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友说:社会上有一种看法,觉得一二线城市里女孩子的地位越来越高,已经高出男生的地位了。影视剧里也在塑造种种爱护妹子的霸道总裁、英俊宋大尉和好好先生形象,都市妹子哪个不是被宠上天?甚至还有人愤怒地觉得,女性“得了便宜还卖乖 ”,追求的不是公平而是凌驾于男性之上。
然而,说这话的同学,或许已经消除了「敌意性别歧视」,却不知道「善意的性别歧视」是什么。又是否真正明白性别平等的真正含义呢(详情请看文末)?
「男生怎么能让女孩子买单!」
「男人为女人做点牺牲是应该的。」
「女性比男性更有德性,更善良。」
——这些话,你有听过吗?
这些彬彬有礼的关爱女性的话语,甚至为女性给出专门的车厢,专门的停车位,其实都是性别歧视的一种——善意性别歧视。
首先,什么是性别歧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性别歧视可以被定义为:
个人的态度、信仰和行为,以及在组织的、由来已久的、文化实践中,个人基于性别的消极评价或者对于男性和女性不平等地位的支持态度。
好的,小友知道你可能被上面一句话绕蒙圈了。但你一定记得这些例子,比如,在上学时,常常有人说,“男性比女性更擅长理科,女性比男性更擅长语言”。 在职场上,有些公司告诉你,“女性不适合做这类工作,我们只招男性。” 这些都是性别歧视的范畴。
查塔姆大学的布林克曼(Blinkman)和理查德(Richard)做了一项关于日记的研究,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几乎每周有一两次会遇到性别歧视。此外,也有大量研究表明男权主义者的存在会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和很差的认知表现,会让女性觉得自己总是没有资格和能力。
在目前的研究中,根据对男权主义者不同程度的评价,对女性的评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敌意性别歧视
善意性别歧视
物化女性
1)敌意性别歧视(hostile sexism)
敌意性别歧视是一系列对女性的愤怒态度,女性被视为削弱男性地位和力量的对手,经常携带着对女性诽谤的刻板印象,诸如「女性没有男性有能力」或者「对女性持怀疑和不满态度」,特别是对于追求独立或者权力的女人。敌意性别歧视常常见诸各大报端,「xx婊」系列就是一个非常明显例子。
敌意性别歧视存在于男性和女性群体之间的等级竞争。比如男性想维持优势的地位和资源时,就会打压挑战传统观念的新时代女性,对她们表达贬低和敌对的态度。
2)善意性别歧视(Benevolent Sexism)
善意性别歧视将女性描述为像珠宝一样脆弱,比男性精致,因此她们需要被珍惜或被保护,需要被男人照顾。这种看似美好的描述方法却暗示着女性无法自己照顾自己,也就是说,她们是不完整的。
把女性铸造成传统的、低级而被动的角色,尽管看起来好像很积极,其实还是为了维持男女不平等的局面。这种意识形态抢先塑造了女性表现不佳的角色,反过来影响着女性自身的大脑反应,由此削弱女性在社会上的表现。
列日大学的认知行为研究部对此做过一项详细的研究,他们用fMRI技术扫描到了女性受到恶意性别歧视、善意性别歧视和中立言语的女性的大脑反应。fMRI 数据显示,在遭受善意性别歧视时,女性大脑区域会表现出明显的入侵式思维压迫(表现在大脑两侧、大脑背侧、前额叶、前扣带皮层)。
这些研究表明,表现出来的“善意”通过削弱了相关任务脑区的网状结构,阻碍了最优的认知表现。
3)物化女性(sexual objectification)
物化女性对女性去人性化,女性只是被当做是物体而非个人,女性的身体只是男性取乐的工具。许多研究都证明物化女性对女性的表现、身体尊严和精神压抑都有伤害,但是至今还没有研究检测过这种性客体化对女性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安娜堡的密歇根大学有着更为透彻的结论,他们巧妙地用泳衣和毛衣来操纵自我物化的程度。在第一个研究里,他们对72个女性进行了实验,发现自我物化会提高身体羞耻,反过来让女性开始严格限制自己的进食。第二个研究里,他们找来了40个男性和42个女性,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发现只有女性产生了身体羞耻。不仅如此,自我物化也会削弱女性的数学计算表现。
对敌意性别歧视
对于敌意性别歧视,女性的主要反应包括愤怒、恶心、压力,也包括健康状况的恶化和对自身的怀疑。
