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想让一个男性长久地爱你?

最近有个朋友,深深地为她难以走入交往已经两年多的男朋友的内心而苦恼。

她来找我说,自己非常崇拜自己的男朋友。他不算是所谓的帅哥花美男,但是“特别man”,事业做得很好,做起商业决策来果断坚决,因此让我朋友“感到他很有力量“。这种男子气概还表现在这个男生“不精致”,有时候甚至有些粗鲁,但是就会让人觉得“很性感”。

所以刚在一起的时候,她觉得幸福地飘起来了。但时间一长,她发现,男朋友除了日常活动以外,并不会和她进行深入的沟通,两个人的交流仅限于事件层面,如果男朋友看起来心情不好,无论她怎么追问,对方也不会承认和倾诉,甚至陷入沉默。

她充满沮丧地说,“我以为我们成为情侣,甚至开始谈婚论嫁,意味着我们会慢慢变成彼此最亲密的人。可是如今却越来越觉得,我们之间真的很疏远,隔着一道鸿沟,我走不进他的内心世界。”

听了她说的话,我其实想到了很多。但我只是跟她说,你一定要相信这不是你的错。今天的文章我想和大家聊一聊,“为什么有些男性的内心会封闭”的问题。


1.

当你看到以下这些形容词的时候,你的头脑中会不会很自然地给它们贴上“性别”的标签?觉得某些词语是在描述男人,而另一些是在描述女人?

有力量的 /有野心的 /强壮的 /敏感的 /温柔的 /有担当的/顺从的 /脆弱的 /有侵略性的

如果你有这样的感受的话,就说明你被社会建构的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了。

这个社会是这样运作的:为了维持男性和女性的结合、繁衍和抚养后代,社会把二元的性别建立成一种“前话语”的——不需要讨论和论证的真理。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基于这一点,它狡猾地顺势把很多衍生出来的东西也说成了是“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

比如说,工作的空间就是属于男性的,家庭的空间就是属于女性的。繁衍的时间是属于女人的,打拼的时间是属于男人的。社会把它们建构成了一种秩序,让很多人即便在做出不一样的选择的时候,也能意识到自己是在“反对”这种秩序。我们都意识到有这样的约定俗成存在。

在分工之外,这套话语继而建构了更多的两性差异,从仪态、到生活习惯、到情绪的感受和表达,等等。社会把一些特质标记为“男性气概”,另一些则标记为“女性气质”。男性和女性气质被对立为主动vs被动、进攻vs承受、积极vs消极、粗鲁vs温柔,果断明确 vs“我不知道”等等。

男性气概,指的则是那些被嘉奖的男子特征,根据布迪厄的说法,力量和英勇是它的本质,并且与性力量息息相关。女性气质则被要求是温柔、顺从,与能够激发男性色情化的欲望息息相关。

2.

我朋友的看法能够代表一种典型的看法:那些不那么注意仪表、甚至有些粗鲁、强有力、有进攻性等等类型的男性表现,因为非常符合社会嘉奖的“男性气概”,而对女性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的性欲,我们会对什么样的人产生欲望,其实也是被社会教会的,它反复告诉我们什么是性感,什么是男人的性感,什么又是女人的性感。等等。

甚至,浪子型的男性,一定程度上也是被嘉奖的,因为旺盛的性能力和性欲望是“充满男性魅力的”。而浪子型的女性则受到社会的鞭笞,因为贞洁是社会分配女性的魅力标准。

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男性和女性,都会因为自己偏离社会嘉奖的“男性气概”或“女性气质”而产生自我怀疑,或者遭到人际中的歧视。但男性对偏离男子气概的恐惧,要比女性更甚。

尤其是异性恋男性,他们恐惧自己“不够有男子气概”,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他们在别人眼中缺乏足够的性能力和性魅力,这种恐惧与对于“被阉割”的恐惧有一定相似性,与“无法供养女性伴侣”和“没有抚养后代”也有着类似的羞耻作用。

男人之所以格外恐惧对自身性能力的否定,也格外恐惧没有能力供养家庭,是因为这种恐惧恰恰是社会最希望他们拥有的。这一套性别秩序,原本就是社会以保证两性结合和人类再生产(繁衍)为根本目标的。

Virginia Woolf在她的作品中写道,“我们不可避免地把社会看成一个共谋的地点,它吞噬了我们中的许多人在个人生活中有理由尊重的兄弟,强迫他充当一个巨人般的男性,有雷鸣般的声音,强有力的拳头。”

男人一定程度上是男性气概的囚徒。所谓的“男性气概”并不真的是一种天性,每个个体的天性原本都迥然不同。是经过一种社会化的长期作用后,大部分的异性恋男性才都开始追求成为同一种类型的男人。

3.

