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德国在欧洲、非洲战场上的攻势凌厉,盟军处在最艰难的时期。按照“先欧后亚”战略,艾森豪威尔以英国为中心建立前进基地,在欧洲西北部登陆的战略构想,得到了罗斯福和马歇尔的认可,并担任欧洲战区司令官。
这样的任命尽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对艾森豪威尔的人品、军事素养,尤其是协调能力,大家认为非他莫属。要知道,当时美军中将以上将领只有16人,而他是其中之一。艾森豪威尔也自感在伦敦的压力不小,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初到伦敦,英国社会迅速接纳了这位美国将军。
作为欧洲战区美军司令官,自然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人们对艾森豪威尔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尽管他们对美国首次介入欧洲战局表示热烈欢迎,但对美国人有多大的诚意还是持怀疑态度。
艾森豪威尔按照程序,介绍了自己此次的目的和相关任务。英国媒体自然不满意这些堂而皇之的官话,于是在答记者问阶段,各媒体抢问的现象频频出现,以至于不得不中断多次用于维持秩序。问题是越来越刁钻,但难不住艾森豪威尔。
当问到“由谁担任联合部队的指挥官,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艾森豪威尔话题一转,“现在不是讨论谁有能力指挥部队的时候,而是如何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对付德国人。如果需要在英国的指挥下行动,我将尽我所能全力配合”。
此话一出,博得全场欢呼。这不仅表明此次美军参战不是为了“争老大”,而是有诚意地配合作战;而且,让人们确信不论谁指挥,都不会侵犯英国人的利益。这番话,打消了英国人的疑虑和戒备,艾森豪威尔将美国的正义形象展现了出来。
尤其最后一个问题,更是将记者招待会推向了高潮。当有记者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抛出时,全场鸦雀无声,“咱们的部队什么时候发起进攻?”“如果告诉你,你能保守秘密吗?”艾森豪威尔平静地回问一句。“我能!”,“我也能!”
说完这话,艾森豪威尔露出天真般的笑容,全场立刻被他幽默、机智的回答折服,纷纷开怀大笑并报以热烈掌声。第二天,伦敦各大报纸头条刊登了艾森豪威尔的讲话内容,伦敦民众认可和喜欢上这位真诚、友好、幽默的美国将军。
然而,真正的麻烦来自内部团结。
尽管美国、英国属于同宗之国,在文化、语言上可以说是一脉相传,眼下又要共同对付德国,似乎团结起来不是大问题;但是,两国在历史、地域、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让双方的隔阂越来越大,甚至开始相互抵触和指责。
首先,高级将领之间可以说是“面和心不和”。英军已独立与德国进行了2年的战争,这些英军将领自持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瞧不上毫无实战经历的美军将领;而美军将领们也摆出一幅“救世主”的架子,双方经常“夹枪带棒”的讽刺对方。
其次,士兵之间的矛盾就更直接了。2年的战争让英国人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能保持温饱状态,而远道而来的美国大兵可是拿着当时世界最高的军饷,再加上“自由散漫”的本性,酒馆、饭店很快就成了美国人的“天下”,让旁观的英国人十分厌烦。
更有甚者,英国女人却对这些美国人保持着极大的“包容心”。一时间,“傍大款”成了她们在战争年代最乐意做的事情,这让双方的敌对情绪更加激烈,经常因为彼此看着不顺眼而大打出手。两军还未联手打击德国,内部倒先打了起来。
对于第一次碰到的棘手问题,艾森豪威尔比较着急。比他更着急的是,两国的首脑和一些有识之士,这样的部队是根本无法对付德国人的,协调两军的关系是当务之急,他们都将目光投向了艾森豪威尔,美、英两军能否形成战斗力全靠他了。
其实,从国家利益来看,丘吉尔与罗斯福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俩人在关键问题上也是明争暗斗。夹在中间的艾森豪威尔有时候左右为难,但长期的参谋工作早就让他有了清晰的思路,他认为,主要的矛盾起因是美国人自己。
他要先拿美国人“开刀”,整肃纪律和维护团结。
作为美军在英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处理双方矛盾是责无旁贷的事情。也就是说,两国首脑有情绪时要找他,双方高级将领的协调、沟通也要找他,基层破坏团结的事情更是他关注的。不过在他看来,美国人的“毛病”更多些,要及时“刹车”。
一是,在他以上的领导人和高级将领们之间的矛盾,他都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处理,在他的斡旋下,双方都能握手言和,不满情绪到他这里“就此打住”;但事后,艾森豪威尔都会强调双方,不要将矛盾进一步下达或公开,维护团结就是战斗力。
二是,对基层官兵进行宣传教育。他走访各个美军部队,并安排一系列演讲,主题就是,让美军士兵们了解英国民众因为战争做出的重大牺牲,以及穷苦的生活现状,倡导不要大手大脚地花钱,不是来观光旅游,而是肩负重任的战士。
同时,加强纪律是他整肃的“杀手锏”,对破坏团结的美国军官统统遣返回国。一天,双方军官吵架后,他将两人叫到办公室,进行一番教育后,将美军军官坚决遣送回国,理由是“你骂他混蛋,我能原谅你,但你骂他英国混蛋,不能原谅”。
尽管艾森豪威尔也知道,美军军官也是为了维护国家和军队荣誉与对方大吵一架,但在当下特殊的情况下,没有什么比维护两军的团结更能代表美国的利益。当然,英国军官得知此事后也很内疚,消息传开,两国军队相互尊重的气氛逐渐增强。
对于精力旺盛的士兵们,他有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加强训练。他制定了详尽的训练计划,并把考核、演练、合练常态化,凡是训练不合格的也将送回国内。这可是“重磅炸弹”,且不说被送回是件丢人的事,没有高额的海外补助可是大事。
很快,美国大兵到英国后引发的一阵社会不安,在艾森豪威尔坚决有效的措施下,得到了很大改善,双方开始走向一起认真备战了。当然,英国民众见识了艾森豪威尔卓有成效的手段和维护团结的决心,对抗情绪有所缓和,对他持有怀疑态度的人,现在是心服口服了。
所以,选派艾森豪威尔担任欧洲战区司令是明智的做法,单就能将“球大哥不理球二哥”的两国部队拧成“一股绳”,艾森豪威尔功不可没。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艾森豪威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