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租房史:古代地广人稀,一样需要租房子住

如今租房不仅受到地段和租金的困扰,还有可能会遭遇腹黑中介、无良房东、奇葩室友,真是防不胜防。电影《功夫》中,租户棚屋人满为患,场地狭小,环境恶劣,一句“包租婆怎么没水了”,折射出小人物租房的卑微和辛酸。古代租房虽然没有包租婆,不过情形雷同,甘苦自知。

私营租房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商人瞅准时机,率先试水日租房。西晋文学家潘安在《上舍客议》中记载,隐士始祖许由听说尧要让位于他,“许由辞帝尧之命,而舍于逆旅。”逆旅说的就是旅店,而且在尧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梁书》记载:“所以显贵以来,将三十载,门人故旧,亟荐便宜,或使创辟田园,或劝兴立邸店。又欲舳舻运致,亦令货殖聚敛。”南朝萧梁的土豪办起了集货栈、商店、租房为一体的邸店,作用与城市综合体类似,这一经营模式为土豪赚得盆满钵满。

经济的好坏决定了租金的高低。隋唐时期,经济高度发达,租客黯然神伤。身为校书郎的白居易,月薪一万六千钱,在城郊结合部整整租住了十八年,每天骑马上下班。年过五十,方才在长安五环的渭南买了一处宅子。平时租房工作,放假回家小住。白居易,“996”,居不易。

北宋的一线城市“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不只是普通百姓,就连中下级官员对高房价望而却步。高房价,引燃了租房市场。很多有房人乐于出房为生,人称“掠房钱人”,他们自发组成了“庄宅行”,从事与现在的房产中介类似的职业,十分红火。

宋朝的城镇居民称为坊郭户,按财产多少,坊郭户又分为主户和客户,坊郭主户经济条件好,手中有大把的房源,坊郭客户则是弱势群体,是租房的主力军。官臣人家和有房产出租的坊郭主户,组成的房东,与租客相互博弈,彼此依存。

租金是窥探租房市场的风向标。河东路辽州有个开饼店的商人,“日掠房钱六文”,年付租金2160文。外戚韦渊平时受赐丰厚,各大城镇均有房产。他涉足租房行业后,租金“房缗钱日二十千”,一年所得720万钱。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宋朝相当重视租房契约。苏轼、苏辙两兄弟被贬雷州,因身份所限,只能租住民宅。有人诬陷两兄弟强占民宅。两人以租房契约为凭证,免除了不白之冤。哲宗时期,御史中丞宗愈未能按约支付租金,御史以“无耻辱国已甚”的名义弹劾他,虽然名目有些夸张,租金未付却是事实,可见租房契约在宋朝达到了很高的专业水准。

房屋要住得起,还要住得好。清朝名臣曾国藩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一半的年薪租下了骡马市大街北的棉花六条胡同,作为自己的宅院。而清朝京官租房有一个怪现象,很多官员租房集中在宣武门外。这里离上早朝的正阳门很近,便于上下班,于是,官员们扎堆在这里租房。

公办租房

私营租房如火如荼,公办租房同样不甘示弱。周朝时,各地的政务往来、商务流通不断增长,官办旅店应运而生。《周礼·地官·遗人》明确记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里有候馆,候馆如积。”

规模不同,功能各有侧重。庐,相当于招待所,能够提供餐饮服务。宿,类似于酒店,既可以住宿,又能堆放货物。市,当然是用来交易的集市,其中还有招待政府官员的驿馆。庐、宿、市构成了不同规格的租房体系,各取所需,便捷可靠。

时代在进步,租房在变化。西汉时期,各地出资、专人负责的驻京办,别具风格。按照所在地规模不同,驻京办分为郡邸、国邸、县邸和夷蛮邸。前三者是为各地赴京官员、孝廉秀才、求宦士绅提供食宿,兼具凝聚人才的作用。夷蛮邸主要针对外国使者和商人,有涉外酒店的赶脚。东汉中期,众多郡邸集中一处,民间谓之“百郡邸”。

公租房,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成立了“店宅务”,专门从事公租房建设、租赁、管理和维修。真宗天禧年间,店宅务在汴梁左右厢兴建了23300间公租房,至仁宗天圣年间,公租房增加到26000间,宋神宗在位期间,不仅增建公租平房14626间,还新建宅子164所。为了调控租房市场,朝廷屡次出台减租政策。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就曾下令汴梁的公屋私产租金一律降十分之二,以此缓解民众的租房压力。

宋朝关注民生,明朝也不赖。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为了吸引人口入京,实行“廊房”制度。朝廷兴建了八百多间房屋,按照不同地段,租金分为三等,一个季度付一个房租。不仅如此,租客还能通过典当物品的方式,交纳大笔租金,方便灵活,一举两得。

公私兼顾

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人口大量涌入,导致地价和租金进入上涨区间。朝廷为了解决公务员的住房难题,推出“系官房舍”政策。官员提出申请,经过审批后,在规定的宅基地上自行建房。当事人每月只要交纳地基钱就可以了。这一做法确实贴心,应该奖励一个鸡腿。

公益性租房

公益性租房是扶助底层民众的救济措施。普通二年(公元521年)正月,梁武帝萧衍下令开设“孤独园”,收容孤寡老人,无偿提供食宿、医疗和身后等公益服务。唐朝时,“悲田养病坊”同样承担着社会救济职能。

宋朝继承了前朝的收容救济制度,开设“福田院”,收容对象扩大到孤儿和饥民。福田院有专人在街市收容符合条件的老幼饥民,其中尤以冬季最多。官员根据救济情况,及时上报,取得钱粮,以此为继。福田院的功能,和当代的社会福利院十分近似。

寺庙

事实上,租住寺庙也是不错的选择。男女香客只要略施香火,就能日租或长期入住寺庙。由于寺庙环境优美,僧众知礼,静谧朴素,倍受应考学子的青睐。北宋名臣范仲淹“划粥断齑”的典故,就是发生在山东邹平的醴泉寺。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徐渭、纪晓岚等人都有在寺院复习备考的经历。

日常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其中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租房,更是一道难解的迷题。杜甫有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道出了广大租客的心声,但愿这道迷题能早日交出一份满意的答案。

文:计白当黑

参考资料:《上舍客议》《梁书》《周礼·地官·遗人》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