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次的诺奖,虽然和平奖和文学奖一直饱受诟病,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这三个科学类奖项的水平还是非常高的
在前不久公布的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中,日本化学家吉野彰成为了第27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而此前日本在2001年提出的“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如今看来并非虚言,毕竟自2001年以来每年诺奖都有日本获得者,所以很多人认为日本的“诺奖目标”会超额完成。
然而相比诺奖井喷的日本,,我国本土目前除了屠呦呦获得过科学类诺奖外再无一人获此殊荣,因此每年的诺奖周都会在网络上掀起一阵不小的风暴,很多人纷纷质问“为什么我们鲜有科学类诺贝尔产生?”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没能获得科学类诺奖,以及我们何时能像日本一样井喷科学类诺奖
诺奖委员会评选科学类诺奖的标准是“已经被实验证明了的重大基础理论突破”,“过去一年对人类文明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科学类诺奖偏重于理论方面而非技术方面,这也意味着诺奖的“滞后性”非常强。
本次的化学奖获得者吉野彰是因为锂电池而获奖的,但他的理论早在上个世纪就构建完毕并被验证了,他也早在20多年前认为自己会获得诺贝尔奖,但诺奖严重的滞后性让他一直等到现在才获奖。
我国目前的基础科学在国际上并不顶尖,但也不排除我国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诺奖的井喷期应该在30到40年之后,因为目前我国擅长的暗物质探测和其他基础科研项目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被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