《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期刊》和《美国心理学家》上都刊登过这样的研究:暴露在敌意性别歧视环境中的女性都表现出更多的愤怒、恶心和焦虑。
在工作场所,经历过性骚扰(经常包含敌意的男权主义者的轻蔑)的女性精神面貌低落,对工作的满意度比也较低,导致了更多的工作倦怠、愤怒、焦虑、抑郁和生理病态反应。
作为暴露在敌意性别歧视和生理疾病中的女性,受到负面的性别评价(比如:女孩子就是不擅长干这个)会导致更加剧烈的心血管的反应,这可一点都不惊奇,因为性别歧视而被负面评价的女性会暗示自己不受欢迎和不友好,并且急于责备自己。
对善意性别歧视
那善意性别歧视包含积极的一面,但也传达出“屈尊”迎合女性的意味。男性对女性就像哄小孩,视女性为纯真、善良和娇弱的化身。也许是因为善意性别歧视主观看起来还算积极,目的可能也是好的,女性很难清楚意识到这是很消极的。
女性更倾向于对这些拥护善意歧视的男性形成更好的印象,她们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有把这种善意歧视作为是浪漫的表现。
再举个例子,许多女性都希望自己的白马王子能像父亲一样保护自己,当恋人这样表现时(如果恰好还有宋大尉的颜),她们就不认为这是性别歧视了。因此,女性对于善意性别歧视有着冲突的态度,既喜欢又讨厌。
但善意性别歧视也会引发愤怒、自我物化、身体羞耻等不良情绪,严重损害认知运作。比如说一个没有工作的女性在面试时,如果意识到面试者给女性打上“低人一等”的标签时,就会在处理复杂的任务时表现得更差。
大量数据都一致表明:女性认知表现衰退都来源于「不如男性」的想法,这也会削弱工作记忆的能力。
比起善意性别歧视,女性更容易辨认出敌意的性别歧视。如果一个男人说,「女人很享受玩弄男人嘛。引起男人对她们的性趣,但当男性主动进攻时又故作清纯,完全就是个绿茶婊」,这种言论女性一眼就能看出性别歧视的意味来。
然而如果说:“男人的天职就是给女性提供经济保障和财政支持,养自己的女人是应该的。”就没有那么多的女性能感受出这是性别歧视了。
但善意的性别歧视贻害尤深,它传达出一种屈尊的信念:女性不过是男性手中收藏把玩的缪斯。
网络上常见的词语:比如“无房男”、“三无男”、“凤凰男”。这些都对男性不公平。为女性争取平等的同时,也是在为男性争取权益。
比利时列日大学做了一项研究,探索善意性别歧视如何影响着女性的经济行为,并发表在 《影响因子》上。他们找来了一群女大学生来做实验,玩了两个分割钱财的游戏。钱可以分的很公平,比如各拿走一半;也可以稍微不公平,比如六四分;以及非常不公平,比如二八分。
第一个叫独裁者游戏,在独裁者游戏中,女性是划分钱财的人,男性是接受分割结果的人。在这个游戏里,假设女性受善意歧视影响,那么男性看上去越倾向于表现出善意性别歧视,女性做出的分钱举动越不公平。也就是说,女性拿的钱越多。
第二个叫最后通牒游戏中,在这个游戏中,男性是分割钱财的人,女性是接受分割结果的人。女性之有两个选择,接收或拒绝男性提供的分钱举动,拒绝意味着两个人都无法拿到钱,假设女性越受善意歧视的影响越大,越可能拒绝男性的不公平的分钱举动。也就是说,女性受影响越大,男性越容易一分都拿不到。男性长得越善意性别歧视,男性也更可能一分都拿不到。
研究人员在网上找了一组男性图片,然后让实验者用李克特量表对这组男性图片进行打分,1分代表照片里这个男人完全不同意这个观点,9分表示照片里的男性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最后实验人员挑出能形成均匀的善意性别歧视谱系的画像来作为实验对象,代表不同程度的善意性别歧视的男性。
意料之中,在独裁者游戏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女性对善意歧视的接受度越高,越容易拿走更多的钱;同样地,男性看起来越倾向于认同善意歧视,女性也会越容易拿走更多的钱。也就是说,无论是哪一方对善意性别歧视的认同增加,都会让女性主动拿走更多的钱,我们揣摩一下女性的心理活动「男人就是应该给的多,所以我要多拿点。」
而在最后通牒游戏中,研究人员发现却有点不同。女性对善意歧视的接受度越高,越愿意彼此都一分不拿。当划分不公平时,无论哪一方的善意歧视接受度越高,女性都更希望男性和自己落得一分拿不到。这时女性的心理是「男人应该给的多,给那么少,那我还不如不要。」
这与经济理性是想违背的:相比一分没有,不如拿到自己能拿的那部分。女性在这种情况下,更希望通过放弃自己的一点小利益去惩罚贪心的男性。
然而,当分配趋向于公平时,女性对善意歧视的接受度越高,越可能接受钱财的分配。男性看起来越倾向于善意性别歧视时,女性越愿意一分不拿。然而,当分配越趋向于公平时, 男性对性别歧视的接受度越高,女性也愿意拿走属于自己部分的钱。
