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支付:支付宝的第一单
"跟您坦白地讲,我相信银行是比常备军更危险的存在,银行以资助为名让人们花更多钱去建设所谓繁荣,但实际上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
不少当代美国人在债台高筑面对破产,开始咒骂银行的时候,总是能意外地发现,托马斯·杰斐逊早在1816年就跟好友约翰·泰勒在信件中聊过这个事。
如果有心人开始追寻更深刻的结构性问题,会发现当代透支生活的痛苦,就源自现代银行系统的建立。著名的金融学者威廉·柯特·布莱克早就开出了解决债务问题的最佳方式:
“抢银行最好的办法就是开一家银行。”
开银行真要是那么容易,那所有人早都一夜暴富了。不说别的,单说建立支付平台,哪怕你这里搞起来了,别人也不一定听你的。
这一点,2016年的苹果CEO库克肯定深有体会。
那一次他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深圳的一家星巴克,打算推广一下自己的苹果支付,美滋滋地拿着苹果手表付钱的时候,尴尬的事情发生了——支付失败。
库克连接的是外币卡,在当时没法完成跨境转账。
不知道库克当时有没有认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自己的支付平台根本解决不了。
但中国可以。
先回到2003年。在日本留学的崔卫平,正疯狂地在屏幕上检索:如何实现跨境支付?
令他如此焦灼满口“纳尼”的原因是,他有一台750元的富士数字相机要卖,而他找好的买家在中国境内。
对于2003年的留学党来说,一笔750元的交易,算得上是一笔巨额交易。
而屏幕外西安工业大学的买家焦振中,也正在为此事头疼,不断地向睡在下铺的兄弟询问,花费750元从日本买一台二手的富士相机是否划算,日本留学生是否可以信任,掏手续费办一张百事达卡有无可能。
由于两个人都不放心彼此,最终两人在搜索过后,选择了一种完美的交付方式:买家将钱打进第三方支付平台,当货物顺利从日本邮寄到西安,买家确认收货后,钱才会从第三方支付平台转到卖家。
两位年轻人丝毫不知道,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像极了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签下的生死状。那一刻蝴蝶为未来世界一场海啸,扇动了第一次翅膀。
2小时之后,杭州支付宝大楼里打印出了第一张交易单:200310126550336,直到今天,它还悬挂在支付宝大楼的一楼上。
所以创业啊,自己就不可以预料。支付宝一个国内异地交易的平台,怎么就走出国门了呢?
当然到了2019年他们可不是这样想的,恨不得把支付宝接到太平洋小岛上,而且也已经做到了一部分了。
第三方支付:中国式创新
说起支付宝的设计初衷非常简单:解决淘宝的异地买卖问题。
最初的淘宝买卖像极了黑市交易,买家们搜索到自己想买的东西后,跟卖家取得联系,最终双方约定相同城市的某个角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对还想扩张的淘宝来说是个大事,没法实现异地买卖,就没法实现货通天下的理想。
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当时还在和马云一起搞事的孙彤宇借鉴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最大优势:外国有什么,我们复制什么,别人搞什么,我们也搞什么。
为了解决淘宝最原始的这个问题,孙彤宇曾经想了两个办法。
第一个方案是学QQ,设计类似于Q币一样的东西,让买卖双方使用它进行交易。
但是如果仔细品品就能想明白这个胆子有多大:独立于银行,设计一种有交换价值,能进行交易,且能兑换人民币的虚拟货币。即使这种虚拟货币是依附于实体本币而存在的,这胆子也还是太大了,官家银行岂能容得下你?可能是他们把布莱克的话当真了,真要开银行。
当然,人民群众也是鸡贼聪慧的,认识到一家规模没多大的互联网公司推行这么种东西,自己的钱要是换不出来那可是白瞎了。
于是孙彤宇换了一种方式:试试PayPal的办法,可他发现Paypal那种使用电子邮件进行资金转移的办法在国内也没什么土壤:一来电子邮箱盗号那时候很疯狂,二来绑定信用卡卡到邮箱操作很复杂,更何况一直到现在中国人也没几个有信用卡的。
最后,被逼疯了的孙彤宇,搞出了一个基于担保交易的支付工具,买家将钱打进第三方支付平台,确认收货后,钱才会从第三方支付平台转到卖家。这就是支付宝的雏形。
往后才有了崔卫平和焦振中跨境支付的那一幕。说起来这也都十多年过去了,孙彤宇早已离开阿里,甚至投资了如今阿里的竞争对手拼多多。
阿里想搞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是得找银行合作。
一切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那样浓情蜜意。
