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吸引近十万人前去朝圣,这个只存在8天的城市你想去吗?

每年八月底至九月初,寸草不生的美国内华达州黑岩沙漠都会搭建起一个临时城市。它是一个大型户外装置艺术展,有着日夜不休的主题营,也是世界各地艺术家的朝圣地。

● 黑岩城俯瞰图

数以万计的人们穿着奇装异服、带着异想天开的创作灵感从世界各地赶来。他们有的八天前可能还在办公室里正襟危坐,在写字楼里敲打键盘,但此刻都聚集在这里度过一场盛大的艺术聚会,释放自我,享受心灵的放逐与回归。

● 狂欢节现场穿着奇装异服的人们

黑岩城的临时居民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burner,这些人中不乏艺术家、音乐人、嬉皮士。在这里,他们可以带任意想要带的东西进来,不仅创建栖居之所,还创造出大量荒诞奇特的巨型艺术作品。

他们用各种激进疯狂的艺术、音乐、衣着甚至肉体形式来表达自我。在城中,随处可见的是一个巨大的蜜蜂、一间由镜子搭建的房子,或者一条漂浮在空中的鲸鱼。

● 火人节2019年的艺术装置

这就是火人节,与其说它是一个节日,创始人拉里?哈维认为它更像是一场活动,或者一个社区的概念,一个提倡包容、创造、去商业化、自由表达等精神的乌托邦之地。

1986年,拉里?哈维(Larry Harvey)和他的伙伴们在旧金山贝克海滩烧掉了一个将近3米的木人和一只木头做的狗,这个充满戏谑意味的仪式越做越大,制作的木人增加到了整整12米。到了1988年,这个活动被正式命名为火人节(Burning Man)。

从1986年开始在旧金山的Baker Beach举行,直到后来转移到了内华达州荒芜的黑石城沙漠上,火人节从第一年只有包括创始人在内的几十余人参与,到如今每年有近八万人前来。

● 火人节现场人头攒动

尽管火人节的起源有好几个无从考究的版本,但共同的特点就是来源于燃烧了一个巨大的木人。

火人节的高潮通常在活动倒数第二天,几万人从营地的各个方向汇聚到中心的playa,一个十几米高的木制雕像会在篝火表演和烟花中被点燃。巨大的火焰和最终倒地的“火人”引起人们的欢呼。

● 燃烧的木像

此外,烧毁神庙也是火人节最重要的仪式环节之一。

每年的火人节都会建造一个中心神庙,所有你想要纪念的东西都可以放进去一并烧掉。寄存在神庙里的一切,比如有特殊意义的信物、泛黄的日记或黑白照片,都随着神庙燃烧。火光中,有人缅怀逝去的亲人,有人抒发自己的情感,有人感恩道谢,有人冥想祈祷,他们静静地互不打扰。

不仅木像和神庙,这八天中所有存在过的东西都必须完全消失。

● 燃烧的艺术装置

黑岩城是一个临时之城,它因活动开始而生,因活动结束而消失。于是居民离开时,城中不能有任何本不属于它的东西。无论是生活垃圾,还是燃烧后的灰烬,哪怕是被污染了的沙土,都要一并带走。

“leaveno trace”,这片土地什么都没留下。

只存在一次的艺术装置、恍若梦境的理想之地,统统消失殆尽。八天之后,城市人间蒸发,变回荒无人烟的沙漠。在这里发生的一切最终随风而逝,化成人们难以忘怀的记忆。

● 燃烧的艺术装置

在火人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Larry认为活动需要一些规范,但这些规矩也不该是强制性的。他在火人节发展的过程中研究出了十项原则,比如反商业化等等,确切地说是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所谓的乌托邦的形式。

在黑岩城,唯一的生活设施只有卫生间。售卖的商品只有咖啡和冰块,没有多余的物品和设施,因此所有生活用品和食物必须自带。这个规则旨在让人们抛开阶层、财富、身份地位带来的差距。

沙漠中的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只有艺术创作和个性能让他们获得关注、称赞、重视与帮助。

●自然也没有代步工具,主要的交通工具为自行车

火人节的创始人们企图通过拒绝多余的商业交易行为,来反抗消费主义带来的束缚和限制,由此让人们重新回到更自在和纯粹的生活中。

但这一初衷伴随着火人节的走红,以及每年成千上万人的参加和宣传,而渐渐发生了变化。

虽然说每个人都有权参与狂欢,可是不菲的门票,高昂的旅费,以及人们为这八天所购置的物品,无一不成为隐形的门槛——并不是谁都能消费得起前往火人节的高昂费用的。

而前期的付出又使得人们迫切地想要从中得到回报。比如在火人节里的艺术创造者不再纯粹地进行创作,而是为了利用火人节的噱头提高知名度,或者是吸引眼球,获得关注,又或者是通过直播和广告取得更直接的商业回报。

●黑岩城

新的临时居民们不再是为了社区精神和社会责任聚集在一起,甚至和反对消费主义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只是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的八天临时休息站,或者一种盈利途径,仅此而已。

好像冥冥之中呼应了它2019年的主题(METAMORPHOSES),火人节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无人问津到趋之若鹜,burner从少数的嬉皮士到数以万计的商人、精英、明星、时尚博主……火人节成了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消费性”狂欢节。

● 火人节2019年主题海报

面对消费主义的强势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火人节曾经定下的众多宗旨也慢慢发生改变。而它似乎尚未感知到自身的妥协,仍然顽固地标榜着十大原则,构建着一个独特的个性化形象,这正是当今市场所追捧的,最终也会将它一步步推近消费主义。

后记

关于火人节流传这样一句话,“向没有去过火人节的人形容它,就像给一个盲人形容这个世界上的颜色一样”。

确实如此,“火人节”的涵义难以一语概括。它不仅仅是一场另类的狂欢,更是一次放逐自我的冒险,一种独特自然环境体验、一次特别的艺术碰撞。

“社交网络让火人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不同人在其中看到了不同的机会,但只有真正领会认可火人节精神的人才能从中有所收获,这是一个双向选择。或者也许,那些抱着功利目的而来的人,足够幸运,最终找到了能够真正抚慰自己的内心的东西。”

● 2014年火人节,一对情侣在巨大的木像下拥抱

一位去到火人节现场的burner说,如果你是第一次参加火人节,工作人员会让你在地上滚一圈,让沙土把脸也弄得脏兮兮的,再敲响旁边的钟,这才算是正式的入城仪式。

这大概是为了让初次到来的人卸掉羁绊和拘谨,不再关心形象和衣服的干净与否,不在乎是否得到回报与关注,全身心投入这场狂欢之中吧。

毕竟,这是它最初的意义啊。

参考文献:

新京报书评周刊:《明星和网红扎堆,为什么反商业的“火人节”成了一场打卡狂欢?》文/重木

TA说《火人节就是一个硅谷》文/xiyao

钛媒体《火人节会来到中国吗?听听火人节创始人怎么说》文/胡勇

NowhereBookstore《这座地图上没有的城市,一年只存在八天》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