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杨坚不满意汉代所建的长安城,仍要为隋朝另建新都

经历南北朝的割据混乱之后,终于在公元581年杨坚在北周皇帝的让位下建立了隋朝。隋朝历经二代而亡,但它的影响力却遍及之后的朝代,它创立的科举制,直至清末才退出历史舞台,但却在创立后的一千多年中,成为历朝历代人才的重要来源。

除了科举制,隋文帝又兴建了新都“大兴”,这座位于原有都城位置的新都城,历时九个月就完成了,成为此后这座兴盛了三百余年的都城,在前工业时代成为人类建筑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堪称“奇都瑰城”,人们仍然称呼它为长安城。

可是在隋文帝称帝以前,汉代就已经建立了长安城,为什么杨坚却不满足,仍然要建立新城呢?

上图_ 汉代长安城

旧都城衰败破旧

旧长安城自汉代建立,经历了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和南北朝这几个朝代,年份已久,遭受各种自然的侵蚀,肯定是不复当初建立时的美丽,在岁月的侵蚀下,早就如一位垂垂老矣的人在等待时代对它去留的批判。

隋文帝在《营建新都诏》中说“此城从汉,雕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的确,汉代建立,至隋代时也已经800多年了,自身的保质建设期有限外,经过多次的争斗战争,多次沦为兵家的战场,旧长安城早就衰败没落了。

自古以来都城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况且隋以前政权并立的局面多次出现,兵家纷争,狼烟四起,在这些外创打击中,旧长安城早已满目疮痍。且为了扩大都城规模吸引更多的民众,更好的发挥古代都城政治和经济中心的作用,营建新都刻不容缓。

上图_ 杨坚(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旧长安城布局不规范

说起皇宫,我们想到的就是清代紫禁城的庄严肃穆,宏伟瑰丽,与平民之家无法混为一谈,甚至连皇宫所在的地方周围也是不能有民户存在的。但在旧长安城中,民户与皇宫好像没有分开,唐代皇帝唐高宗一次偶然经过旧长安城时感叹道:“朕观故城旧址,宫城似与百姓杂居”旧长安城的皇宫是与百姓杂居做了邻居啊。

而规划布局后的新长安城消除了这一弊端,将皇宫的范围与百姓居住的地方很大程度上的分离了,既规范了新长安城的布局,便于更好的管理让皇宫的政治中心功能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也满足了统治者的皇权至高无上的心理。

说到底唐高宗当时看了估计心里也嘀咕,幸亏这新都城早建了,要不恐怕我也得住这里“与百姓杂居”了。

上图_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即唐高宗

旧长安城环境污染严重

一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城市,且一直是拥有全国最大人口密度的城市,它的负担可想而知。在我们现代人的绿色环保意识中,就已经为这种环境问题去想解决的措施了,可惜仍然成效不大,那在一千多年前的隋代更是没法解决了。

作为隋代的环境保护者的官员庾季才不仅为迁都造势,更以一种现代人的眼光陈述旧长安城的弊端:“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皇上,地下水都发咸被污染了,这地儿真没法住了!

再住下去,每天饱受水污染不说,空气质量也差,估计人的寿命就得一减再减了。而杨坚也顺势接受庾季才的建议,“然则京师百官之府,四海归向,非朕一人之所独有这都城”你们看,建都这个想法不是我独有的哦,都提议建,所以这都城,一定要建。

上图_ 隋代大兴城

上图_ 唐朝长安平面图

隋文帝对旧长安城的心理阴影

隋文帝的皇位来的其实并不那么多明正言顺,起码在当时也有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味,只是杨坚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让当时的北周皇帝让位于他,也是,官职再大名义上也是皇帝的手下,但是自己当皇帝就不一样了。并且为了得到皇位,杨坚为了以绝后患,让人暗中刺杀了北周静帝宇文阐,除此之外北周的宗室也几乎被杨坚赶尽杀绝。

背负多条无辜人命的杨坚心里也是有些后怕,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也担心因果报应,所以每每踱步在皇宫中时,心里都惴惴不安,生怕被自己无辜杀害的亡魂所报复,多次噩梦不断。可惜因为自己是皇帝要住在皇宫没办法搬家,那只能再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家了。

上图_ 左图示意长安城的位置,右图示意长安城周围的河流和水渠分布

上图_ 长安地理位置示意图

新长安城选址优渥,好处众多

对于新长安城的选址可是让人大费头脑,最终他们选定了旧长安城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麓。《营建新都诏》中说“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杨坚等人一致认为龙首原南麓,土地肥沃,可以滋养物产,适宜建都。

新都城的地址水资源丰富,这就满足了全城百姓的用水需求。且奉命营建新都城的宇文恺利用周易之理发现,新都城的地势排列的有点像卦象中乾卦的“六爻”,在此地建都可谓是大吉大利啊。不过事实证明,这个地方的确是大吉大利,毕竟后来的唐朝兴盛太平且寿命长,不过隋朝,差的却不是一丁半点的意思了。

就这样,轰轰烈烈的营建新都工程就这么展开了,历经仅仅九个月,新的长安城就在龙首原南麓矗立起来了,宛如隋文帝的统一大业一样耀眼,只可惜建筑高大却不一定坚固,正如隋代的江山大业,初时美丽高大,却历经二代亡了,可悲可叹。但我们不否认隋代在历史进程上的影响,起码这座新长安城,福泽惠及了后世。

文:瑞秋

参考资料:《营建新都诏》《隋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