工行在2005年与支付宝达成了战略协议,人们也正在逐渐接触网购这个概念,淘宝成交数额迎来上升,人人都成为了支付宝出现的受惠者。
各大商业银行都很高兴:支付宝这个小兄弟,可是给自己招揽了不少散户回来。从B2B到B2C,再到C2C,从2003年—2007年间,支付宝积攒的用户超过了6200万。
要知道中国网民在2008年才不过3亿。从技术采用生命周期来说,当时的支付宝像是直接跨过了创新者(innovator)和早期采用者(early adaptor)一样,直接进入了早期大众(early majority)阶段,获得了巨量的互联网用户。2006年,央行甚至还伸出了橄榄枝,和支付宝共同推出了国内首张电子商务借记卡,支付宝龙卡。
而这离Apple Pay出现还有5年的时间。
央行+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飞速推广
从一开始支付宝就解决了Apple Pay的一个致命问题:无法实现账户间的转账。由于美国私有银行的兴旺发达,各个银行间的掣肘和竞争,Apple Pay压根无力实现用户之间的转账。再加上使用者必须使用苹果设备(往往十分昂贵),Apple Pay更难以有大规模发展的空间。进入中国市场后,NFC还需要设备成本,它很难存活下去。
支付宝压根没这些个问题。不仅和各个商业银行玩得开心,和央行关系也如胶似漆,甚至到了2010年,时任央行行长肖钢还访问了阿里巴巴集团,和当时的支付宝CEO彭蕾展开了对话:我们共同开通信用卡快捷支付吧。这样支付宝用户只用绑定信用卡进行支付,不必转到网上银行……
而当时,支付宝在发展的时候又遇到了好几股强劲的东风,3G时代的到来,中央加快部署互联网产业的决策,外加对抗经济危机的家电下乡计划,让中国智能手机的使用率飞速上升。仅2010年一年,中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就到达了2.5亿部。
想必大家在对于那个时代都有着共同的记忆:您好,加入XX3G网络,我们有充话费送手机的活动。只要您充值800元话费,我们就将赠送您一部价值799元的XX手机。
而等到手机到手,人们都会看见界面上已经被下载好的支付宝,这当中也有手机企业的功劳。再加上网购正在兴起,不会使用网购,就好比你是90后却没有过葬爱头像,是很丢人的。人们都纷纷学习如何网购,如何使用支付宝。
而且人们发现:使用支付宝,不仅没有手续费,还能享受支付宝利息,用户间转账只稍微比银行慢一点,但第二天也绝对能到账,而且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买了什么羞羞的东西被别人发现。
除了完美,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支付宝。
借着东风,几乎是重复着和支付宝一样的故事,微信支付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3G到4G的又一次跨越,互联网+思想的蔓延,越来越多商户的连接,让两家支付平台越走越远。再之后,二维码又走进了千家万户,1毛钱一张的二维码打印成本,迅速让这个略微有些反人性的支付设计铺到了中国所有的小卖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蜜月期结束:第三方支付和银行争利
如果生活有四季,那么对于支付宝和微信,在2017年以前,都是春天。和银行的蜜月期结束了,该收回来的东西要收回来了。
事实上支付宝、微信支付在前期和银行的关系很好,还是因为它们存在的共同利益关系。
作为许多省级分行来说,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缺乏存款。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银行的许多业务都无法进行。支付宝与银行谈判时,拿出的最大砝码便是向银行提供存款或者预存手续费,为银行锁定收益。同时,也为银行提供了大型客户。
袁雷鸣在与建行的上海分行谈判时就表示,淘宝的交易量极其巨大,如果能让银行与支付宝对接,那么淘宝本身给银行带来的收益,将远远超过当时该银行最大的客户携程。果然不过几个月,支付宝的快捷支付业务,就超过了携程的Moto Pay。
微信支付也是一样,背后也有京东的网购业务作为支撑。到了后期,中小银行面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是抱大腿状,就为了提升自己所在行的业务量。
但最后这种第三方支付到银行的直连方式造成了几个问题。
首先它直接动了银联的利益。在2013年,第三方支付平台向银行缴纳的实际手续费在0.1%左右,而银联的手续费在0.3%-0.5%。为了节省这笔钱,第三方机构都会选择避开银联,选择与地方银行直连。这样银联每年损失达到30亿。
你真的以为银联就是做几个国风或者科幻广告的创意公司吗?在恰饭问题上,谁急眼了都是很可怕的!
