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江东与益州的割据政权对抗中,为何前者常在决战中获胜

在我国历史上,历次割据时期中南方江东在与益州政权争霸时,多能在决战中击败甚至于最终灭掉对方,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本文从这些割据时期内挑选出三对较为典型的时期,尝试着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一种解读,通过认识历史来梳理其背后的发展规律和内在原因。

上图_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一、江东:东吴、东晋

东汉末年,镇压黄巾军有功的东汉右车骑将军朱儁部下孙坚被封为长沙太守。

公元191年,孙坚在荆州被江夏太守黄祖部将射杀,战死后侄子孙贲带领余部投靠袁术。

公元194年,孙坚长子孙策从袁术处带领部分旧部攻入江东,占领会稽、丹阳、吴郡、豫章、庐陵等地,后乘势兼并了袁术部众,孙策死后其弟孙权统领所部。

公元208年消灭江夏太守黄祖,拿下部分江夏郡领地。同年与刘备联手在赤壁击败曹操二十万大军,三国时代已初具雏形。

公元215年从刘备手中夺取荆州湘水以东部分。

公元219年拿下荆州,擒获关羽。

公元222年,孙权建立东吴,同年偏将军右部督陆逊在夷陵击败蜀汉大军,三国局势走向稳定。

上图_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

公元317年,西晋琅邪王司马睿在晋愍帝司马邺投降包围都城长安的前赵王刘曜后在建康建立东晋。同年司马睿派奋威将军祖逖率部北伐,至公元321年祖逖收复黄河以南大片领土,后因其逝世而使被收复土地尽失。

公元322年权臣王敦发动叛乱,公元324年“王敦之乱”被晋明帝平定。公元346年,东晋征西将军桓温率一万精兵讨伐成汉,公元347年在彭模附近三战三捷兵临成都城下,晋军与成汉军激战于成都城外笮桥,晋军本想撤退却误击前进鼓,最终反败为胜攻入成都,俘虏成汉王李势,成汉残余势力拥立范贲为王,后重新夺回成都。

上图_ 前秦 东晋 公元383年

公元349年,东晋益州刺史周抚、龙骧将军朱焘等率兵攻破成都,彻底消灭成汉残余势力。

公元383年,东晋冠军将军谢玄在“淝水之战”中率领八万北府兵击败八十七万前秦军。

公元384年东晋乘胜一度收复梁、司、青、兖、徐、豫六州。

公元399年孙恩、卢循起义爆发,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北府兵将领刘裕崛起。

公元411年孙恩、卢循起义被平定。

公元413年,刘裕派益州刺史朱龄石率兵两万攻入成都,消灭割据益州的西蜀。

上图_ 黄巾起义

二、益州:蜀汉、成汉、西蜀

东汉末年,中山王刘胜后裔刘备在镇压黄巾军时立下战功,后任平原国相、徐州太守。

公元201年被曹操讨伐投靠刘表。

公元207年“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得到《隆中对》。公元208年联合孙权在赤壁大败曹操二十万大军。

公元209年拿下荆州南部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

公元210年从孙权手中借去江陵郡。

公元214年拿下益州。公元215年与孙权沿湘水划分荆州。

公元219年被部下推举为汉中王。但同年荆州被东吴夺下,关羽被擒后遭东吴杀害。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同年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率领大军伐吴。汉军沿长江向下游发起进攻,与吴军对峙于夷陵。

公元222年,吴军偏将军右部督陆逊火烧连营,一举击破蜀汉大军,使蜀汉元气大伤,被迫与东吴结盟对抗曹魏。

上图_ 成汉(338年) 东晋(347年)

公元304年,巴氐族流民领袖李雄攻下成都,拉开了“五胡十六国”的序幕。

公元306年,李雄称帝,建国号成,史称成汉。

公元334年李雄病逝,侄子李班继位,四个月后李雄子李期刺杀李班自立为帝。

公元338年,李雄堂弟李寿杀李期自立为帝。

公元343年李寿逝世,其子李势继位。

公元346年,东晋征西将军桓温率兵讨伐成汉。

公元347年晋军攻破成都擒获李势。

公元349年东晋剿灭成汉残余势力,成汉灭亡。

上图_ 谯蜀 东晋

公元405年,东晋安西府参军谯纵在氐族人的推举下领兵攻下成都,消灭益州刺史毛璩,建立西蜀(谯蜀)。

公元407年谯纵向后秦王姚兴称臣。

公元409年姚兴封谯纵为蜀王。

公元410年谯纵派桓谦领兵两万进攻荆州,在江陵附近被荆州刺史刘道规击败,西蜀从而一蹶不振。

公元413年,东晋益州刺史朱龄石率军攻破成都,西蜀灭亡。

上图_ 东吴版图

三、为什么历史上江东多能在决战中击败益州?

1、政治原因

回顾历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吴、东晋之所以能在决战中击败蜀汉、成汉、西蜀,主要是因其相对于对手而言更团结。

夷陵之战中陆逊带领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使东吴大将几乎倾巢而出,而其对手刘备则轻敌冒进,多次忽视了下属的劝谏。

在东晋对决成汉、西蜀时,东晋将领桓温、刘裕团队相对于其对手成汉、西蜀较团结(桓温与成汉军激战于笮桥时部下袁乔听到击前进鼓督促晋军奋进,刘裕部下朱龄石采纳刘钟建议一举攻破西蜀都城成都;桓温和刘裕两人后来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东晋的朝政,刘裕最后干脆建宋代晋),由此也确保了东吴、东晋最终能在决战中击败蜀汉、成汉、西蜀。

上图_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

2、经济原因

经济上,三国时期江东就因为北方战乱大批士族前往东吴而给当地带去了许多先进的技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促进了东吴的造船业发达)。

到东晋时,就因为“永嘉之乱”后第一次经济重心南移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使得国力弱于蜀汉的成汉、西蜀相比于东晋而言更不是对手。

3、文化原因

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也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出现了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魏晋风度。

同样是在这一时期,儒、释、道三家通过“三教合一”相互吸取、互相借鉴,以达到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文化发展,也为东吴、东晋能在决战中战胜蜀汉、成汉、西蜀提供了文化上的保障。

上图_ 魏晋的风流名士

4、地理原因

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原因外,地理上,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全国三大平原之一,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平原广阔,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灌溉水源充足,春末夏初,梅雨适时适量,对水稻生长更为有利。因而相对于益州,更能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从而保障了综合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江东与益州的对抗中,得益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方面的优势,从而使江东能多次在决战中击败益州,实力更强者甚至能消灭益州,统一南方。

文:Mengqi Ren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资治通鉴》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