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凭借《教父》创造了一代传奇,靠的是在黑帮身边长大的经历?

《教父》可谓电影史上数一数二的作品。原著小说由意大利裔美国人马里奥·普佐(Mario Puzo)写成,作品上架后销量遥遥领先——连续67周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排名第一,两年内就卖出了超过900万册。

● 《教父》小说

这本畅销书吸引了好莱坞的注意力。好莱坞准备将《教父》搬上银屏,于是找来了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与普佐一起合作写剧本。

其实,普佐并没有任何改编剧本的经验,但机不可失,他选择了投入到电影的剧本创作中去。让人吃惊的是,电影不仅大获成功,还使他赢下了两座奥斯卡奖。

● 奥里马·普佐获奥斯卡奖座

大获成功的普佐也没有闲下来,他决定去买一本关于剧本写作的书,系统地学习编剧这门艺术——适当了解一下也没坏处嘛。

结果当他打开书的第一章时,书上赫然写道:

“对《教父I》的研究。”

原来,他已是一个被记载入册的传奇。

畅销的黑手党小说

《教父》的成功对普佐而言,是一场及时雨。

“当时我45岁了,我欠了亲戚、银行、博彩公司和高利贷许多债款。我想,是时候成熟点,写出一本能解决我债务问题的畅销书了。”这是普佐的原话。

此时的他结婚育有五个小孩,生活极其拮据。写出一本倍受大众青睐的通俗小说,是这位编辑兼作者的最后一条出路。

●奥里马·普佐与家人

在此之前,普佐在一家杂志公司上班,同时给旗下的好几本杂志供稿、当编辑。他太勤奋了,每个月都给公司提交三、四万字的稿件不说,回家还要继续写公司的重要稿件和筹备自己的小说。

形容这些杂志就两个字:低俗。杂志的封面上可以有八个拿着机枪、在直升机上叱咤风云的比基尼女孩。里面的文章标题不是“大麦克年轻狂野的小姨子”,就是“困在XXX骨肉赌场的女人们”,一看就让人往歪了想。

但毫无疑问,这是最吸引普罗大众的。普佐看中了这一点,在工作中拼命吸收着城市里的黑手党故事,也渐渐对大众喜好熟稔起来。

●正在工作的奥里马·普佐

有意思的是,普佐虽然是意大利裔,却压根不会意大利语。这让他在写《教父》时犯了不少错误:例如,按照意大利语的习惯,柯里昂教父会被尊称为“维托先生”,而非书中的“柯里昂先生”。

但这并不妨碍普佐以他出色的文笔,将一个隐秘、极具噱头的黑手党传奇故事写得出神入化——小说的畅销也证明,大众并没有在意这些细节。对于他们来说,书只要好看就完事儿了。

反复磨合的剧本

小说有些纰漏也好,剧情爽就完事儿了,但做电影可不一样。为了打造出一部好电影,原著被改写成剧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导演科波拉并没有多么喜欢原著,甚至差一点就要放弃导演这部电影。他原本以为这部小说会通过如此诱人的主题,深刻地讨论权力本身。他兴致勃勃地拿起书,结果读到一半,书里大量的低俗描写让他意识到,这就是一本普通的畅销书。

●奥里马·普佐(左一)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左二)

在他看来,如果一部书有三分之一的篇幅都围绕一个年轻女子的奇特私处展开,那实在太过低俗。所以,如果这部书要改编成电影,就必须把这些内容排除在外。

但是两个人对于剧本的中心内容并没能达成一致:科波拉想把许多与意大利文化相关的内容放在前面,而普佐则更忠实于自己的作品。

二人各执己见,谁也不轻易折服对方的观点。为了不落下进度,两个人在保持联系的同时,分开进行剧本的创作。

●工作中的科波拉

科波拉的工作方法很投入。他把普佐的书一页一页撕下来,直接贴到自己的剧本里,然后在旁边注解,一共注解了五十场戏。凡是和意大利文化有关的、可以用于电影的点子,科波拉都留心做了笔记。

比如,科波拉自己也是意大利裔,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他们这一代人并没有意大利口音,而是老早就操着一口地道的纽约音了。因此,他拒绝塑造刻板印象中的意大利人,尽量避免将书中的陈旧老套沿袭到电影中去。

●科波拉与演员作沟通

随着创作的交流和深入,导演显露的才气让作家本人都不得不为之折服。

电影中有一幕:好莱坞大亨早上醒来,发现自己手边一滩滑腻血泊。血泊中,他和被割下的马头同枕共眠——那是他最心爱的名马,最终变成了教父送给他的警告。

科波拉对这一幕做了非常细微的变动。显然,这一改动让普佐都不得不叫绝,他在剧本的空白处写道:“弗朗西斯:你这个混蛋,真的是太聪明了。”

●普佐和科波拉

二人在较劲中合作,这过程使得创作的灵感火花频现。二人各抒己见,观点求同存异,直到每一场戏都得到分别拍板同意才能继续。如此,成就《教父》传奇大片的精彩剧本才得以诞生。

献给母亲的作品

普佐不是不知道科波拉对《教父》一书的看法——作者挑了个黑手党的深刻主题却把它推向了低俗。事实上,他确实有能力把书写的更好。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幸运的朝圣者》书评甚佳,连科波拉读过后,都赞美不已。

这本小说是献给他母亲的。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寡妇,她主持着两个家庭的生活。她用尽全力,抵御着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家庭的冲击,却无法阻止家庭内部美式价值观和意大利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 《幸运的朝圣者》小说封面

母亲一向是普佐最重要的灵感来源。普佐家一共有十二个孩子,而他的父亲只是一名纽约中央铁路的护路工人。也许是受不了生活带来的压力,父亲在普佐十二岁的时抛妻弃子而去。从此,母亲一人担起了养家的职责,扛起了十二个孩子衣食住行的重负。

普佐家住在纽约黑帮行动的重灾区——社区绰号“地狱的厨房”。这个名字来源于两名警察对这里的评价:“地狱的温度都比这里温和,这里是地狱的厨房吧?”附近有多混乱,可见一斑。

● 《幸运的朝圣者》街道场景

黑帮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住的公寓不许养狗,房东威胁母亲把家里的狗扔掉,否则就让他们露宿街头。措手无策之下,母亲便找了附近的黑帮头子,和房东“好好地打了个招呼”,解决了这件事。

当然,代价是警察突袭搜查时,母亲要替这些帮派头子藏好枪支免被发现——这就是黑手党和普通人之间最简单的利益交换。普佐一直将在母亲庇护下与黑帮共处的童年轶事,牢记在心。

● 《幸运的朝圣者》电影海报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幸运朝圣者》也是他献给母亲的作品。因为当他在描写教父时,他想到的恰恰是在“地狱的厨房”中操劳的母亲:

“每当教父张开嘴,我都会在自己的脑海中听到母亲的声音。我感受到了她的智慧,她的无情,以及她对家庭和生活本身的不可战胜的爱……教父的勇气和忠诚来自她,人性也来自她。”尾声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并不会被成功冲昏了头脑。

小说一炮而红,电影大获成功,个人赢得奥斯卡奖座……所有的成就,除了让普佐增添荣光以外,似乎都没能将他埋没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

● 优哉游哉的普佐

普佐还是普佐,他还是那个“对书和食物有极大胃口的人”。他自称是住在舒适小农场的意大利农民,每天坐在书桌前,戴着厚厚的眼镜读书、写字、吃东西。

毕竟在《教父》登上畅销榜第一名的宝座,前同事拨电话过去问他的详细感受时,他只诙谐地回复了一句:

“可我还是个大胖子啊。”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