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武装部队总司令一职,为什么非艾森豪威尔莫属?

艾森豪威尔,从家乡有名的小拳击手,到西点军校的差生;从结识康纳将军,到美军参谋部的作战处长,最后成为盟军总司令。这样的人生轨迹,达到了一个职业军人军事生涯的巅峰,也成就了一个普通人的“传奇”。

更让人们称奇的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军人,一个不属于任何党派,却能够走向美国总统的位置,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外,恐怕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在美国,竞选总统要有钱、有权、有名。巧合的是,艾森豪威尔都具备。

德国投降,他的政治远见,让他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

1944年4月,同盟国军队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对德国的最后一役就要开始了。艾森豪威尔也来到德国,他参观了地下金库,里面塞满了从欧洲各地掠夺来的金银财宝、名人字画。消息传开,人们对德国人的贪婪感到无比的厌恶。

更让艾森豪威尔憎恶的是,臭名昭著的死亡集中营,他目睹了德国对犹太人犯下了灭绝人性的罪行。他第一时间召集新闻记者和国家立法机关,到德国收集证据并向社会公开,立刻引起全世界对这件事的关注。

人们纷纷指责德国暴行的同时,也对美国富有责任感的做法,伸出了大拇指,这都离不开艾森豪威尔远见的政治意识。当然,在艾森豪威尔看来,这是他作为盟军总司令应该做的事情,但在人们眼里,这是大国“责任心”的表现。

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他也愈发显得轻车熟路。柏林战役开始后,几百万苏军向德国首府发动了最后一战。这期间,根本没有政治野心的海军上将邓尼茨,成为了德国新的领导人,他的立场很明确:反对苏联,拯救德国,对美、英等国妥协或投降。

这个论调,又勾起了“反苏斗士”丘吉尔的极大兴趣。他命令蒙哥马利,对放下武器投降的德军要善待,并保管好他们的武器。一旦与苏军开战,这些德军将会迅速地武装起来,同英军一道与苏联人拼到底。目的就一个,坚决不让东方势力插手欧洲事务。

艾森豪威尔对丘吉尔单独与德国人谈判的要求,十分恼火。尽管他也十分反对苏联,抵制东方势力的决心比起丘吉尔来说,有过之而不及,但他清醒地认识到,在刚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同时,与德国联盟是不负责任的,是自找不自在。

他拒绝丘吉尔的同时,也不给德国人任何幻想的机会,出路只有一条,“无条件投降”。1945年5月7日,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德国投降。全世界的报刊杂志,刊登了关于艾森豪威尔与德国投降的报道,他成为了路人皆知的名人。

谦和的为人处世态度,让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结识了许多有钱人。

“借助”二战胜利的光环,艾森豪威尔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和热爱。在西欧,他每到一处,都会有盛大的欢迎仪式,他被授予“伦敦荣誉市民”的称号,就连斯大林向他发出邀请访问苏联,并授予他胜利勋章。

在美国,他更是获得了许多世界名牌大学授予的名誉学位和称号。当然他也十分清楚,这些都是出于对他在二战中所做贡献,表示的尊敬。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会出任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他有些“受宠若惊”。

1947年,艾森豪威尔走马上任。尽管一些学术界的“大佬们”反对他担任校长,反而激发了他要努力做好的信心,他要证明给他们看,他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全校教师大会,表明自己的施政纲领。

“在学术问题上,教授们说了算,作为校长,我只是做好服务。”说白了,就是为学校拉赞助和筹款用于科学研究。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他给学校带来声誉的同时,金钱和活跃的科研氛围,让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当时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他非常善于筹集基金,成立“全美议事会”,将企业家、学者等聚集在一起研究全国性问题,结识了许多有钱人,而他从不要求直接捐款,他都是将学校的科研计划向这些“富豪们”表明清楚,“帮助哥伦比亚,就是帮助美国,更是支持他”。

在他的努力下,学校的赠款越来越多,教师的待遇越来越高,尤其是科研,可以用朝气蓬勃来形容,他比大多数校长十年的成就还大。这些企业家与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喜欢这位谦和的校长和将军。他在竞选总统时,离不开他们的资金支持。

出任北约武装部队总司令,让他成为“最有权”的人。

随着东、西方冷战的开始,双方在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于是,又一个冷战新产物“诞生”了,这就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根据各国首脑的要求,成立北约武装部队,艾森豪威尔是他们认为的不二人选。

1951年,艾森豪威尔来到巴黎北约武装部队总部,领导北约成员国的陆、海、空部队,他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为政治交易,令人反感的蒙哥马利成为了他的副手;另外,还有来自12个国家穿着40多种军装的200多名军官。

为了加强北约内部的团结,他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只有西方的政治、军事统一,才能避免来自苏联的威胁,并积极加强美国对北约各国的庇护和主导。这些都符合美国国内各方的利益,尤其是在接纳联邦德国(西德)为成员国的问题上,他功不可没。

要知道,德国投降后被划分为两个彼此敌对的国家。按照美国的利益,需要联邦德国在欧洲成为平衡各方势力的代表,这完全符合美国的“大西洋政策”。但是,刚刚结束的二战,欧洲各国深受其害,对此纷纷表示强烈反对。

这个结果,艾森豪威尔一点也不惊奇,他迅速反应,与丘吉尔进行协调,也要求法国“结束含糊不清的态度”。最终,联邦德国组建武装部队,并加入大西洋集团,为平衡欧洲各国关系,最终由美国主导欧洲事务奠定了基础。

也正是北约武装部队总司令一职,让艾森豪威尔获得了高于各国领导人的权力。同时,也是国内各方势力认可的高标准,没有人能够达到这样的条件。作为一名军人,艾森豪威尔并没有从政的想法,但他确实具备了竞选总统各方面的要求。

按照人们的理解,此时的艾森豪威尔可以说是“名利双收”,获得的荣誉足以让他在历史的记忆中,写下浓重的一笔。从军人到总统,这一巨大的身份变化,尽管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勇担责任是他从事任何职业中,最有力的说辞。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艾森豪威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