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国藩)的家书,记得我是在冰城漂泊的那三年间读过的。算算时间,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本读书笔记,还在柜子保存着。偶尔翻阅时,不是恍若隔世的陌生,而是近在昨日的亲切。
曾文正家书中的内容,我已经不能详述了,今天,还可以清楚说明白的,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曾文正的行文,读来不输前此的古文大家,号为“桐城中兴”,当之无愧。
二、通过对曾文正书信的阅读,对我古文方面能力的提高,益处不少。
三、书信情感的真实,皆发自内心,所以,感人也切,动人也深。
四、其中很多关于读书的言论,既可以作为激励学习的指针,也可以作为学习方法的借镜。
五、大大小小的事情,书信中均有涉及,既可见曾文正整体的大局意识,也可窥曾文正细节处的纤密用心。
六、此后的十五年中,偶有消沉,常常会翻出曾文正的书一读,对我的内心多有裨益。
七、就我的认识而言,曾文正是数千年来儒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者。故而,在他身上,对儒家修身哲学的思考和践行是持之以恒的。
八、在我对儒家哲学的认知过程中,曾文正可以说是开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曾文正为人称道的地方很多,有一个时期,关于他的处世之道、识人爱才这两个方面,出了很多书。并且,很多人都在讲授曾文正,非常热闹!可见,他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其所处的时代而已。
在翻清人汪诗侬的《所闻录》时,看到了《三圣七贤》一篇,讲的是曾氏的一段轶事。这里,我就把这篇详细说一遍,和大家一起分享,也让各位看看,曾文正是怎样地爱人以德?是怎样地在细节上教导李眉生?
湖南湘乡的曾国藩(号涤生)公在担当两江总督的重任时,四川中江的李鸿裔(字眉生)在曾的幕府中游走。
本文的主旨,就是要讲述这个时期,曾、李两个人之间一段往事。从这段往事,我们可以对曾文正待人处事有一个了解,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曾的身边济济多士,出了那么多的人才。
话说李眉生年轻有为,潇洒倜傥。这位青年才俊,身上有股子冲劲,对于琐屑细小的枝节,他都不会挂在心上。曾文正慧眼,看到这个年轻人的才学、涵养、人品、素质之后,对他十分欣赏、疼爱有加。按照年岁,曾文正与李眉生可做师生辈行。平日里,曾文正都把李眉生当作自己的子侄一般看待,从不见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曾文正待李眉生,都是出于真心的爱才,而不是一些官场人物应酬时虚假的客套。
作为两江总督,曾文正有公开处理公务的办公场所,也有私下解决一些事情的私人空间(密室)。公开的办公场所,对一般幕僚属吏基本上是开放的;而密室,则是有严格的限制,一般幕僚属吏是不能进入的。曾文正对李眉生的疼爱,从一点上就可以看得出来,那就是,曾文正容许李眉生出入自己的密室,没有禁忌。
据传,当时曾文正的幕府之中,幕僚人员中有所谓“三圣七贤”的称号。这“三圣七贤”是哪几个人,何名何姓,作者因为忌讳,或者因为怕伤及这些人的自尊,所以,没有明示,也无从得知。就“三圣七贤”的名号来看,猜想应该是十个人。这十个人,分成两个等级,其中三个厉害一点的,称作“圣”,为一个等级;其余七个比较厉害的,号为“贤”,为一个等级。这“三圣七贤”,在当时的时代之中,因为对宋学(当为宋儒理学)造诣很深,研究成果丰硕,所以,可以说,他们都是宋学方面的资深专家,是宋学研究方面的一时翘楚。曾文正因为尊重并敬仰他们的名声,所以,就把他们全部请到自己的幕府之中,或作为幕僚、或作为顾问、或作为上宾。虽然,这些人都有挂职,并且幕府支领丰厚的钱粮职俸,但是,曾文正基本上都只是和他们讨论讨论学问,并没有让他们担任具体的实务,也从未苛责他们一定要拿出什么对策,必须做出什么业绩。
有一天,曾文正与李眉生在密室中坐着聊天,外面说是有客人求见,曾文正就出去会客了。大概属吏通报来人的名姓之后,曾文正判断不会接见太久,他就留李眉生在密室静候。
曾文正出去之后,李眉生在密室之中没事做,他就随手拿起桌案上的文章看起来。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不动心说》,作者是一位资历和年龄都比较老的儒士。这位老儒士,就是前面提到的“三圣七贤”中的一个。
文章的前面写了些什么内容,李眉生草草看过,没有什么动人之处,故而,就没有多少印象。文章的后半篇,这样写到:
“假若,把我放在那容颜姣好、身姿曼妙的美少女的身边,您要问我,我会因为好色而动心吗?我会坚决地回答:肯定不会动心!”
