
教会沾染世俗权力,能品尝到特权的好处,饱暖思淫欲,难免带来陋习和教会腐败,毕竟,信徒和主教也是人。这就好比,文化人一旦受到资本熏陶,高大上的文艺圈也就成了乌烟瘴气的娱乐圈。人嘛,不分时间,不分地域,都那副德性。
因此,对基督教的质疑和改革一直都存在,只是未能造成16世纪宗教改革那么大的影响。
早在10世纪初,克吕尼运动就拉开了宗教改革序幕。所有给教士的馈赠是无条件的和自愿的,克吕尼修道院仅以做弥撒和祈祷回馈施主。脱离世俗,回归精神领域,修道院保持了很高的教规水准。但随着封建领主的捐赠越来越多,克吕尼修道院积累的财富又一次引发了宗教生活的堕落。
12世纪,圣伯尔纳掀起西多会发展的浪潮,对抗克吕尼修道院的腐化,西多会拒绝一切经济来源,选择在无人的荒山野岭建立修道院,自己进行垦荒劳作,保持严格的戒律。随着积累土地的越来越多,西多会最后与克吕尼修道院一样腐化堕落了,被称为“欧洲的新犹太人”。
11-13世纪,教会的世俗权力逐渐达到巅峰,腐败也同步达到巅峰,自然招来了“异端”分子的攻击。阿尔比派和韦尔多派反对天主教会的教义和仪式,不信来世和教会权威,但遭到教会的疯狂镇压,屠城惨剧时有发生,这也是宗教裁判所出现的原因。
为对抗异端,天主教内部也出现一些新派别,如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倡导清贫和廉俭,坚决维护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让人们能看到天主教的改变。
然后是14世纪英国的威克里夫,反对教会拥有财产,不信教会权威。15世纪捷克的胡斯运动,与威克里夫一脉相承。
布拉克的胡斯纪念广场
但所有的这些改革和运动,涉及人群都局限在基督教领域,是少部分人的自嗨,都一一失败,未能改变宗教现状。直到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才得以成气候,其关键不同就在于资产阶级的成长。
二、宗教改革,意识形态的分裂
从14世纪开始,随着西欧商业发展和资产阶级兴起,王权得到增强,教权明显开始衰落。经过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资产阶级率先从宗教愚昧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
而教会限制王权、阻扰国家统一,控制思想、民众愚昧,率领全国人民摆脱宗教束缚这个历史性任务,光荣地落在了资产阶级身上。
(16世纪)宗教改革发端于德意志,原因很简单:四分五裂的德国,资产阶级发展最受阻,平民受压迫最深,教会剥削最重,而教会所依赖的王权恰恰在德意志是最虚弱的。
在西欧各国中,教会势力在德意志最强大。教会占据了德意志1/3的土地,在德意志的7位选帝侯中,有3位是教士。这就为教会剥削德意志提供了便利,每年从德意志流入罗马教廷的财富巨大,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农民不堪重负,诸侯觊觎教会财产,资产积极本就与教会不相容,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敌。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农民和诸侯纷纷响应,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
1、信耶稣即可得救
1517年,教会出售赎罪券:只要交钱,就能免除罪恶。德国人义愤填膺,认为这是赤裸裸地敲诈,路德在维滕贝格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路德宣称“因信称义”,每个人只要内心虔诚信仰《圣经》,灵魂就可得到拯救,不必按照教会要求行事;每个人都有权自己解读《圣经》,从而直接与上帝上流,而不必通过教会。这就直接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甚至连教会都没必要存在了。算是要了罗马教廷的亲命了!
