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晚清的官场和商界之间,胡雪岩是如何发迹的?

关于胡雪岩其人,载记、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资料很多,其真伪虚实,无从一一辩证。

清代佚名氏《清代之竹头木屑》的《胡某》一节,简要讲述了胡雪岩的成败始末,可作为胡某的一个简史看。

下面,就以《胡某》一节为据,来详细讲述这位游走于晚清的官场和商界之间人物。

杭州的胡某人,家财万贯,其富裕程度,可以和自古以来的那些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相媲美。在清朝社会之中,这是几十年都没有出现过的新现象。

就是因为富可敌国,所以,胡某人生活荒淫奢侈的程度,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见的。

后来,胡某人因骄奢无度而败落,自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今天,就平常听到的关于胡某人的种种,在这里跟大家絮叨絮叨,既可以当遗闻逸事听,也可以当奇闻怪谈听,当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大家以此为鉴戒,对自己人生的路、未来的发展有所裨益。

胡某人很富,富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的人都把胡某人当作“财神”看,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大略窥见其富有的一斑。

相传,胡某人小的时候,曾经在一家店铺里面当学徒。有一天晚上,他在店铺的柜台上躺着睡觉。睡到半夜,忽然听到有人声响动,他急忙起身,呼叫店里的众人起来,说是店里有异样。大家一起找寻,果然找到了一个盗贼。等大家发现盗贼时,他的身体已经有些僵硬了,直挺挺地倒在一处。经过众人一番拨弄,这个盗贼才苏醒了过来。经过审问,盗贼跪地叩头答道:

“小的家中贫困,实在是没有办法活下去了,所以乘着天黑,翻墙进入店铺之中,想要多少偷点东西,以求糊口活命。没想到,小的刚偷偷摸进门里,就看见一个金面神躺在店里的柜台上,这一下,小的可吓死掉了。小的因为被吓得魂飞魄散,就昏倒在地,失去知觉了。”

大家一检查,店里也没有丢什么东西,再看看那盗贼,也不像是惯犯,看着十分穷困的样子,就把他扶起来,责骂了一顿,放了了事。

这件事之后,大家都私下对胡某人议论纷纷,觉得他是个奇人。

后来,胡某人做了一家钱庄的会计。

那时候,有一个后来做到巡抚的人(猜想作者为了避讳,所以隐去了这人的名字,大家可以根据这人的职务,行事,年代等,自己推断,然后对号入座。)与胡某人之间有了一段缘分。按照清朝的惯例,也可以称那位为某中丞。

其时,此人正在浙江候补,因为还没有正职,并且什么时候才能正式入官还不清楚,所以,正是其人穷途落魄、郁郁不得志的时候。

有一天,这位中丞前来胡某人所就职的钱庄店铺借贷。店里的众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势利在钱庄伙计身上表现地更为突出。看见这位借贷者穷困潦倒的样子,大家对他都非常骄慢,非常不客气,十分不礼貌。

当时,只有胡某人,他十分有眼光,对这位中丞殷勤备至。胡某人除了按店里的规定,借贷给这位中丞可以获得的银钱数额外,他还拿出自己的私财,送给了这位中丞。为了不伤人家的脸面,胡某人就说是自己私下借钱给他用的,还说什么时候有,可以什么时候再还。

这位中丞因为暂时不发达、暂时贫困,受尽了冷遇。想到连钱庄的伙计都不给自己好脸色,再对照眼前胡某人的热心与仗义,这位中丞对胡某人很是感激,并且在心中暗暗发誓,只要他日飞黄腾达,一定会对胡某人深情回报。

等到后来,这位中丞做了封疆大吏。他到在浙江主政时,马上向治下的各县发布行政命令:

“浙江各县,凡是解运朝廷的粮饷,都必须经由胡某人汇兑,不然,官府不予接收。”

