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南极遇险了怎样快速救援?

观光游轮的一间船舱莫名其妙地开始涌进海水,很快,更多的船舱也开始进水。船员们努力用抽水泵排出舱内的积水,但动力系统又瘫痪了。游轮上的154人顿时陷入慌乱,因为他们正身处世界上最冰冷、最偏远的海域——南极。

探险之旅

2007年11月23日的傍晚时分,在世界的尽头南极,“探险者”号游轮缓缓前行。这艘加拿大游轮穿越了大西洋,经过了阿根廷南端的福克兰群岛和南乔治亚岛,历时11天才抵达这里。

探险者号此行的目的是带游客去游览南极风光,船上的91名游客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已经为旅程支付了高达1.6万美元的费用。不过,考虑到南极之行可能是普通人一生中最具有冒险性的旅行,机会难得,所以游客们觉得这个价格是值得的。除了优美的南极风光,观光轮船对游客也有极大的吸引力。探险者号是一艘73米长的大型豪华游轮,也是一艘专为极地观光而制造的冰区加强型船舶,它有上下两层船底,即使海中的浮冰刺穿了最下面的一层船底,探险者号仍然可以继续航行。

探险者号的船员们大都有丰富的航海经验。船长本特·维曼是瑞典人,他在靠近北极的波罗的海冰区航行超过了25年,是一位冰区航海专家。大副彼得·斯文森是职业探险家,他总是跟随航船去一些人迹罕至的危险海域,是应对海上突发情况的老手。船员们对于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好的航行体验,他们将驾驶舱向游客开放。游客们如果在自己的舱房里觉得单调无聊,就可以到驾驶舱中随意拍照、录像,他们不仅能够了解船长和船员们每天的具体工作,甚至有机会亲自参与到船舶驾驶事宜中来。

更改航线

虽然整艘船上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但这里毕竟是危险的南极。海面上的天气状况变化很快,会带来暴风雨和汹涌的海浪。海水中漂浮着冰,它们会相互聚拢在一起,形成冰原,可以迫使轮船停下来,或者更糟,直接撕裂船壳。如果游船在南极出事,很难指望得到别人的救援。

为了保证安全,驾驶舱的船员们时刻保持警惕,紧盯着眼前的海面。不出意外,探险者号明天将会迎来旅行中最重要的日子——在南极法尔兹半岛登陆。为了到达那里,探险者号必须驶入冰区。天空已经黑下来了,虽然船员们一直紧盯着海面,但外边实在太暗了,很难看清楚海水中有什么。本特·维曼浏览了最新的冰况报告,不禁皱了皱眉头。

根据雷达的显示,通往法尔兹半岛的道路已经完全被巨型海冰封住了,探险者号无法穿过这些巨大的冰墙,必须改变航向。为了不让游客们失望,船员们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企鹅岛。维曼觉得企鹅岛是一个不错的“B计划”,一方面,企鹅岛靠近南极半岛,有很多野生动物,另一方面,企鹅岛沿途的海冰是可以穿越的。维曼随即来到娱乐舱,面对正在举行酒会的游客,汇报了最新的“路况”和“B计划”。维曼提醒游客,游轮即将穿过一片冰区,游轮会尽量避开浮冰,避不开时,就不得不碾破冰面,这会使游客感觉到一些震动和噪音,但这没什么好担心的,戴个耳塞就可以。

进入冰区

酒会过后,英国游客多琳·霍伍德带着摄像机来到驾驶舱,她向舱外看去,探险者号正遇到越来越多的海冰。船长打开了探照灯,发现面前是一片冰原,探险者号不得不减速,进行破冰作业。

维曼亲自来指挥,首先他要判断面前的冰块的年龄,看起来,探险者号面临的冰都是“首年冰”。首年冰形成的时间只有一年,没来得及变厚变硬,探险者号可以轻易地碾碎它们。真正危险的冰是多年冰,南极气候严寒,海水中的浮冰常年不化,有些多年冰甚至形成于冰川时代,它们经过漫长的冻结,早已比钢筋混凝土还要结实,这些多年冰是探险者号必须避开的危险障碍。

维曼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海冰在某个方向上看上去比较松散,沿途应该都是首年冰。于是,维曼嘱咐舵手,探险者号需要沿着这个方向稳稳地破冰前进,按照雷达信息,再前进14千米,探险者号就可以从冰原中走出来,进入开阔的水域。

探险者号开始破冰了,它缓慢地前行,利用尖锐的船头撞破首年冰,就像犁锄一样犁开冰面。当游轮遇到更大的或者更厚的浮冰时,船长会下令让船退后一下,然后积蓄动力向前冲,让船首冲到浮冰上方,利用冲击力和重力将浮冰击碎——这一船首做俯仰运动的过程被维曼称为“打冰”,这也是他在波罗的海用了20多年的破冰技巧。在维曼的旁边,多琳也打开了摄像机,记录下探险者号破冰的过程:在茫茫冰原中,这艘游轮不停地前进、后退、前进、再前进,直到突破面前的冰块,船身撞击冰块时剧烈地震动,产生咯吱咯吱的噪音。

突发事件

探险者号的舱房中,破冰的噪音更加震耳欲聋。美国游客伊莱·查恩早早戴上了耳塞,试图睡个好觉。探险者号折腾了两个小时,终于来到冰原的边缘,即将摆脱冰块的纠缠。维曼已经可以看到清澈的海水,他鼓励船员们冲破航线上的最后一点冰。