但是,路德的这套理论并不新鲜,一百多年前的威克里夫和胡斯运动就已经提出了,三百年前的阿尔比派和韦尔多派就已经在践行。路德,刚好在合适的时机再次提出了这套理论,结果掀起了滔天洪水。所以说: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其实,路德对基督教的这种反叛,与中国明朝后期阳明心学反对程朱理学十分类似。程朱理学强调客观性,认为存在一个叫做“天理”的本原,所以人们要放弃私欲、格物致知,去理解“天理”;而阳明心学强调主观性,认为“心即理也”,理在心中不在外部,人们依据自己本心而行,就是在追求天理。阳明心学为明朝中后期带来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推出多元道德标准,但是明朝君主太过强势,这场运动之火很快被熄灭。
除了提倡人的主观性,路德还倡导廉洁教会,否定教权高于王权,这些理论都谈不上创新,但都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因此,当教会和皇帝(查理五世)宣布开除教籍和逮捕他时,路德能在群众的保护下安然立场,并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而安然无恙。
路德几乎所有的改革理论,都不是自己的独创。宗教改革真正的创造者和集大成者是加尔文。如果说路德摧毁了旧信仰,那么加尔文则是建立了最成熟的、最系统的、最适应资产阶级需求的宗教。
1536年,加尔文在路德的基础上汇编出清晰而全面的神学体系《基督教原理》,这一年他才26岁,不得不说确实是个天才!加尔文最具创新的是,在路德的基础上提出“先定论”:上帝预先安排好了对人的拯救,并不以人的善恶功罪为转移,取决于上帝预先的拣选。
表面上,他是在宣扬“宿命论”,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一个人发财财富,不在于他自身品行,而在于上帝恩典,所以财富不应该被斥责。人的命运已经前定,要想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那就让自己在尘世生活中取得成功。世俗本身就是宗教实践,这一招确实厉害,不仅破除了当时人们对资产阶级“为富不仁”的狭隘偏见,还为人们追求财富提供了理论的正当性。
而我国,直到现在,也没能从根本上建立起这种追求财富的理论正当性。
从路德的“因信称义”,到加尔文的“先定论”,一套符合资产阶级需求的宗教体系得以建立。
但路德与加尔文又有很大不同。路德的理论核心依然是天主教的“原罪”和“灵魂救赎”,美好的天国还是在来世,承认和能够忍受现世的不完美,他也不相信,或者说完全没想过人类可以在尘世打造天国。加尔文则更进一步,将世俗与宗教统一起来,人和现世的地位大大提高,人在现世追求财富和完美,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本身就是在靠近上帝。
这种理论革新程度的不同,才导致,路德镇压农民起义,不思变反民主;而加尔文创建了日内瓦神权共和国,用实践在现世打造天国,将宗教改革带到一个新高度。后面会继续说这些。
2、新教组织的民主化
新教否认教会权威,但没有教会的管理,那是万万不行的,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教会组织。新教拒绝天主教将一切权力集中在以教皇为首的集权体制,创建了自己的民主体制:议会制和会众制。
若干教堂自由组成一个教区,教区由议会管理,议会成员由各教堂的成员自己选举。这实际上模仿世俗政府的议会制。加尔文宗就用这种体制。
还有一种会众制,它比议会制更进一步,各教堂独立自主,上面没有上级领导,信徒自己选举牧师进行管理,有点共和制的味道。现在的浸礼宗、公理宗就是采用这种体制。
路德宗的组织形式不固定,这两种体制都有。
与天主教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不同,新教实行自下而上的选举制,破除了教会的等级划分,大家只是职能不同而已。这很贴合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价值观。
3、天主教改革的“老三板斧”
为应对新教的强势冲击,天主教在1545-1565年间不断召开特兰托会议,革除内部弊端,强化制度管理。但是在信仰问题上,天主教寸土不让,宣布所有新教为异教徒,罗马天主教的所有教义和礼仪都是正确的。与以往的改革会议并无多大不同。
天主教加强宗教裁判所活动,严查出版物,想法设法镇压异端。这又是故技重施。