不过研究人员没有料到,在分配相对趋于公平的情况下,男性越善意歧视,女性越愿意接受划分。或许是这种心理导致了结果:「既然给的差不多了,那我也就接受了吧」。这与我们的假设“男性越性别歧视,女性越愿意两个人一分都没有”不符合。出现这种情况可能跟她们本身的女权意识有关,也有可能这些钱不会真的分给她们而只是实验用具,这些还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解释。
总的来说,善意性别歧视虽然看起来积极友好,但是大量重复的实验都表明女性会因此反抗自己的处境,从上面的两个实验来看,善意歧视对男性也造成了不少的伤害。
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歧视相比,性别歧视的研究少得可怜。有些人说性别歧视和其他形式的歧视比如种族、年龄或者残疾相比,地位比较特殊。性别的确是特殊的,世界上存在着海量的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角度,男女性力量天生的不对等(物理力量及其他获得资源的不同力量)都在影响着男女的性别不平等,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男女容易「同谋着」在亲密关系中内化出的善意性别歧视。
最前沿的研究意识到,这种善意性别歧视广泛存在于亲密关系之中。
善意性别歧视说:女性应该被珍惜,被保护,被男性伴侣好好呵护,正因为亲密关系中女性也是这样被承诺的,善意性别歧视的魅力不言而喻了。这样看来,人类人际交往和维护亲密关系的需求是最核心的原因。
同谋意识理论( Shared reality theory)
该观点表明,为了能跟他人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人类会倾向于接受他人的信仰和态度。如果个体想和一个人维持好一段关系,对事物的态度一致是很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接受亲密关系伴侣的态度,比如接受来自伴侣的“善意性别歧视”,并且女性在这一表现上比男性更为明显。
这种歧视这样安慰着女性:她们深爱的男性伴侣会奋不顾身地保护着她们。接受善意性别歧视,便可以换来这样被照顾和呵护的结局。这种吸引力对女性非常强大,这里伴侣的善意性别歧视保障着安全感和崇敬。
在女性看来,善意性别歧视是充满保护欲和骑士风范的,并不被认为是“男权主义者”会做的事,如果男性拥有这一特质,还可以算作是一种迷人的地方。当善意性别歧视用个人化的表达时,比如说“在灾难中,我应该比男性先被救出来”时,女性会觉得更容易接受。同样地,女性越觉得自己值得回报和物质鼓励的话,对善意性别歧视的接受度越高。
正因为对男性的善意性别歧视接受度越高,女性能得到的安全感和崇敬越多,反过来又激励了女性应该去接受男性这样的信念。
在大多数的善意性别歧视下,女性会有很多很多的不需要解释的福利。我们躲在这些歧视后面,是安稳的,也是沉默的。
但是我们一直沉默下去,就会得到永久的安稳吗?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女性被强奸的时候,「女性自重说」对准了我们,穿的太暴露;「不懂得在乱世中中躬身」也对准了我们,是我们没有成为一个小心翼翼的人; 「应该把全部35岁的男性都当做强奸犯」也对准了我们,说我们警惕性太差
要知道,男权和物化不仅仅是把女性当作物体,也是当做一种权力的支配破坏着我们立足的地方。
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可以选择激烈地和对方争吵,「你这个傻x直男癌统统去死!」;也可以选择心平气静地和对方讲道理,「我可以骚,你不能扰」;或者干脆不去面对这种事情,翻过一个大白眼后趋于平静。
遇到这些讨厌的厌女问题,你是怎么应对的呢?你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呢?欢迎留言分享。如果没有,或者你还没有想清楚,也可以来上我们的性别自我探索课来了解。
没有什么能阻挡,你对平等天空的向往。
下周一(18号)晚,友心人请到了文中提及的联合国妇女署官员马雷军,为大家分享在大环境下,如何在政策上推动性别平等、性别教育的意义和关键;在生活中又能从哪些小事上积极推动性别平等。平等是在享有权利、福利、待遇、结果上的平等,而不是像开头提到有人以为的那样,只关注在两性关系互动中的地位。
·知识补充:什么是性别平等?
