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化缘”的这种宗教行为始于何时何地?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笔者的笔触,走进莫高窟第217窟精美的壁画,来了解“舍卫城乞食”的故事。

217窟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10)

是敦煌历史上

初、盛唐之交的的年代

此窟为唐代敦煌望族

阴氏家族所建的功德窟

窟内现存精美且保存完整的壁画

是唐代壁画艺术的代表洞窟之一

也是莫高窟的特别保护洞窟

窟内壁画以位于主室北壁的

《观无量寿经变图》

最负盛名

在这幅经变画中就有

《舍卫城乞食图》

画面左侧,一顶极为精美的华盖悬于高空,佛陀立于华盖之下,一手施无畏印,另一手持钵。身后几位弟子双手合十,交头接耳,他们全部站在云端之上,翻滚的云气增添了画面的动感。画面右侧是一座十分宏伟的城楼,用华丽的琉璃砖贴满了整个墙壁,一位身着唐装的贵妇从城门里走出来,她的旁侧还有两位贵妇,一位恭敬地站立着,一位则跪在地上,虔诚地礼拜佛陀。整幅壁画线描精细、设色富丽、装饰精绝,是敦煌石窟大唐气象的最佳代表之一。

这幅画面是根据《金刚经》记载绘制的,经文中讲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释迦牟尼给众弟子讲法,不觉就到了中午用餐的时间了,释迦牟尼就不再讲法。他离开座坛,整理衣裳,仪容齐整后,庄严安详地持着钵盂,带领众弟子们缓步入舍卫城乞食化缘。

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佛教徒类似于欧洲早期的哲学家,他们是脱离社会物质生产的思想者,因此,就有了“乞食”的宗教行为,即如今所说的“化缘”。当然,佛教徒有食可“乞”则有赖于印度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德干高原的耕地被有效地利用起来,粮食的丰产能够使一部分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思想工作。这也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器和牛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为各种思想的诞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派别纷纷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来。另外,此时的中国也有春秋诸国的政治需求,中国思想的第一个高峰——“百家争鸣”就在此时出现了。

好,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舍卫城乞食完毕之后的释迦牟尼再一次回来城外的山林间讲法,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敬请关注下一期《金刚洗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