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士兵怎么养?为何说朱元璋的卫所制,打下明朝灭亡的基础

说到明代的卫所制度,一般都是“贬大于褒”。明代卫所这种类似屯田的古老制度,使得明军战斗力低下,在明朝中后期无法承担大规模作战。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他自己的军队中就大量是招募来的士兵。而在明朝的前面,同为汉人王朝的宋朝也实行的是募兵制。那为什么朱元璋采用了僵化死板的卫所制度呢?我们如果放在朱元璋的角度,说不定可以给出一定的答案。

朱元璋经过多年努力,在统一南方挥师北伐后,建立了明朝。由于当时战乱刚刚结束,明朝还是处于马上打天下的状态,所以明军数量相当庞大。具《明史》记载:“国初置卫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按我们曾经介绍过的,一卫5600人计算,明初有三百万上下的军队。相比于北宋相对稳定的仁宗时期,禁军加厢军也不过一百多万。这对于刚刚饱受战乱、灾害、疾病,急需恢复生产的明朝而言,是个沉重的负担。而且我们要知道,这个时候是明初,吏治较为清明,且卫所制度也是刚刚建立。之后那些大规模缺额的事情此时还算少,所以这个军队数目真实性较高。而这种幸福的烦恼,还真是让朱元璋头疼了很久。

对于几百万明军,在边疆趋于稳定要把目光转移到生产上来的朱元璋,肯定是不会将他们裁撤掉的。大规模裁撤,估计后面李自成的故事就要提前上演。为了维持社会稳定,不威胁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卫所制就是不二之选。其实,这也不能怪朱元璋。朱元璋自己就是贫苦农民出身,所以他能深刻体会到严苛的税赋对于农民意味着什么?朱元璋曾说:“今海内宁谧、边境无虞,若使兵但坐食于农,农必受弊,非长治久安之术,其令天下卫所,督兵屯种,庶几兵农合一,国用以舒。”这也就是朱元璋的初衷,几百万人都坐在那里吃皇粮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把这些青壮劳力分配去种地也是不错的选择。正所谓“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当然,根据土地贫瘠程度会有一些调整。我们说卫所士兵战斗力羸弱,从他建立的那一刻似乎就已经注定了。因为,他的本身就是要将庞大的军事人口转移到生产中去。当然,后来定的一些相关政策使得卫所制度变成了不能更改的制度才是他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其实这一切,明朝政府并不是没有看到。只是后来由于土地的持续兼并以及大量的利益群体盘根错节,想取缔掉卫所制度已经不太现实了。这一切,一生戎马的成祖朱棣早就已经意识到了。在他“靖难之役”以及后来征蒙古的战事中,明军战斗力的下滑就已经有所体现。意识到问题的朱棣,在将大明的都城迁到北京后,就着手建立了大名鼎鼎的京营。随着京营建立,明军就拥有了二十多万常备军。而且在之后的九边重镇,也逐步以职业军人取代卫所士兵。可是,广大的内地由于种种原因,卫所制度还是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