所谓粮饷由胡某人汇兑,简单来说,如果把粮饷全部当作是货币,那么,胡某人在这中间的汇兑业务,所扮演的就是现代银行的角色。

当时,大家都多少知道一些这位中丞和胡某人的关系。所以,官方钱粮的汇兑,没有人不托胡某人办理的。

胡某人因此开始发迹,淘到了第一桶金,成为崭露头脚的富豪。

文襄公左宗棠击败太平天国的军队、收复杭州的时候,胡某人也从上海回到了杭州。

关于胡某人在杭州的作为、其发迹的过程、其用官银买办粮米过程中的种种“隐秘”,流言蜚语很多,这些议论也传到了左宗棠的耳朵里。

左宗棠听后,非常生气。

作为在地方上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左宗棠收复杭州之后,胡某人当然要前去拜会。您说这是示好也罢,您说这是通路子也好,总之,这种做法,几千年来,在这个社会之中,一直如此,根本无须大惊小怪。

话说胡某人晋谒左宗棠时,文襄公满脸怒气,引而未发。

当时,谈话之中,左宗棠还对胡某人说到:

“阁下在杭州的行事,左某多有风闻,若涉及不法,待查证后,左某会即刻草拟奏折,向朝廷参奏。”

左宗棠和胡某人谈话完毕,第二天,胡某人忽然派人运了十几船的大米,送到左宗棠的军营,并且详细禀告左宗棠,说是:

“那些匪兵包围杭州城时,本人确确实实从本地的官方手里领取了若干万两的银钱,并奉地方官府之命,前往上海采办粮米。”

“可是,时局和形势变化太快,等到本人将采办的粮米运回杭州的时候,不想杭州城已经失陷了。此时,城内城外被匪兵阻隔,无法互通声气。看着一船船的粮米,没有官方接手,加之消息不通,无处交代,本人也是无可奈何啊!”

“看着这白灿灿的大米,本人又不能任由其发霉变质,思来想去,最后,只能又把这一船船的粮米运回上海,最后变卖处理掉了。”

“现在,本人听说朝廷威武雄壮的军队大获全胜,收复了杭州城,所以,就马上用原来在本地官方所申领的银钱,购买了大批的粮米,急急赶回杭州,就是要交办这个差使,销去悬而未结的账目。”

“眼前这十几船的粮米,就是本人交代,请大人查验粮米数量,检核地方政府的账目,购销这笔旧账。本人实在是没有别的意思!”

在大清王朝与太平天国的战斗过程中,东南一带的多个省份都曾经被太平天国所占领。在各省沦陷之后,民生凋敝,战乱之中,人民逃命都唯恐不急,所以,田地根本就没有人耕种。东南地区,田地里不见庄稼,连野草都枯萎死掉了,真是满目苍凉啊!

左宗棠收复杭州城之后,眼前大批的军队,粮饷缺乏,成了一件让人十分头疼的问题。正在为所率部队的粮饷烧心的时候,左宗棠的眼前,忽然有了胡某人运来的十几船粮米,真是如救火之及时雨啊!

在听完胡某人的禀报之后,又看到实实在在的粮食,左宗棠大喜过望。此前那些个参奏胡某人的话,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此后,左宗棠便对胡某人另眼相待、倾心结交。这下,胡某人又在清廷的官场之中,又抓住了一位可依恃的实权派人物。

能够在官员最需要的时候奉上其最想要的东西,胡某人的功力、能力、眼力,真是非常人可比,加之其资财丰厚,一切都可以用钱开路,如果他不一富再富,那可真是没有天理啊!

