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三次“晋楚同台”的时代:春秋战国的晋国与楚国、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的东晋与桓楚、五代十国的后晋与马楚。三次割据时期的“晋楚同台”也正好折射了我国历史的走向趋势。
上图_ 春秋时期 晋国和楚国
一、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与楚国
公元前1033年,西周平定唐国叛乱后,周成王将弟弟叔虞封为唐国国君,叔虞死后其子姬燮将国号改为晋。晋献公时期“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国开始崛起。
晋文公时与齐桓公、楚庄王和秦穆公、宋襄公(一说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并称“春秋五霸”,晋悼公时再次称霸,国力达到顶峰。晋平公时大权旁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合力消灭智氏,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被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上图_ 公元前506年的晋国
上图_ 公元前403年的赵魏韩
西周成王时期,楚人首领熊绎被封为子爵,楚国建立。楚成王时期吞并弦、黄、英、夔等小国,楚国开始崛起。楚庄王时期通过任用一批贤臣从而称霸中原,楚庄王也与齐桓公、晋文公和秦穆公、宋襄公(一说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并称“春秋五霸”。楚悼王时推行“吴起变法”,楚宣王、楚威王时再度称霸。楚怀王时国势衰退。公元前223年,楚国都城寿春被秦国攻破,楚国灭亡。
晋国与楚国曾爆发了城濮、邲、鄢陵三次大的会战,此外还于公元前579年和公元前546年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
上图_ 淝水之战
二、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与桓楚
公元317年,西晋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同年司马睿派奋威将军祖逖率部北伐,至公元321年祖逖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后因其逝世而使被收复土地尽失。公元383年,东晋冠军将军谢玄在“淝水之战”中率领八万北府兵击败八十七万前秦军,公元384年东晋乘胜一度收复梁、司、青、兖、徐、豫六州。公元399年孙恩、卢循起义爆发,公元411年起义被平定,沉重打击了东晋统治。公元420年,刘裕废除晋恭帝司马德文,建立宋朝,东晋灭亡。
公元403年,东晋大将军桓玄篡夺政权,公元404年正式称帝,建国号楚,史称桓楚。同年刘裕、刘毅、何无忌、刘昶、刘道规、诸葛长民等东晋北府兵将领起兵勤王,攻破建康,逼桓玄向西逃跑。同年5月,晋军在峥嵘洲大败楚军,桓玄被俘处死,国玺被堂兄弟桓谦奉还晋安帝。桓玄从弟桓石绥继续带兵抵抗东晋,公元410年被东晋魏兴太守傅弘之斩杀,桓楚灭亡。
东晋与桓楚曾在建康附近爆发激战,最终晋军获胜。后又在峥嵘洲展开决战,楚军被击败。最终桓楚被消灭,重新纳入东晋。
上图_ 公元405年的恒楚与东晋
三、五代十国时期:后晋与马楚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得到契丹援助,建立后晋,石敬瑭遂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并自称“儿皇帝”。公元942年,石敬瑭去世后侄子石重贵继位,拒绝向契丹称臣而引来契丹南侵,公元944、945年两次击败契丹,公元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侵时因成德军节度使杜重威投降而战败,石重贵被俘,后晋灭亡。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武安军节度使马殷被后梁太祖朱温封为楚王,建立马楚。公元930年马殷死后由次子马希声继位,公元932年马希声死后由胞弟马希范继位,公元947年马希范死后其弟马希广继位,公元950年马希广弟马希萼夺取皇位,不到一年后又被弟弟马希崇推翻,史称“众驹争槽”,公元951年,南唐派兵攻破长沙,消灭马楚。
后晋建立后就屡次册封马楚,作为回报马楚不断进贡奇珍异宝,还为后晋讨伐叛乱的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甚至经常奏报闽等周围国家情况给后晋,为后晋通风报信。
上图_ 后晋、后蜀、南唐、南楚、南汉、吴越
四、折射趋势
历史上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次割据时期的“晋楚同台”,虽是一种“巧合”,但细察之下却可以发现,历史的脉络走向正是用这种看似“巧合”的方式体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上
第一次“晋楚同台”时,晋国和楚国平分天下,势均力敌。
第二次“晋楚同台”时,楚已经无法成为晋的长久等量对手,虽建立之初声势浩大,但一年之后便为晋所败,一落千丈,数年后灰飞烟灭。
第三次“晋楚同台”时,楚干脆直接臣服于晋,形同于晋的藩属和附庸。
三者关系的转变,既与总体上古代中央集权在曲折中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相吻合,还从侧面反映出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发展方向。(晋国“曲沃代翼”本身就是分封制走向奔溃、小宗取代大宗、“礼乐崩坏”的初始指标事件)
上图_ 永嘉之乱后移民南迁的路线和迁入地区的分布
2、经济上
从第一次“晋楚同台”的逐鹿中原,到第二次“晋楚同台”的鏖战江淮,再到第三次“晋楚同台”的上表臣服,三次“晋楚同台”的不同也反映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经济发达的地方总是重点争夺的对象,西晋“永嘉之乱”造成第一次经济重心南移以前北方是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第三次“晋楚同台”前的唐朝中后期由于第二次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人口和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再加上后晋的主要统治区域在华北,马楚的主要统治区域在湖南,远离长江中下游的两者之间自然也就少了兵戎相见的动机。
3、文化上
除了政治、经济,从第一次“晋楚同台”时双方纵横捭阖争霸百余年,到第二次“晋楚同台”时楚已无力挑战晋的正统,再到第三次“晋楚同台”时楚选择臣服于晋。三次“晋楚同台”在文化上也折射出了我国古代儒家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思想统一不断加强的趋势。
上图_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五、总结
由此看来,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次割据时期的“晋楚同台”以一种看似“巧合”的方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折射出了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向和脉络。
就像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说到的那样:“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正是由此,才使中华民族能一路走来,创造出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并延续下去。
文:Mengqi Ren
参考资料:《史记》《晋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