自2006年开始,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发布《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涵盖142 个国家,对它们在健康、教育、经济和政治等指标的男女性别差距进行评估,来看各种收入水平的国家是否在女性和男性之间公平地分配了资源和机会。
报告主要对四个领域的性别差距进行衡量:
经济参与和机会——薪酬、参与度和领导力
教育——接受基本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
政治赋权——在决策机制中的参与度
健康与生存——预期寿命与性别比例
2014年的报告说,没有一个国家全面消除了性别差距。
纵观九年来的评估结果,女性在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地位仅有小幅提升。按照这一发展趋势,在其他方面平等状况不变的情况下,人们至少要再等 81 年,才可能在就业上,最终完全实现性别平等。
在亚太地区,菲律宾排名最高。其次是新西兰(13)和澳大利亚(24),但这两国只能算亚洲的“边缘国”。所以说,蒙古国(42)是除菲律宾外唯一进入前 50 的亚洲国家。
日本排名上升一位,排在第 104 位。韩国排名轻度下滑,位列第117位。中国排名相比之前下降十八位,位列第87,主要原因在于其悬殊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
正如联合国妇女署官员马雷军所言,解决中国的社会性别问题还任重道远:
教育中辍学的,或者无法上学的都是女孩,尤其贫困地区;
根据反家暴网络的调查,30%多的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高达90%的家庭暴力受害者为女性;
在中国无地人口中70%都是女性;
?在就业中,中国女性就业率为63%,而平均工资水平只有男性的64%
在所谓的男人的世界里,“妇孺皆知”这种刻板印象仍被很多人挂在嘴边,职场女性经常受到歧视甚至忽略。职场性别不平等可能会影响到女性的自信心及其能力发挥,工作效率和成果也会打折扣,这样的影响是负面而深远的。
该如何应对?我们推出了《女性自我探索课程》,关注友心人(微信号:yosumn)回复「性别」查看法宝。
你会成为更快乐、自信、独立的自己。You deserve it.
-end-
本文由友心人原创出品,转载前请联系邮箱media@yoxinli.com。
作者|青葙
中山大学经济学,深陷心理坑与植物坑,关心进化与儿童发展
参考文献
1. ABIGAIL RIEMER, STEPHENIE CHAUDOIR (2014) What Looks Like Sexism and Why? The Effect of Comment Type and Perpetrator Type on Women’s Perceptions of Sexism.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14, 141(3), 263–279
2. Aude Silvestre, Marie Sarlet (2016,January 20) Benevolent Ideology and Women’s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When Sexism Is Hurting Men’s Wall. PLOS one.
3. Julia C. Becker, Matthew J. Zawadzki (2014) Confronting and Reducing Sexism: A Call
for Research on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 70, No. 4, 2014, pp. 603—614
4. Kristen Salomon, Kaleena D. Burgess (2015) Flash Fire and Slow Burn: Women’s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and Recovery Following Hostile and Benevolent Sexism.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 2015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5, Vol. 144, No. 2, 469–479
5. Matthew D. Hammond, Nickola C (2016) Internalizing Sexism Within Close Relationships: Perceptions of Intimate Partners’ Benevolent Sexism Promote Women’s Endorsement of Benevolent Sex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6, Vol. 110, No. 2, 21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