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需要五光年铅板才能挡住,它的穿透力为什么这么强?

中微子的穿透力

就目前来看,我们可以观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量的不到5%,剩余的暗物质和暗能量。

暗能量是目前宇宙中最多的物质,因此,也是绝对的主导,它能提供一个与引力相反的作用,也就是排斥力,宇宙在这个排斥力的作用下加速膨胀。

而在这不到5%的已知物质当中,中微子占比不少,同时是最难被观测的,观测它的难度堪比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

在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之间,科学家以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基础,建立了一套粒子物理标准模型。

在这个理论当中,科学家预言了几十种粒子的存在。大多数在当时就已经被找到了。

只有中微子在2000年才完全找全,加上2012年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才得以完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中微子有多么难找了。那中微子为什么那么难找呢?

其实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穿透力超强。

关于中微子的穿透力到底有多强,我们可以来看几组具体的数据:

中微子在宇宙中传播1光年的距离,只有50%的概率有可能和这段距离上的物质发生反应。人的身体每秒都会穿过数十万亿个中微子,但人类根本感觉不到。(这一点其实和暗物质是很像的。)

所以,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如果一定要挡住中微子,那至少得搞个几光年厚的钢板才行。

那么问题来了,中微子为什么穿透力那么强呢?要知道,中微子和电子、夸克等基本粒子一样,都是基本粒子,但唯独中微子有这样的特性。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玄机?

中微子的特点

这要从宇宙中的四种基本作用力说起,它们分别是强力、弱力,电磁力以及引力。

强力和弱力也被称为核力,实际上是在原子核层面的一种作用力,我们平时接触不到。引力是物质之间彼此的吸引力,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地球会绕着太阳转都和引力有关。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得到的,除了引力其实都是电磁力,摩擦力,支持力,弹力都属于电磁力。

这四种力强度也不同,强力最大,电磁力其次,然后是弱力,最后才是引力。

这四种作用力有啥用呢?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其实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但是基本粒子并不会平白无故就构成物质。之所以基本粒子可以构成物质,实际上就仰仗着四大作用力,它们好比胶水一样,把基本粒子聚合在一起。

而中微子穿透力很强的缘故就在于我们自身观测的手段上。我们一般的观测其实是利用电磁力,人眼或者设备接收光子,也就看到了。如果用手去触碰,其实也是电磁力在作祟。至于引力,我们可以利用牛顿力学来计算。

而中微子是呈现电中性的,意思是它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看不到它(包括观测设备),其次,我们也摸不到它,它可以直接穿透我们的身体,而我们感受不到任何的阻碍。

其次,它的质量超级小,我们目前已知最小质量的基本粒子是电子,而中微子要远比电子小得多得多,只有电子的百分之一左右,几乎接近于0。正是因为质量实在太小,所以连测算它的质量都很难测算准。所以,想要利用引力来发现它几乎是痴心妄想。

除了这两个特性,中微子还有一个其他基本粒子没有的开挂特点:中微子振动。意思是说,其实中微子一共有三款,关键是它很善于变身,最早的时候科学家观测太阳的中微子时,测到的结果永远是理论值的三分之一。经历了几十年,科学家才发现,传播的过程中会在相互转化。这就增加了寻找它的难度。

正是因为这三个特点,中微子被称为幽灵粒子。而且两个特点注定了中微子的穿透力是极其强大的,为了找到他,科学家利用的是弱相互作用力,简单来说就是让中微子和水中的氢原子核发生反应。当然,这个概率是极其低的。

所以,捕捉中微子的实验一般都被安排在地下,日本神冈中微子探测器就是建在地下的矿井当中,实验装置中装满了5万吨的纯水。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微子探测器总是装的满满的纯水,比如:日本神冈中微子探测器,就是地下矿井中装了5万吨的纯水。即使是这样,捕捉到的中微子也是少得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