此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壮大,开始令央行感到不安。
拿支付宝为例,在淘宝上买货以后,到货期间的资金是存留在支付宝平台里的,这种交易沉淀资金在2013年的规模就已经达到了200亿。加上没有细致的监管,以及交易数据的失控,第三方数据平台有了冲击传统金融系统的态势。
杰克马曾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两家支付平台,做到了。而改变了银行之后,银行业大哥感到的危机感可是比谁都重。
而在2014年,支付宝和微信联合中信银行推出了虚拟信用卡业务,更是直接让央行吃了一惊——这真是做好了准备打算单干,另立山头啊。
信用卡作为银行的传统项目,是不能和他人分这块肥肉的,支付宝、微信这样做是和银行正面争利,这相当于第三方平台,可以直接完成发卡和用户管理的业务,核心信息都不会经手银行,这无异会撬动整个传统金融业。
最终央行迅速以用户身份不确定、用户信息安全没保障为由,叫停了这两项业务。
杰克说随时能上交支付宝数据,又不是光为了表忠心。
央行出手:第三方支付受监管
中国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采访时直接点明了利害:从业务实质上,名义上是中信银行,但实质是支付机构来发卡,这偏离了现有规定,也是央行担心所在。如果发卡和客户管理都放在银行,这种情况就没有问题了。
我们有市场经济,但不能忘了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蜜月期彻底结束了,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围剿工作也就正式开始了。
2017年8月,是令第三方支付平台头秃的一个月。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通知》,也就是和“断舍离”一样著名的“断直连”工程。这个事无论是对于互联网公司,还是支付个人,都是件特别大的事。
比如说,小A从前打算喝杯奶茶,扫码之后,这笔钱由支付宝/微信支付进行清算,之后再到地方银行去,最后到达商户手中。央行,是不参与清算,也不知道消费方向的。
但是断直连之后,扫完码,小A的这笔钱到了支付宝/微信支付那里,支付平台又会把这笔钱交到央行牵头建立的网联清算,网联在此参与监管获取信息后,再将这笔钱打到地方银行,最后到商家那里。绕了一大圈,就是为了把网联接入进去。这么一来两大支付机构有没有秘密操作,转账发生的方向和信息,央行再次了如指掌。
美国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经引用一句非洲谚语来执行对于拉美地区的管理:“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央行也对于第三方支付也拿起了同样的武器。
从2017年起,支付宝前后三次遭到了监管部门的处罚。2017年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宣布了对支付宝的处罚,理由是违反相关支付规定,具体内容不明,这也是老规矩了。
2018年4月8日,支付宝被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处罚。8月6日,支付宝又因违反支付业务规定,被上海分行处以412万元罚款。微信支付命运也几乎相同,甚至在今年,还遭到了149万元的罚款。
两家支付巨头在意这点钱么?那是不在意。但是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已经被转移了,央行—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格局被确立了下来。支付平台与银行之争,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2017年,马云出演了电影《功守道》,电影里的他吊打战狼,单挑叶问,众多高手都成了自己的手下败将,终于夺得了武林至尊秘籍,但走出武林的世界下山时,才如梦初醒:我在的不是那个华山啊。
马云在对决过许多高手后,最后却对几个没有功夫的执法人员认了怂。仔细想想,这真的是一个绝佳的隐喻——
武林不是那个武林,市场也不是那个市场。
联手出海:第三方支付走向世界
当然了,现实世界也不是《水浒》,被招安的好汉还是英雄,朝廷还用得上。
远方,当无数的外国人对中国崛起的市场垂涎欲滴的时候,如何能够收割这些海外散户,将自己的触手伸到国外去,对于中国的各大银行来说是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几乎所有到中国的国外游客以及商户都会有感觉:开卡为何这么难?支付为何这么难?
这时候,银行就想起了散户收割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前段时间的进博会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宣布了一项重大业务:没有中国身份证的外国居民,只要拥有Visa和Mastercard,也可以从此接入微信和支付宝,在中国扫码支付了。
消息一出,CNN、路透社都争相对此事进行了报道,而侧重点在一再被批判有保护主义嫌疑的中国,这次竟然主动对接了世界,Visa、Masteredcard、AmericanExpress、Discover Global Network、JCB五大国际发卡组织,都可以接入微信和支付宝,而且不收取任何手续费。
吃惊归吃惊,但百果必有因,有限制开放对于国内的银行、淘宝、天猫、京东、高铁、商业……来说,都是笔一本万利的生意,反正开放的都是付款业务,外来的和尚还是没法完整地来念一套经,你们的报应就是我。
外籍用户想要使用支付宝,需要从自己的海外借记卡或信用卡里向上海银行的预付费卡预充值,这笔钱被存到上海银行里,支付宝里就有钱了。
而微信支付,只需要提供国外办的银行卡、姓名、银行卡开卡使用的证件号码以及手机号即可开通绑定。
开通之后,外国用户可以像中国内地用户一样,买车票、机票、使用天猫、京东……这无疑会带来巨量的海外消费。
如果真按支付宝所说的,目前的海外用户已达到3亿。将他们接入中国市场后,这意味着整整多出来3亿的消费人群。
只要利润到位了,市场经济还是那个市场经济。
老油条说他去了一趟墨尔本CBD,商户们早都纷纷贴上了微信二维码。老板们手里的UGG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二维码都是真的,而且会告诉你使用微信支付不要手续费,但是刷卡要1.5%。
在澳洲一天只敢吃一顿饭的老油条零钱余额虽然为零,但还是露出一脸狂喜。以为他有钱的东北鞋老板也狂喜,远在深圳的Pony更是狂喜,只有澳洲税务局哭了。
当然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当2019年10月份当中央宣布重点发展区块链项目,相关板块几百亿封盘200亿大涨的时候,央行的数字货币计划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当人民币可以离线支付,和支付宝微信配合打起海外战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里的税务局和央行又要怎么抵抗呢?
蝴蝶刚刚扇了第二次翅膀,人们还看不到,哪里是第二场海啸。
参考文献:
John Heggestuen (11 February 2014). "Alipay Overtakes PayPal As The Largest Mobile Payments Platform In The World". Business Insider.
"China Mobile Payment Giants Alipay, Wechat Open To International Cards". 2019. U.K.reuters
蚂蚁金服:科技金融独角兽的崛起[M]. 中信出版社, 2017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