还创设耶稣会,绝对服从教会和教皇,在保卫天主教上不择手段,什么暗杀和犯罪手段都能用。为弥补欧洲失地,耶稣会还远赴美洲和亚洲传道,比如明朝的利玛窦。这跟当年的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如出一辙。
利玛窦和徐光启
天主教重新搬出以前的反击措施,虽然疯狂反扑,但无法像以前那样恢复局面。今时不同往日,“异端”不再是以往少部分精英人士的自嗨,而是调动了资产阶级、平民和部分贵族等各个阶层的力量,西欧各国纷纷建立新教组织,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被摧毁。
自此,以路德宗和加尔文宗为首的新教,由于取消了上帝与人之间的媒介,并建立民主化组织体制,从而与天主教被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对立体系。继1054年的东西教会大分裂后,基督教又经历了第二次大分裂,欧洲宗教统一的希望彻底破灭。
三、西欧宗教版图的巨变
1、诸侯加持路德教,占据德意志半壁江山
在发源地德意志,改宗路德教能为诸侯带来巨大的经济优势。但路德在德意志的传教并非一帆风顺。
先是半路杀出个农民起义。当西欧其他国家的农民变得更自由时,由于没有王权制约,德意志农民受到贵族和教会肆无忌惮的双重压迫,呈现出农奴化趋势。
路德的宗教改革带来了思想大解放,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激进思想,其中就有闵采尔,他直接否认来世,不用上天堂,在尘世就可以建立没有私产、人人平等的美好天堂。在他的宣传鼓动下,农民觉醒,1524-1525年爆发了西欧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德意志2/3的农民投入到战争。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新教领袖路德没有选择民众,而是站到了诸侯那一边,他发表多篇文章,强烈抨击农民起义,与诸侯联合起来镇压农民,据统计,10万农民遭到屠杀,闵采尔也牺牲。路德坚持认为天国在来世不在现世,现世生活本就是由苦难和忍耐组成的,暴力反抗就是亵渎上帝。
“农民背负三个罪名:背信弃义、反叛和亵渎神明。”——路德《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
然后是诸侯内战。宗教改革后,一部分诸侯选择路德教,另一部分诸侯鉴于新教引发的农民起义,仍然坚持天主教。到1530年,德意志境内有一半地方成为路德教领地。但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坚决反对宗教改革,新教诸侯组成联盟,双方在1546年爆发内战。查理五世战败,于1555年被迫签订《奥格斯堡条约》,同意各诸侯可以在路德教和天主教中自由选择本国的宗教信仰,即“教随国定”。这是西欧历史上首次同时承认两种宗教信仰。
但国民没有诸侯那样的自由选择权,他们必须以君主的信仰作为自己的信仰,所以,他们要么与领地诸侯的宗教保持一致,要么迁移到与自己信仰相同的诸侯的领地。
签订《奥格斯堡条约》
德意志的宗教改革没有完全达到资产阶级的要求,它瓦解了天主教垄断,但扩大了诸侯权势,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分裂,离统一目标更加遥远,这就为下一次冲突(三十年战争)奠定了基础。最关键的是,路德教不可避免地倒向诸侯怀抱,还没来得及创新就过早地成为依靠世俗统治者的国家教会,变得保守,宗教改革的革命锋芒只能期待其他派别了。
这种过早地世俗化,还有中国的法家和中东的伊斯兰教。
2、神权国家,资产阶级政权的首次试验
扛起宗教革命大旗、深深影响西欧历史进程的,是加尔文教。
加尔文是法国人,为逃避法国政府的宗教迫害,1535年逃到巴塞尔,次年发表了被称为“决定历史进程并改变欧洲面目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的《基督教原理》,然后马不停蹄前往日内瓦传教,1538年被驱逐出境。
日内瓦在当时只是个不显眼的小城,受到封建贵族和天主教的双重管制。1541年,资产阶级改革派掌权,邀请加尔文前来主持改革大计,迫不及待地想完成反教权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日内瓦宗教改革墙,左二是加尔文
加尔文以新教为意识形态、以新教教义作为人们的生活行为规范,建立宗教与世俗分别由不同机构管理的国家。世俗领域的权威机构是大议会和小议会,类似英国的上议院和下议院,下设具体的执行机构政厅。宗教领域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下设教会机构。加尔文是世俗领域和宗教领域的共同首脑。