在床上,伊莱·查恩忍受着噪音和震动,睡得迷迷糊糊,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觉得自己的手有点疼。原来,查恩的手指放在了床头和舱壁之间,舱壁却弯曲变形了,挤压了他的手指。查恩往舱壁上摸了一把,舱壁竟然是湿的,冰冷的水正顺着墙壁向下流。查恩想看看到底怎么回事,他打开了床头的阅读灯,眼前的景象吓了他一跳——他所在的舱房已经变成了一个水池,地板已经被淹没,水面还在上涨,即将漫过床面。查恩跳下床,站在水池里,一时慌了神。他猛然想到,上船时,船员曾告诉他,游客的舱房里有一个报警的紧急按钮,所以查恩立刻将它按下。

驾驶舱里,船长维曼听到警报信号,派人下去看看。船员到了查恩的舱房,报告说:“这里有很多积水。”维曼说:“尝一尝,是不是盐水?”如果是淡水的话,这就是游轮内部的自来水管道泄露,那就是小问题;如果是盐水的话,那就说明探险者号破了一个洞,海水涌了进来。

不幸的是,舱房内的积水确实是海水,维曼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通知所有的游客离开自己的舱房,到三楼的休息室集合,领取救生衣,然后维曼派遣彼得·斯文森亲自去处理下面的危机。

无奈弃船

斯文森来到舱房的时候,水面已经没过了膝盖,水温只有1.5℃,更多的海水仍然不断从船壁中流出来,情况很吓人。斯文森立即启动了抽水泵,然后去寻找进水的源头。他找到了一把斧头,将墙壁凿开,看到了海水从一块镶板后边涌进,斯文森又将镶板拆下来,终于找到了船壳上一个拳头大的破洞。斯文森和船员们立即堵住这个洞,开动抽水泵向舱外抽水。

斯文森决定继续检查,结果发现了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有另外三个舱房也被海水淹没了,积水越来越多。尽管斯文森和船员们将船上所有的抽水泵都开动起来,但水涌进的越来越快,船身也开始向右舷倾斜。

维曼和斯文森明白,现在已经无能为力了——探险者号倾覆并沉入冰冷的南极海洋只是时间问题。无可奈何之中,维曼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他发出求救信号,拉响警报,命令船上所有人前往指定的救生艇,弃船逃生。

当听到船长发出的警报后,游客们从休息室蜂拥而出,奔向救生艇。

偏偏这个时候,海水涌进了动力舱,淹没了发电机的燃油输送泵,导致探险者号失去了动力。如此一来,探险者号不仅无法前进到开阔水域,反而渐渐漂回冰原内部。船员们明白,他们只能在开阔水域中释放救生艇,如果救生艇在冰区中下水,它会被浮冰损坏。电力工程师杰西?鲍洛夫斯基急忙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将一根水管改装成燃油输送管,利用虹吸效应确保燃油源源不断地进入发电机。

利用最后一点动力,探险者号总算冲出了冰原。游客和船员共154人全部弃船,上了救生艇。他们被困在距离陆地40千米的地方,被南极海浪推来推去。天空下了点小雨,冷得刺骨,人们又湿、又累,很多人晕船……游客乔治·黑尔拍下了这场灾难的视频。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自己会死的时候,地平线上出现了一盏灯。两个小时后,那盏灯的主人——“北方挪威”号终于赶来,所有人安全获救,随北方挪威号离开。15个小时后,探险者号沉入海底。

事故调查

加拿大安全调查员鲍勃·福特受命调查探险者号沉船事故的原因。探险者号是一艘冰区加强型船舶,它已经安全地在冰冷水域航行了200多次,怎么会出事呢?船员们匆忙撤离时,已经把记录航行数据的计算机落在了船上,鲍勃只能先和船员谈一谈。

鲍勃首先与船长维曼进行了谈话,但没得到有价值的信息,调查没有进展。这时,多琳·霍伍德和乔治·黑尔给鲍勃寄来了自己拍摄的照片和录像,里面记录了拍摄时间、浮冰和风向,帮助鲍勃还原了事故过程的时间线以及大量细节。

多琳的照片和视频显示,在探险者号进入冰原后,维曼使用“打冰”的方式冲破浮冰,随着船向冰原深处移动,所遇浮冰的厚度也更厚了。但探险者号仍然保持着每小时9千米的航速,遇到厚冰,就后退一下,积蓄力量向前,将冰撞碎。就在即将驶出冰原的时候,探险者号又遇到了“难啃的骨头”,它做了一次“打冰”运动,这时,查恩的警报声立即响起。显然,这次“打冰”损坏了船壳,是事故的导火索,乔治正好拍下了这次撞击的视频。

原来,探险者号正在接近一块巨大的浮冰,这块浮冰显然不是首年冰,而是可以穿透船体的多年冰,当探险者号进行“打冰”运动时,它的右舷被多年冰重重地刮了一下。探险者号虽然有一个双层底部,但它的侧部船壳却只是单层板,在多年冰面前,单层船板是很脆弱的。这次刮擦在探险者号的右舷划了一个口子,所以好几个舱房会同时进水。

船长为什么会判断失误呢?鲍勃发现,维曼在波罗的海航行20多年了,但这还是他第一次在南极航行。波罗的海在不同的季节会结冰和融化,所以海冰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堆积变厚,但南极要危险得多。维曼在冰原中,依然保持每小时9千米的航速,在黑暗的环境中,这个速度过于快了。

经验不足、过于自信再加上天色黑暗,维曼和他的游轮鲁莽地撞向多年冰,导致了这场海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