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1月24日】李健吾小传:无论写什么都最用心,都最出色的文学全才第一人
1906年8月17日,李健吾出生于山西省运城县。父亲是山西省革命军的首领,辛亥革命成功后,父亲到北洋政府陆军部任职,一家人迁居北京。1919年(13岁),父亲被阎锡山派人暗害,李健吾跟母亲相依为命,继续漂泊在北京城。
李健吾在北师大附小读书,常常跑去看“文明戏”。他常和同学们编戏排戏,还曾反串旦角,相当成功。
(少年时期李健吾)
1921年(15岁),李健吾考入师大附中后,受“五四”新文学影响,他开始尝试独幕剧、短篇小说、新诗、散文等新体裁文学的创作。他的作品刊载在《晨报》上,得到编辑王统照的注意,颇有名气。1924年(18岁),他发表小说《线条山的传说》,还受到鲁迅的称赞。
1925年(19岁),李健吾考入清华大学国文系。但此时的国文系以文字、声韵、训诂为主,任教的朱自清认为他颇有创作才华,建议他改读了西洋文学系。同年,在王统照介绍下,李健吾加入了文学研究会,开始崭露头角。
(与友人1928年在中山公园,左一为李健吾)
在清华的几年间,李健吾患有肋膜炎和肺结核,深受其苦。在养病期间,他完成了中篇小说《西山之云》。
1929年(23岁),他创作了长篇意识流小说《心病》。这种大篇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创作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朱自清等人对他非常赞赏。毕业后,李健吾留校当助教。
1931年(25岁),李健吾赴法国留学,潜心研究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两年后,他回国翻译了福楼拜的名作《包法利夫人》。80多年过去,直到今天,他的翻译仍然是最出色的版本。
年纪轻轻的李健吾,是中国最早翻译外国文学的作家,在文化界里非常受关注,其中包括林徽因女士。此后,李健吾成了闻名北平城的“太太的客厅”的座上客,成为了“京派”文人圈中的一员。
1933年12月(27岁),李健吾专著《福楼拜评传》正式出版,开创了外国文学作家评传的先河,也奠定了李健吾对法国文学研究的地位。我国著名翻译家柳鸣九曾评价说:“一百年之内,同类著作无出其右!”
1935年(29岁),受著名作家郑振铎的邀请,李健吾到南京暨南大学任教。李健吾就以“刘西渭”为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评论。其中“心灵探险式”的《咀华集》和《咀华二集》,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经典。
时人把暨南大学的李健吾与北大的朱光潜、南开的梁宗岱,并称为评论界学院派的“三剑客”。《中国新文学史》中对李健吾评价道:“没有刘西渭,30年代的文学批评几乎为零”。
1937年(31岁),抗战全面爆发,上海、南京先后沦陷,李健吾搬到上海法租界居住。上海租界成为日本占领区的一个“孤岛”。许多人在上海坚持抗日文艺运动,称为孤岛文学,盛名一时。
李健吾是剧艺社的理事,积极写戏、组织演戏,最为活跃。他出版了大量剧作,极力谴责日本侵略者,成为名噪一时的“孤岛”剧坛盟主。
(李健吾戏剧集)
1945年(39岁),抗战胜利后,李健吾应郑振铎的邀编辑《文艺复兴》。李健吾在《文艺复兴》上连载了小说《围城》,使得钱钟书一举成名。李健吾与田汉一起成立中国剧作家协会,参与筹建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任戏剧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48岁),李健吾离开上海回到北京。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中科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他后半生精力,主要放在外国文学研究与翻译工作上。
他呕心沥血,翻译了福楼拜几乎所有的著作,还翻译了莫里哀全部27个喜剧!他的翻译文笔流畅,雅俗共赏,非常受欢迎。
1982年11月24日,李健吾逝世,享年76岁。
观其一生,李健吾是少有的文学全才。他在散文、小说、戏剧、评论、翻译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只因为,“他把文学看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溶在他的情感里,流淌在他的血液里。”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521篇作品,营员“凌空子”的第31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