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跟随着笔者的笔触,走进莫高窟第431窟精美的壁画,来了解“树下成佛”的故事。
莫高窟第431窟
位于南区中段第三层
窟前有建于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的一座
珍贵的木构窟檐
此窟开凿于
北魏孝昌元年(525)以前
至西魏大统十一年(545)
是东阳王元荣
统治敦煌时期的典型洞窟
窟内有一幅说法图
描绘了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说法的场景
画面中一佛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于佛坐之上,面露微笑,双手叠在一起结禅定印,体态庄严。面部用粗笔勾勒,略施晕染,风格粗犷。身侧有两位弟子协侍,一位体态庄重,另一位则体现出的是活泼的性格,一静一动,颇为有趣。上部两身飞天,其壮硕的身形让飞舞的姿态显得尤为僵硬,但也表达出欢愉的心情。
这幅画面是根据《佛本行集经·昔与魔竞品》记载绘制的,经文中讲到:
尔时彼等一切诸天,闻此说已,心各思惟。如来已得成三菩提,欢喜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将天妙花,涂香末香、天旃檀香、牛头旃檀细末之香。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散如来上。
悉达多太子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的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即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入诸禅定。就这样经过七天七夜,他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将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35岁。
顿悟·渐悟。释迦牟尼在成佛过程中有“六年苦修”和“树下成佛”的经历,因此佛教禅宗对于修佛就有了“渐悟”和“顿悟”的两种分歧。六祖慧能因释迦牟尼六年苦修无果,最后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佛,所以提出的顿悟成佛说。慧能的顿悟,是一种直截了当,而不需要以调身、调息、看心、看净等渐修法门为前提的,悟能无渐修,不需要种种繁琐的修行过程或认识手段,而是瞬间完成,完全觉悟,后人遂以一个“顿”字来概括慧能禅法的特点。慧能禅法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使中国佛学思想面貌一新,给后世禅学思想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好,今天就分享到这里,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又发生什么事呢?敬请关注下一期《猕猴献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