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的羊。图/视觉中国
12月1日,新西兰公布了一则消息:他们准备培育出少“放屁”的羊,因为“屁”里含有甲烷,会让全球变暖。管天管地还要管羊放屁????
关于培育“少放屁”的羊的报道。图/网络
他们是认真的。
01. 甲烷从何而来?
甲烷,分子式CH4,无色无味,可燃,我们平时用的天然气、沼气就是它。为啥羊放的“屁”里会有这玩意?
羊的主要食物来源是草,但草里面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和木质素,不好消化,所以羊长了四个胃来对付它们。在这四个胃中,最大、最特殊、最重要的是瘤胃。羊的瘤胃很大,可以储存食物,为了保证草料被彻底嚼碎,它常常会把里面的食物“吐”出来重新吃,生物学上管这种行为叫做反刍,羊也被称为反刍动物。
瘤胃是一个巨大的储藏室,羊吃草的时候不需要细嚼慢咽,它可以把食物都吞到瘤胃里,有空的时候再反刍。图/视觉中国
瘤胃不能分泌胃液,它的消化功能,全靠生活在这里的厌氧微生物:它们帮助宿主消化草里的纤维素,分解饲料中的蛋白、脂肪,甚至就连它们自己,都会成为宿主的营养。瘤胃隔绝空气,为这些微生物的繁衍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无氧的瘤胃环境,还培养了一群“机会主义者”——产甲烷菌。产甲烷菌并不参与瘤胃中的消化过程,但它可以利用消化的副产物氢气,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甲烷和水。甲烷会随着肠道排出身体,也有很大一部分会从食道排出去,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打嗝”。
所以准确来说,新西兰政府的育种目标,是要减少羊的“甲烷排放”,也就是让羊少打点嗝、少放点屁。
图中蓝色的小细胞,就是羊瘤胃内容物中的产甲烷菌。图/Ag Research
02. 羊放屁会带来温室效应?
新西兰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羊放屁”上做文章了。
在2003年的时候,新西兰政府曾经想向羊收排放税。这种被人们戏称为“放屁税”的税种,受到了当地农民的一致抗议,当时,有超过6.4万名农民签名反对了这个提案,人数占到了全国农民总数的一半,这个“放屁税”也只好作罢。
听说要收我放屁税?图/视觉中国
羊放羊的屁,与人类何干?首先,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协定《京都议定书》中,甲烷位列六大温室气体之中。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气体温室效果的指标叫做全球变暖潜能值,简称GMP。甲烷100年的GMP数值是25,这个数字的意思是,以100年为期限,排放1吨甲烷所产生的温室效应,与排放25吨二氧化碳的效应等同。其次,牛、羊等反刍动物排放的量太大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在2004年,全球范围内的牛和羊,单是“打嗝放屁”所产生的甲烷,就有约8500万吨,相当于排放了21亿吨的二氧化碳。要知道,2004年全年世界的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排放总当量(将所有气体都按照GMP折合成二氧化碳汇总)才只有400多亿吨啊!
2005年世界温室气体排放占比图,色带越宽,意味着排放量越大。其中紫色的部分是农业排放,牲畜的排放占总排放量的比重为5.4%。图/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在新西兰,羊“打嗝放屁”的问题更加严重。新西兰天然适合发展畜牧业,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足,草场可以终年生长。新西兰的畜牧业高度发达,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羊肉和羔羊出口国,第二大羊毛出口国和领先的奶酪出口国,肉、奶产品的出口金额占到了其出口总额的60%。
新西兰的牧场,是不是有点像Windows XP的桌面?图/视觉中国
据官方最新数据显示,在新西兰生活着2750万只羊和1010万头牛,这相当于每个新西兰人,都拥有5.7头羊和2.1头牛。这么多的牛羊,一年排放了相当于387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占到了新西兰排放总量的一半。让将近8000辆车绕着赤道跑一圈,才能排放出多这么多的二氧化碳。
人们大概很难抵抗羊肉的诱惑,所以得让羊来做做“减排”。图/视觉中国
03. 还得靠老办法解决
除了收税,新西兰政府为了实现羊的减排,曾经尝试了各种办法。
比如,新西兰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谷物含量高的饲料,可以减少“打嗝放屁”中所含的甲烷含量。他们还为瑞士人发明的一款甲烷抑制剂做了“临床实验”,证实这种药可以有效减少30%的甲烷排放。
新西兰专门负责研究羊打嗝的装置——“呼吸隔间”,通过收集牛、羊排出的全部气体,来分析甲烷含量,测试时间为两天,在此过程中,除了被测试的变量(如不同的食物)外,其它因素都严格保持一致。图/Ag Research
可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很难在新西兰推广。
牧场是新西兰主要的饲养单位,牧草、而非饲料,才是牛、羊的主要食物来源,农民们并不愿负担补充谷物饲料的成本;更何况,食用谷物的羊会因为消化太快,导致瘤胃胃酸,引发胃病。
新西兰实行分区围栏放牧,无棚圈,牛、羊群的活动范围很大,农民不会天天与它们相伴,即使购买了抑制剂,如何让牛羊每天吃药也会成为问题。
新西兰的围栏放牧。图/视觉中国
所以这一次,新西兰政府打算用传统的方式来解决,那,就是育种。
育种是一种比较天然的物种改进办法,它不需要直接改造基因,而是通过选取自然界中天然的“小排量”羊,通过交配、人工授精等方法增加它们的繁殖几率。等有了一定数量的具备“小排量”特征公羊、母羊后,再让它们相互交配,让这个特征逐渐稳定、明显。
新西兰在牲畜育种方面的经验十分丰富。19世纪末,新西兰人就通过近亲交配的方法,培养出了一种叫做考力代羊的新品种,这种羊,毛多肉好,是著名的毛肉兼用品种,如今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牧场。截止20世纪60年代,新西兰人又陆续培养出了多个优良的本土品种,以满足不同环境下的放牧需求,如耐寒、多肉的‘colonial’ Halfbred羊,适应多雨、潮湿环境的新西兰罗姆尼羊等等。现在,在新西兰牧场上奔跑撒花儿的羊,全部是改良后的品种。
新西兰的首个育种成果——考力代羊。摄影/Bob Nichols
育种这个消息一出,出乎研究人员的意料的是,新西兰的农民还是挺支持这项决定的。“我相信一只健康的动物应该产生更少的甲烷。”一位养羊 40 多年的农场主罗素·普罗菲对媒体表示,他希望能得到吃得少、排放也少的公羊。
育种好是好,但是它有一大缺点,就是慢!育种工作可能需要持续几代人。新西兰政府的发言人在公布育种消息的时候承认,减少羊的甲烷排放的过程将十分缓慢,每年改进的幅度可能只有1%。但是,育种的效果可以逐年积累,而且,育种也不会像换饲料、吃药那样,对现在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产生影响。
其实,就在2个月前,地球另一端的英国,也公布了类似的育种计划,看来,世界上还真有不少人在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
也许100年后,甚至得再过多几代人,那时候的羊...
真的就不怎么“嗝”了。
参考资料
《Livestock's long shadow》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METHANE INHIBITORS》 Ag Reasearch
《LOWGREENHOUSEGAS FEEDS》Ag Reasearch
《New Zealand begins genetic program to produce low methane emitting sheep》
- END -
文丨张雨晨
编辑 | 苏小七
封图丨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