“如果,把那红顶子、蓝顶子的官帽,把那高官大位放在我的眼前,您要问我,我会因为官位和爵禄而动心吗?我会决然地回答:断然不会动心!”
李眉生看完这两段之后,忍不住心动技痒,顺手就拿起曾文正桌案上笔来,以游戏的口吻,写了这么几句:
“在那容颜姣好、身姿曼妙的美少女前,
在那红珠子装顶、蓝珠子装顶的官帽旁,
您肯定不会动心、您断然不会动心,
能让您砰然心动的,就是拜见当朝一品的中堂!”
(原文:“妙曼蛾眉侧,红蓝大顶旁;尔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
写完之后,李眉生等不回曾文正,他就跟曾文正的属吏说了一声,先行告退了。
曾文正送客回来,来到密室,知道李眉生已经告退了。他见自己正在阅读的文章上有人题字,拿起一看,是李眉生的手笔,口中叹道:
“这年轻人!怎么可以这么写啊?”
曾文正马上让人去找李眉生。这时,李眉生已经出了幕府,前往秦淮河上寻欢作乐去了。
在官场行走多年,对人性、人心多有领教,对人事、人情多有体悟的曾文正,对于李眉生的题词,他是有些忧虑的:如此锋芒毕露,肯定会招致祸端的。
曾文正这么一想,马上着人带了令箭,前去找寻李眉生,要求一定要把他尽快带会府里。
曾文正派去的人马,在秦淮河一名伎的船上找到了李眉生,硬是衔命把他带了回来。
回到密室,李眉生见过曾文正。
曾文正指着那篇文章上的题词,正色问李眉生道:
“眉生啊!这可是您的杰作?”
李眉生答道:
“大人,正是学生所为!”
曾文正严肃地说道:
“眉生啊!曾某并非黯愚!我也知道,这些所谓的资深学者、著名儒士,其实都是些欺世盗名的主儿,他们言行不一,完全违背了儒家的理论。这些,我全都明白。但是,您可知道,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取丰厚的资财,能够悠然存活于世,他们靠的,不就是这些虚名,不就是这些唬人的大话吗?”
“现在,您一定要揭穿他们。这样做,就会使他们声名扫地,声名无存之后,就断了他们衣食的源泉。您断了人家的活路,人家肯定会对您恨之入骨,这可不是寻常的睚眦小怨可以比拟的。您断了人家的活路,人家肯定会致您於死地。官场上、人世间,许多的杀身之祸、灭族之灾都是这样种下的,您可知晓?您以后可要收敛一下自己的个性,不能这么轻率行事了!”
李眉生恭恭敬敬地听完了曾文正的话,心中又想起了古人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
自此以后,李眉生逐渐收敛自己的个性,行事慎之又慎,最终,成为一代名儒!
附本文相关资料:
【曾国藩】(公元1811年~公元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湘乡县荷叶塘(今湖南双峰荷叶乡)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逝后追赠太傅,谥文正。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改葬善化县(今望城县)湘西平塘伏龙山,与夫人欧阳氏合葬。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李鸿裔】(公元1831年~公元1885年)字眉生,号香严,又号苏邻,四川中江人。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举人,官至江苏按察使加布政使衔,官兵部主事。罢官後,家苏州。精书法,临抚魏、晋碑铭,无不神形毕肖。工诗古文,晚年好佛,卒年五十五,著苏邻诗集。《益州书画录、昭代尺牍小传续集、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与李眉生书】
申夫新刻之《聪训斋语》,与吴漕帅所刻之《庭训格言》,不特可以进德,可以居业,并可以惜福,可以养身却病。阁下重听之恙,已全愈否?如尚未愈,除酌服补剂外,似宜常常看此二书,以资静摄。
昔年曾与阁下道及逆亿命数,是一薄德。大约读书人犯此弊者最多,聪明而运蹇着,厥弊尤深,富贵得志之人,亦未尝不扰扰焉,沉溺于逆亿命数之中。惟熟读《聪训斋语》,可去此弊。凡病在根本者,贵于内外交养。养内之道,第一将此心放在太平地方,久久自有功效。近将张公书告舍沅弟及儿侄辈,兹并以奉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