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陕西汉中总带着一股“川味儿”?

▲陕西省汉中市大巴山腹地的天悬天坑,险峻奇美。图为探险队员利用SRT(洞穴单绳)技术上升,返回地面。

1

张鲁的“独立王国”

作为“必争之地”的汉中

汉中,上溯个千把年,它曾是兵家必争的咽喉地。

▲航拍汉江洋县城江段

三国纷争的年代,中国的大部分领土被曹操、刘备、孙权割据占领,中央的权威早就被多方势力瓦解掉了。但就这乱世也有人从那三人口中掏出了一块肉,盘踞一方建立起独立王国。

这个人是张鲁。

他出身道教世家。祖父张陵在东汉创立了天师道,因为听说蜀地富饶,是个修炼的好地方,于是张陵便率众弟子入蜀修道。入蜀后,张陵不断扩大教徒规模,并为教徒建立起了一系列交规,比如让教徒轮流捐出米、绢、纸、笔等物品,设“祭酒”,“鬼令”两职,管理教众。

▲诸葛亮死后 29 年,刘禅下诏于汉中勉县为诸葛亮建武侯祠,隔汉江与武侯墓相望。

传到张鲁手中,天师道已经是第三代了。

东汉末年,张鲁奉益州刺史刘焉的命令带着教众来到了汉中,他不仅奉命截断了关中通往蜀地的重要栈道褒斜道,还在汉中大兴道教,组建兼具行政职能的道教组织。刘璋继任益州刺史后,他摆脱了刘璋的控制,建立起了自己政教合一的政权。

这个政权虽然短命,但短短 30 年,它就成了卡在刘备“喉咙”的“鱼刺”,曹操急于想攻克的要地。在这场博弈里,最后这个“独立王国”被曹操拿下,从此汉中成了刘备政权的一个更大的威胁,因为那相当于刘备把后门半掩着空给了北方的敌人。

三国的蜀汉官员杨洪,就将汉中评价为“益州咽喉,若无汉中,是无蜀也”。

2

因为四川是丢不起的腹地

顺着三国这条时间线再往上翻,作为“必争之地”的汉中自古就重要。

“汉中”因地处汉水中游而得名。而汉水则横在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穿流而过。这个插在盆地的城市,建立郡城的历史可以回溯到 27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从秦汉一直到唐宋,中央政权就一直借汉中把住了四川的主脉。因为四川对于古代的中国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圈红处为汉中。图源:中国国家地理微博

在地理的教科书里,这块土地就一直被称为“既是腹里与核心,又是前线与边缘”。因为它本身地域广阔,气候适宜农业生产。所以早在先秦时期它就已经发展成了一块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独立王国,夹在秦、楚之间。秦国统一六国后,这块独立的巴蜀王国也被纳入中央的控制范围。

有了四川这片肥地,地处中原的中央政权就相当于拿到了一张随时可取现的支票。它成为了中央政权的物资后盾,为中原输送血液。此外,对于中央政权来说,把住四川也相当于握住了一把控制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剑柄。从一定程度上讲,没有四川,就没有今天中国的版图。

但从秦朝开始,咸阳也好,长安、洛阳也好,中原通向四川的道路,并不是一马平川的。从关中平原到四川盆地,中间还夹着两座大山——秦岭和大巴山。

汉中,夹在两座大山中间的盆地,也因此成为了贯穿川陕通道上的转运地。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爱荔枝已是史上留名,不过呢,也有学者考证,她当时吃的荔枝并非源自岭南,而是巴蜀之地,经洋巴道——子午道运到长安。图为今仿建的石门栈道,该区域也是曾经褒斜道的所在地。

这段修路的历史可以远溯到先秦。关中通往巴蜀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上,汉中是着四条通道的终点,巴蜀北上连接关中的剑阁道、米仓道、洋巴道上,汉中又是它们的起点。

楚汉之争时,刘邦如果没有汉中,恐怕也不会有后来的汉室。

项羽自立西楚霸王时分封天下,刘邦被封为汉王,为遏制刘邦势力。项羽把远离中央政权的巴、蜀、汉中三郡给了他。刘邦为向项羽表达没有东扩的想法,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在迁往巴蜀途中,命令烧毁沿途栈道,巩固在汉中的势力。之后又重用韩信,来了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声东击西,派精锐部队从守卫薄弱的陈仓进入关中,为刘邦后来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

3

政权更迭了上千年

汉中也丢了咽喉的地位

随着政权中心的转移,交通运输网络的变化,汉中已埋没在了历史中。

▲陕西宁强县,青木川古镇位于陕、甘、川交界处,西连四川青川县,北邻甘肃武都县、康县,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是陕西最西的镇。因其自然条件优越,生态植被良好,每年到青木川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北宋以后,全国的政治中心从关中东移至开封。而四川的交通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沟通川陕的南北的交通要道也渐渐被川鄂之间的峡路及嘉陵江的航运所替代。从此,四川向中央输血的经济要道也东移了。守在北方的汉中,自然也不再是今天中国的“咽喉”。

▲青木川镇的特色食品辅唐宴——肉卷。

4

除了是块咽喉地,汉中还是什么?

“必争之地”的光环下,汉中有着异于陕北的湿润气候。

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汉中人主要吃米,而不像陕西人那样热衷于吃面。正是因为它相对安稳富饶的环境,汉中才有了机会成为沟通南北的转运节点,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有了自己独特的生活面貌,它不同于陕北,也不同于西南四川。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汉中盆地为油菜花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油菜花也被当地开发成了一种旅游资源。

这种独特性被藏在汉中人的口音里。

“汉中人什么口音?”

如今你用这个问题去问汉中人或去过汉中的人,你不一定能获得统一的答案。有人会说,汉中人说的是四川口音,有人说他听到的汉中口音其实已经明显很像关中话了。最形象的一个回答是,提起汉中,他想起的是“佟湘玉”。(戏里的佟湘玉来自汉中,但扮演她的闫妮采用的是西安方言)

汉中人说话到底什么口音?或许这份方言地图集最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截取自《中国语言地图集》西南官话部分

接近四川的地方口音会更像四川人,但今天大部分汉中的领地上,当地人的口音会更像陕西人。这是因为从元代开始,出于区域制衡的考虑,汉中这块地理上更趋近于四川的土地被中央统治者划入了陕西的管辖范围。随着不断的战乱、移民,这里的口音同时夹杂着四川口音和关中口音。

口音的多样性反映着汉中,这个咽喉地背后的独立性格。

▲说起这里的饮食,得到最多的答案就是,面皮。“麻麻辣辣的,像四川的口味”。

正因为这独立性,刘邦才有机会忍辱负重,找到打败项羽的机会,建汉室王朝,张鲁也才有 30年在汉中的独立统治,国民政府在“七七事变”后,才会想着把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等高校转移到汉中,去那里组建的国立西北大学。

今天的汉中,早就被撕下了“咽喉”的标签,但这并没有妨碍汉中人过自己的生活。这些生活的痕迹背后,掩盖着一段中国统一的历史。

在你心中,汉中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文丨逸骁

文中未注明图片均来自于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