在一个今年开展的,以伦敦、纽约、洛杉矶、上海、背景的3000名男性和750名女性(年龄范围在20-50岁之间)为受访者,以男性气质为主题的调研中,有65%的男性受访者表示“传统的男性气概不足以充分代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只有20%的男性受访者表示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52%的男性受访者仍因被迫要按照“男性气概”来表现,而感到压力。

而在工作环境中,全球范围内的男性受访者有超过一半表示,会“强撑着表现自己阳刚的一面”,在中国这个比例更是高达89%。

男子气概被社会建构成是“不言而喻”且不可辩驳的。它一种仪表、一种步态、一种欲望、一种时代精神和一种信仰。男性气概也是一个陷阱,它的对立面是永久的压力和紧张。男人在一切场合展现其男子气概的义务是强加给每个男人的。

“男子气概是生殖的、性欲的和社会的能力,也被理解为是斗争或施暴的才能,最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害怕失去团队的尊重,害怕在伙伴面前被看成弱者、弱女子、被鸡奸者。男人害怕被逐出无弱者的男人世界,被驱逐出所谓强者的世界。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强者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痛苦和他人的痛苦表现强硬。”(布迪厄,《男性统治》)

4.

布迪厄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男子气概是一个具有关系意义的概念。一方面害怕自己不符合社会对男性气概的要求,一方面贬低那些不够有男性气概的其他男性。而由于他们是如此地害怕被称为“像女人”,同时也贬低和伤害了所谓的“女性气质”,也降低了他们对女性气质的尊重。

男子气概这个概念,影响了男人与自己的关系、男人与其他男人的关系、以及男人和女人的关系。

回到文首我朋友的困惑中来说。男性不光在对待女朋友,在对待男性朋友,甚至对待自己时,都常常不能把真实的自己暴露地那么深。

有研究发现,男性更喜欢以“一起玩(do activities)”来增进、维持友情;通常是一群人一起玩耍的好朋友,很少交流情感、因而实际上他们在情绪中是孤立无援的(Benenson et al., 2001)。

阻止我朋友的男朋友去向她敞开心扉,让她看到自己内心的脆弱的,并不是他们关系中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关于男性气质的评价。

“不像个男人”对很多男人来说,是最严重的恶评。系统对于阳刚之气的要求,既包括身体生理上的,也包括性取向和经济社会地位上的。一个男性有太多种方式,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因此他们长期处于压力与焦虑中——无论他们是否能够意识到。

甚至,对于异性恋男性来说,面对自己的伴侣去暴露自己“不符合传统男性气质”的一面是最为困难的。因为他们唯恐这会影响到他们的性吸引力,更害怕遭到伴侣关于他们男性气质的质疑和批判。

甚至,当他们真的遇到问题的时候,不需要任何人的指责,他们内心已经会开始“自我污名化”的过程。认为自己“做不到”是个相当致郁的过程,而缺乏支持系统的他们,只能慌不择路的选择酒、选择逃避、选择伪装。根据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的调查,在美国至少有600万男性患抑郁症,而实际的数字还会更高一些因为很多男性都不会报告自己的抑郁情绪 (Rochlen, et al., 2005)。

而如果有一个朋友能够获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能够诚惶诚恐地、偶尔卸下自己的面具,袒露真实的脆弱,这个朋友会成为他们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人。

5.

但其实,男人的心理状态早已悄悄发生了改变,女人对男人的看法也在发生改变。上文提到的调研中,60%的受访者表示认可男性身上拥有女性气质,只是大多数人男性受访者表示仍旧羞于向朋友展露自己敏感脆弱的一面。

女性和性少数群体似乎已经有了更松动的男性气概的定义。而异性恋男性中,还有大量的人觉得“很娘”的男人和男同性恋缺乏男子气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问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男人?”

作为男性和女性、或者是作为异性恋与性少数,当我们能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另一方的痛苦,同盟就能够形成了。

要改变一个社会,需要很多人的力量。我们不被洪流卷走,同时逐渐汇聚成一股新的社会声音,有朝一日希望它能成为社会最主流的声音。

我们真的需要一种新的社会,新的关于男人和女人的定义,新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不以打压他人为目的,不划分主流和边缘,让一切选项都尽可能的多元,关怀他人与自身。

假以时日,我们会共同创造出一个让每个人都能更舒服和自由的社会。

最后,如果你身边有那些“可能默默痛苦着而不说”的男性,希望你能转发这篇文章给他们,表达你“愿意关怀、愿意深度沟通与支持”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