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这个并不出名的书生,凭什么能够吊打李自成、张献忠之流?

他死后,明朝也将随他一同消失。

他就是杨嗣昌,杨嗣昌是一个极其健谈的人,他有雄才,善辩,因建言平叛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而上位。明朝末年飘摇的江山也曾因他的平叛策略而一度有了叛乱平定的气象。

明末闯王李自成起义画面

明末,多事之秋也。从万历到崇祯,无论是辽东还是豫陕,农民起义蜂起,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可是这四任朱明王朝的皇帝虽连年发兵征剿,但却收效甚微,诺大的明廷竟无一人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直至起义发酵成为了危及明王朝统治的危机。至崇祯年间,农民起义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生性多疑且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放眼朝堂之中的“肉食者”时,竟无一人可得他用。于是明廷就出现了阁臣换了一个又一个,军队派了一批又一批,但平叛事宜却皆是无功而返的结果,心急如焚的崇祯皇帝最终找到了一个人——杨嗣昌。

影视剧中杨嗣昌的形象

这位杨嗣昌,就是民间盛传的杨阁老。杨嗣昌,字文弱,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人,是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后升至南京国子监博士。这位一个年少有为的人,在日后成为崇祯为数不多特别器重且信任的人。

有关杨嗣昌的历史评价各方都大有争议,褒贬不一。但当笔者查证正史时发现,其实,大明王朝之所以能够苟延残喘到1666年清兵入关,这与杨嗣昌在任时的各项举措有着很大的关联,换言之是杨嗣昌为大明王朝延续了生命。所以历史上,并不存在杨嗣昌断送大明王朝江山的事情。相反当笔者进一步“拜读”了部分肆意诋毁杨嗣昌的“大块文章”之后发现,这些恶意中伤杨嗣昌,说杨嗣昌祸乱明廷的作者们有着几乎相同的观点,那就是他们都喜欢鼓吹农民起义,农民造反。当然,笔者也很支持那些敢于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但是笔者绝对不会赞同那些为鼓吹农民起义而篡改历史真相的做法。

文物石刻上的杨嗣昌

至于杨嗣昌其人为官究竟如何,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则小故事得以窥探一二。据史载,早在万历年间,杨嗣昌就曾出任户部福建司主事,在职期间的杨嗣昌在《驳承天备监参提佃户稿》中,常有批驳官员欺压佃户,大肆敛财,致民不聊生,要求勘问腐败官员,其疏大多慷慨激昂、同情苍生之词,令人为之动容。

闯王李自成

但生逢末代,杨嗣昌的种种“不合群”的行为被东林党人所记恨,于是在他父亲杨鹤下狱时,东林党人便对杨嗣昌落井下石,上疏告状,声称杨嗣昌下属犯事。情急之下,杨嗣昌并没有放弃父亲,他便上告御状,在崇祯皇帝面前乞死以换父命,最终崇祯皇帝在他三次的感情攻势下,被其孝感动,赦免了杨鹤死刑。此事给崇祯帝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他后来被委以重任做了伏笔。

崇祯皇帝画像

但是,经过其父入狱被赦这样的大起大伏之后,杨嗣昌原本光明的仕途开始变得黯淡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本以为未来无望的杨嗣昌,却被崇祯帝的一纸诏书,误打误撞的进入了明末最重要的国政“平叛”之中。

崇祯九年,农民起义的局势已经不同往日。丁忧在家的杨嗣昌,在其父杨鹤招抚政策失败的基础上和明军残暴所导致的起义人数巨增的情况下,杨嗣昌总结出了一套堪称一绝的“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平叛方略。正在此时,一筹莫展的崇祯皇帝突然想到了这位闲置在家的杨嗣昌,便立即“夺情”把正在家中丁忧的杨嗣昌招到北京询问其是否有平叛之策,早有准备的且以善辩著称的杨嗣昌便胸有成竹的说出了自己平叛方略,讲的头头是道,崇祯帝听后深以为然。频频称赞,以为平叛良策。

张献忠塑像

据《明史》载:“明年三月抵京,召对。嗣昌通籍后,积岁林居,博涉文籍,多识先朝故事,工笔札,有口辨。帝与语,大信爱之。凤翼故柔靡,兵事无所区画。嗣昌锐意振刷,帝益以为能。”

杨嗣昌关于平定叛乱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大方针,这个方针深入分析了明末平叛过程中屡次剿叛却无任何进展的原因,并且在总方针的基础上又有详实的平叛策略,这个策略分别为:制定战略;议兵议饷;推荐人材。虽然实行这些策略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从实行之日起光是白银就得要二百八十万八千两,同时还要精兵七十三万人)。面对巨大的人力财力,杨嗣昌又出了一个税务均输。此举虽然彻底解决了平叛方略的用饷问题,但是这一举措直接导致了原本财政歉收的明廷,使其原本捉襟见肘的国库变的更加空虚,并且间接加剧了明末农民起义,所以从长远来看,杨嗣昌此策略,无疑是在饮鸩止渴。

明末名将孙传庭

据《明季北略》记载:“计臣苦于无饷,兵部尚书杨嗣昌建议,因改粮为均输,以济军食。因加赋二万两。下诏日,暂累吾民一年。”在这个陈述上他虽然是说暂累吾民一年,但实际上,尝到甜头的明廷在此策实施后,就再也没有终止这一敛财政策,一直实施到明朝覆亡。

虽然,杨嗣昌的策略属于饮鸩止渴,但是这一策略的确强有力的遏制了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他的“四正六隅十面之网”是以陕西、河南、湖广、凤阳这四个地区为四正,以剿为主,同时又鉴于农民军经常在周边地区流窜,所以又将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这六个省份设为六隅,以达到“时分防而时协剿”的目的。十面之网建成后,他便向崇祯皇帝阐述了十面之网所能够达到的预期效果,他说:“今则网张十面,刻值千金,断断不容磋过矣。臣计边兵到齐,整整在十二月、正月、二月为杀贼之期。”

崇祯皇帝盛装画像

当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虽然与杨嗣昌所说的三月平叛有所出入,但是在此策略的指导下,明军在半年内便将张献忠打到招安,将闯将李自成的势力迅速削弱,将刘宗敏、田见秀等击溃,只剩得十八骑逃亡商洛山中。眼看杨嗣昌将要打破明末所谓的“十年不结之局”时,明廷内部出现了调动,崇祯皇帝以东北吃紧为由,将平叛的精兵及其强将调往东北,这一调动使得原本已经张起的“大网”,却因没有执网人而落空,使得一场原本天罗地网一般的平叛方略出现了大漏洞,而且这一调动使得那些原本被打的苟延残喘的起义军又有了喘息之机,当明廷再次回国头来平叛时,明廷已经错失了最好的机会,平叛不仅节节败退,而且就连平叛的总指挥杨嗣昌也死于平叛路上。最终的结局就是羽翼丰满之后的李自成攻破了明朝的国都北京城,灭亡了明王朝。

屠川魔王张献忠

明亡后,张献忠为报被杨嗣昌围剿之仇,竟对杨嗣昌及杨家祖莹进行了开棺辱尸。
据《明史》记载:“后献忠陷武陵,心恨嗣昌,发其七世祖墓,焚嗣昌夫妇柩,断其尸见血,其子孙获半体改葬焉。”

命运捉弄,杨嗣昌原本或许可以安安心心当个文人,但身居高位,身怀大才的他却依旧无法成事,谁之过?

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朱由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