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危机:未富先老?

中国人口危机:未富先老?

人口结构可能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上午9点刚过,社区老年护理中心开始热闹起来。一个大爷高声唱着民歌。一名百岁老人坐在象棋盘边等人开局。一台模拟购物、乘地铁等新奇体验的虚拟现实机器闲置在角落里。人气较旺的活动是日常晨练——几十名老人活动着不太灵活的关节,做着热身运动。他们处于中国快速老龄化的前沿。而老龄化趋势已经开始束缚中国的经济发展潜力。

这家护理中心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长宁区,自半年前开业以来已接纳区内老年人超过1.2万人次。2014年,上海推出了这些集健康诊所、开放设施和养老院于一体的护理中心,并计划到2022年发展到400家。“我们不能再等了。现在我们必须尽全力建造这些护理中心。”社区工作人员彭艳丽表示。

中国背负的压力越来越大。据联合国预测,到2020年,中国人的年龄中位数将超过美国人。但中国的富裕程度却远远不及美国,收入中位数仅为美国的1/4。“未富先老”这一备受热议的担忧不再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而是正在迅速变成现实。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未来25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增长逾一倍,从12%增加到25%。相比之下,按目前的趋势,美国要过近100多年才会完成同样的转变,欧洲则要60多年。中国老龄化的速度与日本相当,略低于韩国。但日韩两国当年开始迅速老龄化的时候,人均财富相当于中国的3倍左右。

从一个角度看,老龄化是中国成功发展的体现。1960年出生的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44岁,低于同年出生的加纳人。而现在出生的中国婴儿的预期寿命是76岁,略低于美国。但它同时也是中国特殊时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后果。1973年政府开始限制生育时,中国妇女平均每人生育4.6个孩子,而今天她们平均只生育1.6个孩子。

中国的生育率必然随富裕程度的提高而下降,但独生子女政策让下降变得更迅猛。中国在2016年转而实行了二孩政策,而且可能很快会全面取消生育限制。但中国的劳动适龄人口自2012年开始萎缩,未来几十年还将继续减少,到本世纪中叶将比现在少近1/5。2000年,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和退休人口的比例为9:1,等到2050年将只有2:1。

老龄化对经济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最显著的便是需要照顾所有的老年人。2014年,给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超过了在职人员的缴费。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国家养老基金可能将在2035年耗尽。财政部正在采取一些小举措来稳定养老金体系:9月,财政部将自己在四大国有银行所持股份的10%划转到养老基金。但这远远不够。中国政府在养老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约占GDP的1/10,略高于老龄化程度和富裕程度都更高的国家通常水平的一半,而这些国家随着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还将不得不再增加支出。

其次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北京大学的林毅夫为代表的一些中国经济学家坚持认为,老龄化不一定就会拖慢增长,技术进步可以在—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到目前为止,以社科院的蔡防为首的另一阵营赢得了这场争论。不断萎缩的劳动力资源正在推高工资水平,同时随着企业为取代劳动力而加大在技术上的投入,资本的投资回报率也在下降。结果就是,据蔡防计算,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下降到6.2%左右——几乎就是当前的增长水平。劳动力短缺不仅给企业带来冲击,还对整个城市造成严重影响。从北方的西安到南方的深圳,各個城市都出台了优惠政策方便高校毕业生迁入,希望借此吸引到有一技之长的年轻劳动力。

从理论上讲,中国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力参与率和生产率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让更多的人就业,同时让他们产出更多。但两者都非易事。中国的退休年龄很低(许多岗位都是男性60岁、女性50岁)。尽管最近关于延迟退休的讨论很激烈,出于慎重,政府的最终政策一直未出台。

但也有好消息,那就是中国正在开动脑筋,想办法照料日益庞大的养老人群。养老历来被认为是子女的事,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针对养老院上的公共投资一直很少。但如今中国以独生子女家庭居多,而且这名独生子或独生女还在工作。中国能够利用其人口规模来解决养老问题,毗邻上海的富裕城市苏州便提供了这方面的范本。2007年,企业家路忠创建了“虚拟养老院”居家乐,向有需要的家庭派遣服务人员。现在居家乐有1800名员工,为13万退休人员提供服务。路忠说,居家乐要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才能满足需求。

10月1日,中国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所有人都相信,等到2049年中国百年华诞时,其强大更将令世界瞩目。但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也在最近一份报告中尖锐地指出,到205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将接近50岁;而美国是42岁,印度是38岁。他写道,这引发了一个问题:“中国能够依靠这样的人口结构实现民族复兴吗?”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