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冬天下冰雹吗?应该没有吧!
都是由冰构成的,为什么冬天会下雪下冰粒子(有的地方叫冰霰子)就是不会下冰雹呢?冰雹有哪些特别之处?它会出现在什么地方?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为你一一解析。
甭管天上下的是啥,开头都是冰
古人说“高处不胜寒”。无论盛夏还是严冬,越往高处气温越低,至少在地球的对流层是有科学道理的。
在咱们头顶上,大气对流层的平均厚度大约为17千米,相对于大气层来说并不算厚,但这里积聚了整个大气质量的75%、水蒸气和气溶胶的99%。大气层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襁褓包裹着地球,为我们保暖。
从空间站拍摄航天飞机,背景中橘红色是地球的对流层
地球主要通过太阳辐射的光来获得热量,阳光中大约有47%的能量会被地表吸收,然后再辐射出来。辐射加热了大气层(主要是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温室气体,于是地表的大部分热量会在对流层里循环。越靠近地面的地方接收地面热辐射越多,因此这里的温度越高;越往高处接收到的热辐射越少,温度就越低。
前些天坐飞机从北京回深圳,通过飞机上的信息系统了解到空中的实时温度信息,可以看出,随着飞行高度的上升,机舱外空气的温度在不断降低,当飞机最终上升到1.1万米的巡航高度时,舱外气温基本稳定在-60℃左右。由此可见,高处不胜寒是真的。
飞行高度与舱外气温的变化
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大气温度与高度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但在几千米高空的云层里,无论冬夏,气温低于0℃的情况很常见。云团中常常混合着几微米大小的冰晶、1~20微米直径的过冷水滴和被冷却的水分子。这里是雨水、雪花和冰雹诞生的地方。
云中充满水蒸气、水滴和冰晶
云里的水滴因为有表面张力,它们很难变大,所以也不容易掉下来。即便是有个头大一点的,比如长大到100微米,掉出了云层,它也会迅速蒸发,变成水蒸气,又重新回到云里。只有结成冰,水滴才有逃出生天、降临人间的机会。
雨雪的形成
云层里的水滴通常都十分细小,它的直径大多在2~10μm之间,由于过冷水滴周围的蒸气被消耗,它不容易长大。同时因为表面张力等原因,两个小水滴会互相排斥,相碰撞时也不会融合成一颗,而是像皮球一样弹开。
在云层中,水滴与冰晶大多会发生弹性碰撞
云层中的小冰晶却比较容易长大,它与过冷水滴上的蒸气压存在差异,冰晶表面的蒸气压比过冷水滴低0.266毫巴。假设冰晶温度与过冷水滴的温度都是-10℃,对于水来说蒸气压刚好饱和,而对于冰则处于超饱和,压力梯度从水过渡到冰晶,使冰晶有机会得到快速生长,变成大冰粒甚至雪花。
随着一点点长大,冰粒和雪晶会从寒冷的云层中飘落。如果云层下方的空气温度高于云里的气温(大多数时候都是如此),冰晶会融化成雨滴落下来;若下方的温度不足以完全融化冰晶,下的就是雨夹雪;而如果在隆冬季节,我们看到的便是雪花了。
下雨与下雪的区别
上升气流与冰雹“二进宫”
切开一颗冰雹,你会发现它的剖面像洋葱一样是一层一层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冰雹切开后的剖面
所有的冰雹都分层,这是由上升气流造成的,上升气流越强,冰雹的分层就越多,冰雹也越大。
接近地表的空气温度比较高时,热空气会膨胀,密度降低,热气团上升形成向上的气流。上升气流会向上托举那些掉落的冰粒,将其送回到高空寒冷的云层之中。那些来不及融化的冰粒在云层中重新冻结,它周围那些过冷的水滴和冰晶也会在冰的表面迅速凝结。在冷云团的上方的温度非常低,水滴凝固的速度非常快,以至于许多空气泡被困其间,于是我们看到这里呈白色。
冰雹长大后再次下落,在下降到冷暖云层交汇处时,表层开始融化,这时候周围水气和雾滴凝结的速度变慢,冰面的空气泡有机会逃出来,于是冰雹的表面变得透明,直到上升气流再一次将它推送到冷云团中重复上面的旅程。
冰雹在起落的过程中不断长大
就这样,冰粒在一次一次的起起落落中一点点变大,直到下方的热空气团托不动它,于是冰雹掉下来砸在地面。
巨大的冰雹与被砸坏的车
冬天不存在冰雹生成的条件
通过前一节对于冰雹形成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冰雹的生成需要上升气流。上升气流是冰雹生成和长大的必要条件,上升气流越强,就越有力量将冰疙瘩一次次地向上推,于是冰雹就能在吸积、融化与凝结的循环中长得更大。这一切需要在强对流云团中才能完成,冬天地表的空气温度比较低,不具备生成强对流云团的条件,也就不会生成冰雹。
冰雹生成于上升气流中
有人可能会说,老粥你讲的不对,我明明见过冬天下的冰雹!并且我有证据:
冰霰
这种冬季常见的小冰疙瘩叫冰霰,英文名为Graupel。尽管有人将其称为“软冰雹”,但它其实是豌豆大小一坨一坨的雪丸。从微观角度观察,冰霰是在下落过程中被过冷雾滴包裹起来的雪晶,它松散易碎,不像冰雹那样有一层一层坚硬的冰壳。与冰雹相比,冰霰不过是徒有其表而已。
冰雹、冰霰、冰粒和雪花
最后来做一个总结:
雨、雪和冰雹都是由高空寒冷云层中的冰晶发展而成,云中的水气和过冷水滴通过在冰晶上凝结,使冰晶变大变重下落,从而形成降雨或降雪。
冰雹的形成需要额外的上升气流,上升气流会将下落的冰晶重新推到湿冷的云层中,使其包裹更多的水冰并一点点长大。
冰雹的大小与上升气流的强度密切相关,39公里/小时的温和上升气流只能形成豌豆大小的冰雹;97公里/小时的上升气流可以让冰雹长到核桃那么大;124公里/小时的风能将冰雹推得更高,让它长到网球大小;而166公里/小时的超强气流可以使冰雹直径超过10厘米。
一颗大冰雹与垒球的对比
冬季气温低,缺乏明显上升气流,不具备冰雹产生的必要条件。雪花和冰粒达到一定重量后会穿破云层直接落向地面,没有力量让它们在寒冷潮湿的云团里反复徘徊,因此它们没有机会长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