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中国人对太祖、太宗、高宗这些古代帝王的称号并不会感到陌生,但知道这些称号含义的人却并不多。其实这些帝王称号有一个专属名称——庙号。
所谓“庙号”是指帝王在驾崩后被后人供奉于太庙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庙号并不是随便乱取,而是要按照封建礼制的规定。庙号由两个字组成,前一个字代表后人对已故皇帝的生前功过得失的评价,如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后一个字则是按“祖有功,宗有德”的标准,一般来说开国皇帝或重新打下江山的皇帝称“祖”(太祖、高祖),后代皇帝称“宗”(太宗、高宗)。今天夜读史书就借着庙号这个话题,来说说中国历史上的太宗皇帝。
中国历史上共有22位庙号是太宗的帝王,但其中只有5人是大一统王朝时期的太宗皇帝,他们是:汉太宗刘恒、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明太宗朱棣(后来改为明成祖)、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其余17人是:商太宗太甲(第一位庙号是太宗的帝王,也是唯一一位不是皇帝的太宗)、吴太宗孙休、晋太宗司马昱、成汉太宗李雄、后赵太宗石寇觅、前凉太宗张茂、西燕太宗慕容冲、前秦太宗苻登、北魏太宗拓跋嗣、刘宋太宗刘彧、南梁太宗萧纲、闽太宗王延钧、辽太宗耶律德光、大理太宗段思良、夏太宗李德明、金太宗完颜晟、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窝阔台在位期间元朝尚未建立,因此不能算是大一统王朝的太宗)。
在这22位太宗里面,有的人名副其实,确实对王朝作出了创基立业之功。也有的人则只能算是沽名钓誉,没多少实际贡献。不过在这么多太宗里面,有一个奇怪规律却非常有意思,那就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得位都不正常。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太宗皇帝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然而大部分人应该都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弑兄夺位得来的。不过唐太宗在成为皇帝后,对国家作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其成就超越了历史上的绝大部分帝王。因此,他的弑兄之举也就渐渐被后世给淡化了。
汉太宗刘恒本来与皇位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然而一场“诸吕之乱”却让汉朝的皇位继承制度变得支离破碎。最后汉朝权臣周勃、陈平等人在铲除了吕后家族后一致决定拥立长年坐冷板凳的代王刘恒为帝,真是躺着也能成为人生赢家。
宋太宗赵光义的继位之谜更是充斥着各种阴谋论。公元976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宫内离奇去世。按照惯例,父死子继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既然赵匡胤死了,那么皇位应该由他在世的两个儿子(均已成年)中的一个来继承。然而,此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人百思不解的事情,赵匡胤的三弟赵光义突然宣布奉先帝遗诏即皇帝位。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烛影斧声”之谜。
明太宗朱棣原来是明朝的燕王,然而他在老爹朱元璋死后不久就发动了一场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役”的夺位战争。经过三年多时间征战,朱棣打败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成功夺取到了梦寐以求的皇位。
与唐太宗、宋太宗等人的继位过程相比,清太宗皇太极就要温和许多了。清太祖努尔哈赤死的比较突然,所以没来得及公开指定继承人,但根据努尔哈赤生前的种种行为来判断,他可能是想将大位传给大妃(地位相当于皇位)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中的一个。然而,一群旗主贝勒并没有顾及努尔哈赤生前的种种安排,他们经过商议后宣布拥立皇太极为继承人,此事就这样被定了下来,整个过程没发生大规模血腥杀戮事件。唯一成为牺牲品的只有被皇太极逼迫着为努尔哈赤殉葬的阿巴亥与其他两名庶妃。
除了上述几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太宗皇帝外,其他的太宗皇帝也多半不是靠正常得位而来。比如吴太宗孙休是政变夺位,晋太宗司马昱是被权臣桓温拥立的傀儡,辽太宗耶律德光是在皇太后支持下从他的大哥、皇太子耶律倍手中抢得的皇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那么多太宗皇帝身上都有得位不正的奇怪规律呢?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多数太宗都是一个政权的第二代帝王,此时国家还没进入稳定期,自然存在很多变数。而作为开国皇帝的儿子,他们早年往往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建立了很强的个人影响力。所以对这些皇子而言,只要有野心,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