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发现了太阳系边缘的冥王星,由于当时的技术并不能对其进行详细分析,所以天文学家界普遍接受了“冥王星就是太阳系第九大行星”的“事实”
然而随着技天文学家术的不断进步,1992年起天文学家陆续在冥王星附近的柯伊伯带内发现了更多的“新天体”,而这些新天体的质量和直径几乎都超过了冥王星的质量和直径,这意味着如果冥王星都算“行星”的话,太阳系内的行星数量很可能要增加到数十个,可以说这时候天文学界就意识到了过去对于“行星”的定义太过于宽泛了。
于是在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对“行星”进行了重新定义:
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质量必须大到足以维持静力平衡从而呈现圆球状
运行轨道范围内不能再有其他质量相似的天体,也就是所谓的“净空轨道”
这三条规矩下达以后,冥王星便因为自身质量太小被“赶下了台”,但国际天文联合会专门又划分了一个叫“矮行星”的分类,目的就是安排那些和冥王星质量体积相似的类冥天体,所以冥王星从“行星”位置上退下来后马上就走马上任到了“矮行星”中做老大。
2006年1月19日NASA发射了“新视野号”探测器,其主要目的就是近距离探测太阳系边缘的冥王星,但碍于技术限制新视野号直到2015年7月14日才抵达冥王星附近,由于此时新视野号的速度已经达到了每小时5万公里,所以它注定只能用“拍照片”的方式记录冥王星。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身为普通人的我们才有幸看到了太阳系边缘的巨大白色“爱心”
可惜的是在目前的天文学规定下,冥王星不可能再回到“行星”队伍中,而天文学界在经常发现的太阳系边缘天体中也没有找到一个质量体积接近行星标准的天体,因此未来太阳系很可能会一直维持“八大行星”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