此后,杭州城收复后的善后事宜,左宗棠全部交付给胡某人全权办理。

战后重建,那会有多少的投资,这投资里面,又有多少可以获利的空间,即使没有半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可以猜想得出来。

因为这一桩,财神爷又和胡某人撞了个满怀,胡某人的财富更是成指数倍地增加。

文襄公左宗棠后来受了朝廷的委派,前往西北,征伐回疆叛乱。

接到重任之后,让左宗棠苦恼异常的事情就是,国库空虚,无法拨付粮饷。事态紧急,突然之间,左宗棠也不知道这军饷要向哪里去筹措。

思前想后,最后,文襄公左宗棠还是想到了胡某人。

西征,是国家的事,胡某人仁义的话,他可以拿出一点小钱来捐助一下,以示高风,要让他自掏腰包,担负少许,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再说了,这于情于理,也不是那么回事。

左宗棠找胡某人的原因,一来呢,两人是旧好,以往合作比较愉快;二来呢,左宗棠过去交办的那些事情,胡某人也办理得比较顺利;三来,西征需要的军饷为数不少,没有足够的底气、家底、人脉等,一般人是无论如何是办理不下来的。

综合以上,左宗棠思前想后,也只有胡某人具备这个实力。

于是,左宗棠就委派胡某人去向某银行借贷银钱,作为此次西征的军饷。

和往常一样,胡某人这次向某银行借贷的事情进展也十分顺利,最后,敲定的借贷利息是七厘。

有了某银行的这项贷款,左宗棠才得以率领军队,安心出关,西行征讨。

既然可以顺利展开朝廷委派的征讨重任,带领部伍,没有后顾之忧地开赴前线,那么,胡某人与某银行谈定的七厘的贷款利息也就不在意下了。

可是,说实在的,这七厘的利息,在当时的银行业界来说,还真是有点重呢!

那时候的银行,还没有现在这么完善。那么,这巨额的款项,某银行是如何筹措来的呢?

据说,根据此次军饷所需钱财的数额,某银行印刷了所谓的“股票”,然后,某银行又拿着这些“股票”,向华人借贷。某银行向华人借贷的时候,答应的利息是四厘。注意,某银行借贷给左宗棠军费的利息是七厘。依此推算,某银行在这中间可以净赚三厘的利息。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

胡某人在过程中穿针引线,并不是义务的,作为精明的商人,他是不可能白跑腿的。

如前所述,七厘与四厘之间所差的三厘利息,某银行并没有独占,某银行甚至连大头都没有拿到。那三厘的利息,双方商定,各自分取一半,也就是说,银行有一分五的利息,胡某人有一分五的利息。

想想,还真是让人乍舌啊!

此次借贷的过程中,银行要印刷“股票”,要找华人一笔一笔借贷,要负责办理其间的所有事务,才分得一分五的利息;胡某人仅凭借其人脉关系、动动嘴、跑跑腿,就可以分得和某银行一样的利息。前后算算,再对比一下,胡某人真比开银行还赚钱啊!

所以说,无论在什么时代,在什么社会,掮客、买办真是可以通天的差使啊!

话虽这么说,各位看客,千万不要流口水,也不要做非分之想!

一笑。

想起那一年,某银行当时办理左宗棠西征军饷借贷事宜的执事者回国,当时在香港的很多外国人一起聚会,跟这位执事者欢宴。

当日,酒酣耳热之后,参加宴会的人中,忽然有一位提起了左宗棠西征筹饷一事。因为饮酒,满脸泛红,他站立起来,高声问大家道:

“在座的诸位大人,我想问问大家,今天一起聚会,饮酒欢宴,来送别某银行的执事大人,请教,这是因为公事呢?还是因为私情呢?”

大家都喝得很高兴,然后异口同声,一起答道:

“当然是为了公事啊!”

那位提问者把大家看了一遍,缓缓地说到:

“执事大人曾经告诉我,他为左大人经办西征军饷的借贷事宜,某银行的利息是四厘。昨天,我无意间得到了借贷的合同底稿,合同底稿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借贷的利息是七厘,这是为什么啊?诸位大人谁可告知一二?”

此人话音一落,那位银行的执事者,饮酒发红的脸色,忽然变白,神情沮丧,一句话都不敢说。

众人见气氛已坏,于是,各个托词,大惊失色地走开了。

胡某人的发家史,不用多的事例,上面的三条,无论是哪个人遇上,并且抓住机会,他也会成为一代活财神。

所谓“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这句话,还是不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