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鬼子的军帽,为什么一定要加2块布?难道不觉的“丑”

军帽是一个士兵,最典型的礼仪象征,因而各国在军帽的设计上,往往都是怎么威武,就怎么搞,一定是把士兵最好的精气神展示出来。

但回顾历史上的各国军帽,有些军帽还真的不威武,怎么看,怎么丑。其中最典型的莫过抗战时期的日本军帽。

颜色外观就不说了,本身很简约的军帽,日本鬼子当局,硬是要在上面加2块,看似除了挡眼睛外,没有任何作用的布。

至于为什么会有2块如此“丑”的布,目前已知的官方资料,并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有的只是,最早设计2块布的原始初衷。

日本鬼子军帽上的2块布,其实是有学术名字的,名叫“军帽垂布”,在日本军界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军方的制式用具,几乎每个日本鬼子都有。

但是别看“军帽垂布”因为日本鬼子常穿戴,而被中国人所认识,其实从根上来说,日本鬼子不是原创者,而是抄袭者或者是友情借鉴者。

最早将“军帽垂布”大规模装备的国家是法国,它在自己北非的殖民地,组建军事力量之时,考虑到北非当地酷热、多蚊虫的气候特征,为士兵的军帽,统一标配了“军帽垂布”,最大限度为士兵避暑,以及防止蚊虫突然爬到脖子处,对士兵造成非战争伤亡。

明治维新组建近代军事武装的时候,曾经选择了多国进行参照模仿,其中在军服这个环节,日本当局更多的对法国进行了效仿,自然而然的在法军中,有一定使用频率的“军帽垂布”,成为了被效仿的目标之一。日本当年的口号是“全面西化”,因而日本当局学得很像且快。

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考虑到台湾当地属于偏热带性的气候,雨林、蚊虫都很多,于是日本天皇以所谓的T恤“臣民”的姿态,在7月7日颁布天皇敕令,给台湾的日本驻军,发放效仿法国的“军帽垂布”。

这是有明确记载的,首次日军大范围内的发放“军帽垂布”,此时的“军帽垂布”并不是所有的日军标配,是军方高层按需发放,作为军服自由选择配件之一。

直到1938年6月1日制定陆军略帽,将“军帽垂布”随同发放,“军帽垂布”才正式成为了日军的标准军服。因为我们的抗战剧,更多的是拍摄日军侵华后的事,所以影视剧中的日军,往往都是戴着有“军帽垂布”的军帽。

不过“军帽垂布”效仿法国人的说法,并不是唯一的可能,在日本坊间,还流传着一种“武士道”传承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证据,即为在日本武士时代,日本曾经大量使用了“阵笠”来武装手下。

阵笠即武士电影中,一个四周垂下布条的斗笠。这些布的主要作用为遮阳,以及一定程度上护住自己的脖子被误伤。

进入近代后,融合了法国的服装设计,斗笠被取代,但它用布遮阳的思路被保留了下来,并延续至二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走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