如果大家不好理解,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大议会是人大,小议会是人大常委会,政厅是国务院;长老会是政治局常委会,教会就是党中央委员会。加尔文就是大大了。
在管理上加尔文力图做到政教分离,但在实际操作中人员和职责都很难划分清楚,日内瓦成为一个实质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但它所有的官职都是自下而上的选举产生的,资产阶级居于主导地位,所以称之为神权共和国。而且,它的选举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实质,严格按照规定执行,这就与现在伊朗伊斯兰政权的本质不同了。
毫无疑问,日内瓦神权共和国的横空出世,极大符合了当时资产阶级民主平等的发展需要,资产积极迫切要求的民主平等、权力制衡、有限政府等原则,都得以实现,使得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声。
当然,现在看来,日内瓦神权共和国有着神权政权固有的落后一面。它严格按照《圣经》指导生活,禁止娱乐和享受,密切监视人们生活,每一刻时刻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残酷压制异端思想,1553年,西班牙人文主义学者和科学家塞尔维特就被加尔文活活烧死,足足烧了2个小时!用宗教来指导世俗生活,就会带来僵化死板,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在加尔文时期的16世纪,这种弊端还没显现出来,一旦社会快速发展,这种政教合一就会带来巨大的反噬,当今的中东悲剧就是如此。
但对于当时的西欧而言,资产阶级掌权、宪政试验、宗教民主、经济上提倡追求财富,当路德教寻求诸侯庇护时,加尔文教的这种彻底改革使得资产积极备受鼓舞,日内瓦成为新教意识形态的输出中心,极大影响了西欧的宗教改革历程。法国胡格诺派、英格兰清教徒、诺克斯领导的苏格兰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都受到了加尔文教的影响。
3、西欧的宗教分裂
当德意志能南北分裂、加尔文教扎根瑞士时,英国则另起炉灶。亨利八世正因为教皇不肯批准他离婚而烦恼,于1534年在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宣布脱离罗马教廷而自立门户,这就是英国国教圣公会。圣公会并没有什么理论创新,只是用英国国王取代教皇作为教会领袖。在这场改革中,一部分激进人士信奉加尔文教,要求清除圣公会的天主教残余,被称为清教徒,此后成为移民美洲和英国资产积极革命的主力。
大航海时代开启后,尼德兰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迅速崛起,成为欧洲新的商业和金融中心,是西班牙的钱袋子。新兴资产积极对西班牙不满,纷纷改宗加尔文教,并在1556年爆发反抗西班牙的独立战争。
法国和西班牙已形成专制王权,掌握着大主教的任命权,天主教本就处于国王的控制之下,自然没有改宗的动力和必要。法国更是早在1516年就与教皇签订了《博洛尼亚协定》:教皇获取金钱,国王获得控制权。总之,两国继续保持对天主教的忠诚。
在这个宗教改革时代,整个西欧分裂为两大阵营:新教阵营中,除了半个德意志之外,北欧的丹麦、瑞典都选择了路德派,尼德兰、瑞士选择加尔文派,英国选择自立门户。而天主教阵营中,主要是法国、西班牙、奥地利、教皇国和半个德意志。
不同的宗教立场和现实政治利益纠结在一起,引发了全欧洲范围内的混战,这就是持续百年的宗教战争。
小结
路德和加尔文掀起的这场宗教改革,从理论、到组织、再到实践,将天主教砸了个稀巴烂。新教并未取代天主教,但形成了分庭抗礼的态势,天主教不再是平民的唯一选择,重视个人的新教打破了基督教在人们心中的精神垄断。
新教也造成了西欧的分裂,此后100多年,西欧陷入战争旋涡,国内叛乱和国家战争纷繁复杂,其原因就在于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宗教冲突。法国内战、尼德兰叛乱、三十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清教徒革命,全部属于宗教纷争。
金融男,以经济和人性来分析历史,力求深度和理性。小炒出品,必属精品!欢迎关注:拿破仑小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