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完整的徽派建筑,是如何跨越半个地球出现在美国博物馆的?

美国波士顿北郊的塞勒姆镇(Salem)上有一座名为Peabody Essex Museum(简称PEM)的展馆,它是美国历史最悠久且持续经营至今的一座博物馆。然而馆内最主要的收藏,却是来自亚洲的艺术品。

所有到PEM的参观者,都能在馆内看到一个小门入口处排起的长队。门口挂着中国气息满满的红底墨字,上面写着几个高深莫测的中国书法。而门口的小哥一脸骄傲地举着介绍册告诉大家:“要额外交9美刀才能进来参观喔!”

●Peabody Essex博物馆内场景

这个博物馆中的神秘区域,每次只开放20个人进入,等所有人参观完一圈才能进第二批。尽管如此,外面满怀期待的老外还是络绎不绝地排起长队,只因为这是美国唯一一个能“原汁原味”感受神秘的古老中国的地方。

这就是PEM博物馆中的荫余堂(Yin Yu Tang House)——一座占地420平方米的中国徽式建筑。这可不是什么仿制品,它是从中国买下后“整迁”到美国的原汁原味清代建筑。

●安置好后的荫余堂外墙

将一整栋古建拆分、局部编号、记录好后再仔细地分成多达40个集装箱漂洋过海,跨越半个地球重建复原。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现实版“飞屋环游记”始于1997年,一直到2003年才完成工程开始对外开放。

前后耗时超过5年,斥资达到1.25亿美元(合计8.7亿人民币)。荫余堂的收藏工程为世界范围内的古建筑保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更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事件”。

这么异想天开的一项传奇工程是怎么开始的?故事要从1996年的安徽黄山市说起。

●介绍荫余堂的资料作者NancyBerliner(白铃安)正是促成此事的美国学者

1996年,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黄村。一对陌生男女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小村落的宁静,那正是来“看房”的美国学者白铃安与她的中国助手王树楷。

白铃安与中国的渊源颇深,早在1970年代她就曾在北京的中央美院学习中国艺术史。1985年首次到徽州旅行,她就被当地的徽派建筑迷住了。

白墙黑瓦的干净色调,外部马头墙的独特设计,内部木雕、砖雕、石雕的精致结合……徽州建筑中所蕴藏的中式美学、文化与艺术内核深深打动了这位中国艺术研究者。

●徽派建筑独具特色的“马头墙”

结束游学回到美国后,白铃安成为了PEM博物馆的中国艺术专家。而“将徽派建筑的文化与艺术介绍到美国”,成了她念念不忘的一个梦想。一直到96年前后,机会终于来了。

当时“美国富达投资集团”旗下的基金会表示愿意出资,让白铃安去寻找一栋具有代表性的徽式建筑,并将其搬到美国来展出。听闻这个消息,兴奋的她马上叫上助手飞到安徽寻找民居。

●晚年一直在协助修缮故宫的美国学者NancyBerliner(白铃安)

按照相关规定,受保护的建筑自然是不能买卖的。于是她与助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走遍徽州的大街小巷寻找没有被列入保护名单的精美古建。第一轮下来,挑出多达1000多座她认为很有价值的老房子。

再精挑细选,从1000多到600座,再到60座……最终她们定下来6座待选的徽派老房子。这些房子设计精妙,细节极致,都是不可多得的徽派建筑精品。然而由于没有被收录入任何保护名录,等待它们的只有在乡镇改造中被拆迁一途。

最终,荫余堂的后人们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意将已经18年无人居住的祖宅以3万美元的象征性补贴,转让给博物馆。与其最终迎来拆迁的结果,他们觉得换一个地方重建并永久保存,是更尊重祖先的一种做法。

●PEM博物馆收录的荫余堂黄氏后人可考族谱

就这样,在1997年黄氏几位后人最后祭拜了一遍祖先后,白铃安带领的小组开始对荫余堂进行专业的拆解、记录与编号。

面对这座四合五开间,有着多达16间卧室的400平米双层大宅院,白铃安请来专业的建筑师傅慢慢进行拆解。他们需要给每一块木头、每一堵墙甚至每一块砖做好测量及编号,记录其组合方式以便后续的重建。

荫余堂内所有的家具杂物,甚至连同院墙还有门口铺设的麻石路板都被一并详细记录好后运输到了美国。次年2月,多达40个标准国际货柜箱抵达了波士顿的码头——那是一整个荫余堂的所有细节集合。

●PEM博物馆内展览荫余堂原封不动的内部陈设

面对突如其来的一栋中国建筑,波士顿政府听闻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支持。为了方便这些古老建材的运输,他们专门拓宽了博物馆前的道路。而为了更好地展示这栋中式建筑,当地甚至拆迁了附近的一片居民楼。

接下来的五年里,博物馆请安徽的老匠人重建、翻修荫余堂的建筑;请中外建筑学的专家一起完成这座古建筑的工艺、设计及建筑规范的研究;又请来文物界的学者归类研究屋内发现的各种生活用品、信件、邮票、首饰等等……

一座在安徽普普通通的民居,被他们解析出了无比丰富的学术价值。PEM博物馆为它做了一个精美的网站,名为:Yin Yu Tang, A Chinese Home。

●PEM博物馆为荫余堂设计的网站主页

荫余堂的背景地位、建筑结构、装饰工艺、内部物品以及保存过程都被详细地记录在册,还有很多帮助理解中国建筑结构的3D动图、透视动图、细节放大图等等。从网站详尽的内容可以看出博物馆对于文化的尊重与用心,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对中国传统榫卯结构的解析

2003年荫余堂的重建及研究工作最终完成并在博物馆剪彩对公众开放,当天博物馆就迎来了10000位参观者。(由于每拨只能进20人的“死板”规定,当天实际上只有700人得以进入参观)

梁思成先生的得意门生,中国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闻讯特意写了一首短诗以示祝贺这一建筑盛事。事实上,“重生”的荫余堂也成了当地下至小学学生,上至建筑学者认识中国、研究中国建筑艺术最好的一个地方。

●在荫余堂中参观的孩子

历时整整六年的工程,很多人已经淡忘了当年在徽州走街串巷的白铃安。而回过头来看看当年她选出的6座珍贵古建,除了另一座同样被富达投资集团旗下的基金会买下迁移重建的建筑,其他4座都已化为历史的烟尘消失无踪。

古人说:“以人为鉴,可明得失。”PME博物馆他们斥巨资看似“笨拙”的行为之后,得到的是极其丰厚的无价回报。而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一些什么呢?

什么是真正的热爱,什么是对文化艺术真正的尊重?我们回头想想,其实费尽心机挤进了一万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评定,或许真的还不如沉下心来做好一栋古建筑的保护与研究吧。


参考文献:

PEM博物馆官网荫余堂主页:https://yinyutang.pem.org/

Bilibili视频 《荫余堂,波士顿 Peabody Essex博物馆》

梁思成与林徽因幕后故事 《荫余堂的故事》 文/雪冰

纽约时报中文网 《荫余堂:外迁古建筑保护的孤例》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