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撞上小行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它们能一直飞?

旅行者是二和一号先后于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发射,目的都是太阳系外的虚空,但两者在太阳系的路径并不相同,二号遍历了太阳系所有行星,而一号则在1980年11月12日在掠过土星后即离开了黄道面,直接飞向茫茫的宇宙!

但无论旅行二号还是一号,它们都经过太阳系的魔鬼地带-小行星带,这个在太阳系“地图”中看起来密密麻麻布满小行星的区域,相信吃瓜群众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旅行者不会撞上这些小行星,难道有导航系统或者雷达在规避这些障碍物吗?

旅行者系列携带的设备

旅行者NASA在六十年代提出的“行星之旅计划”的替代方案,原型是水手号探测器,但因为新增加的设备已经大大超过原型,因此被赋予一个独立的计划“旅行者计划”。

旅行者有几项可以称得上有史以来的装备:

第一个则是超大抛物面通讯天线,直径3.7米,这是所有航天器中通讯天线最大的,因为它需要在到达太阳系外围时仍然需要和地球保持通讯联系。

另一个则是同位素核电池,旅行者1号的吊杆上安装了三个放射性同位素发电机,总功率(有效功率)大约470W,使用的氧化钚半衰期大约为87.7年,从旅行者出发到现在,功率已经大大下降,预计极限维持能到2025年。

旅行者系列的机载电脑则不值一提,因为它无法和现代任何PC相媲美,甚至远不如同年发行的Inter 8086芯片,其实这让大家可以了解,旅行者可能无法做出任何复杂的判断动作,因为它只能满足命令解码、故障检测和校正例程、天线指向例程和航天器测序例程。

没有携带雷达,相机也仅作星光导航或者对天体成像,无法作为避开障碍物使用!简单的说旅行者在设计之初根本就没有考虑过避开小行星等天体,它从发射的那天起就是蒙着眼在飞行的,除了NASA测定它的位置后决定是否修正它的轨道,否则它就是一个十足的瞎子!

旅行者怎么来定位?

虽说旅行者是个瞎子,但NASA显然不是,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旅行者撞向某颗小行星,尽管在轨道设计的时候已经彻底避开了这些天体,但保不准旅行者在茫茫太空中偏离轨道,而这在太空中比较容易发生的,因为会有累计误差,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来简单了解下旅行者的导航系统。

惯性导航是航天器常用的设备,因为它不需要与外界有任何联系即可感知自身的位置,这对于远在深空执行任务的航天器来说尤其适用,但它有一个致命的误差,即惯性导航系统时间越久,那么它累计误差就会越大,而深空航天器任务周期动辄数十年,所以这个惯性导航最终的误差将会是非常恐怖的!

当然科学家不会傻到用惯性定位走全程,还有常用的行星定位和恒星定位,以及在登月时代兴起的基于甚长基线测量的定位技术(VLBI)的三角差分单向测距,可能大家印象中的VLBI是用于拍摄黑洞照片的,但其实它基于三角差分的原理同样可以用来对航天器定位。

但这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即可三角差分的底边极限最大就是地球直径,也就是不可能超过1.27万千米,而实际上还达不到这个尺度,因为球面导致极限距离遮挡无法使用,因此这个这个距离连上万千米都达不到,但距离比如到木星轨道附近时即达到6亿千米,土星轨道大约是15亿千米,很明显这个顶角会很小,误差也会越大,因此在土星轨道以外,这个方式将无法再提供高精度定位。

因此几种定位方式并不是单独使用,而是综合各个定位,再对航天器位置坐一个准确的评估,避免单一定位带来的设备误差与累积误差。因此当NASA发现旅行者真的偏离轨道,直直的撞向一颗小行星时,那么NASA必定会发出指令让旅行者启动联氨推进器避开小行星!

太空中天体的真正密度

从太阳系里的小型天体分布密度来看,确实小行星带有大量的小行星需要去规避,但事实上从火星大概2.2亿千米到木星7.8亿千米,中间大约相隔5.6亿千米,这是一个无比广袤的空间。在被已经编号的120,437颗小行星天体中,98.5%的数量位于这里,据天文学家估计小行星带的小型天体数量超过50万颗!

根据这个圆环计算下这些天体的平均距离将会超过1.5个地月距离以上,当旅行者通过地球和月球之间时想必大家应该是不会担心它会撞上地球或者月球,因为这个距离实在是太大了!这还是小行星带,如果柯伊伯带,那么由于柯伊伯带远在30天文单位以外,那空间将会指数级增加,如果旅行者还能撞上哪个柯伊伯带天体,那真是活见鬼了!

但事实上有一个事实我们是无法回避的,太空中高能粒子或者宇宙射线的轰击,或者高速宇宙尘埃袭击,这些都会影响航天器的正常工作,因此作为航天器的电子设备,必须在屏蔽上加固加固再加固,而且芯片都是抗辐射级别极高的,它的性能也大大低于同时代的民用芯片,但工作稳定可靠,在航天器上性能并不是最主要的,持续稳定的工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