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北京车展上宝沃汽车正视宣告复出之后,仅仅三个月,又有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斯威汽车即将登场,根据官方给出的消息这一品牌将于今年7月底与公众见面,首款产品“斯威X7”将在今年8月底正式上市。
近几年来,许多全新品牌、多品牌战略的产物以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走到了生命尽头的汽车品牌纷纷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市场重焕生机,铺天盖地之势让人眼花缭乱。
根据全球研究咨询公司TNS于2013年做出的统计,当时的中国市场就已经有379个汽车品牌争相角逐,而十年前这一数字仅为64。然而随着近几年来互联网汽车企业的兴起和新能源汽车热潮的席卷,相信这一数字早已经突破了400大关,仅今年上半年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复出和全新汽车品牌就超过了10个之多,其中NEVS、乐视、长江EV等都将第一款车定为新能源汽车。
不仅全世界的汽车巨头来到中国,包括中国本土的汽车行业门外汉也都相中了中国汽车市场这个香饽饽,想要分上一杯羹。
中国市场当真有这么大吗?2015年全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为2459.8万辆,同比增长4.7%,相比上年同期减缓2.18个半分点。而同样是在2015年,美国汽车市场总销量为1747万辆,超过2000年创下的1741万辆的历史最高纪录,同比增长5.7%。也就是说,按照比较粗糙的算法,中国市场约为美国市场的1.4倍。并且仅从去年的增长率来看,还不及美国市场。
那么在美国分享汽车市场的本土品牌又有多少个呢?
经过长时间的优胜略汰,如今美国仅剩下三大公司——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菲亚特克莱斯勒。目前通用旗下只剩下雪佛兰、凯迪拉克、GMC、别克四个品牌。福特最终只保留了福特和林肯两大品牌。菲亚特克莱斯勒有阿尔法·罗密欧、克莱斯勒、Jeep、道奇、Ram以及菲亚特六个品牌。再加上日本三大公司的数个品牌、韩国两大品牌、欧洲的大众和几家豪华品牌,没错,巨大的美国市场就只有这些玩家。
而欧洲市场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因此,我不禁怀疑,中国市场有什么理由能够容纳下如此之多的品牌共同成长呢?
仔细思考不难发现,历经一百三十多年的汽车发展历程,全球三大市场中的欧洲、北美市场,以及亚洲里较为成熟的日韩市场,早已经度过了盲目发展期,在一轮又一轮的大浪淘沙下,经过集团瘦身、部分品牌陨灭,或者是一些品牌因为过于弱小、难以维持盈利而依附于某个强大集团的麾下,比如劳斯莱斯、宾利等等,最终仅留下了部分赢家。
而中国作为三大汽车市场之中的后来者,汽车工业仅走过了短短60年的时间(以1953年开始建设一汽为起点),现在正处在一个盲目井喷时代。而这一现象曾在13年前出现过,我在写自主十年系列稿件中的比亚迪篇时曾提到,当时也有美的、奥克斯、波导等一批门外汉希望杀入汽车行业,而最终比亚迪成为那一轮中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
从目前来看,尽管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微增长”新常态,不过最严峻的品牌淘汰阶段还未来临,但随着市场红利的消失、价格战的失效、“供给侧”的大旗在清理完钢铁、煤炭、水泥等几大行业之后转而落向汽车行业时,淘汰赛在所难免。就像长安汽车前总裁张宝林所说的,未来将有一批企业和品牌消失。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甚至曾透露,十三五期间,中国汽车业将出现新一轮的重组整合,预计有20~30%的品牌出局。更早的时候,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也表示,中国车市不需要那么多的品牌。中汽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认为,未来五年,至少有一半本土品牌将消失。
而作为一个全新品牌、多品牌战略的产物或者是复活品牌,想要在未来的淘汰赛中存活下来,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首先从多品牌的玩法来说,国内的奇瑞、吉利、比亚迪等都曾在2009年中国市场井喷初期推行过多品牌战略的计划,但最终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而国外的福特忍痛割爱也要回归到“一个福特”的集团战略上来,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次,全新品牌这边,品牌溢价力薄弱是其难以跨过的硬伤之一,参考找不到历史的品牌——观致的现状。产品力和技术水品到底能不能支持这个品牌长久的发展也是其中一个问题。不要以为在当下这个SUV车型赚的盆满钵满的时代,任何一辆SUV都能大卖。参考被上汽大众斯柯达寄予厚望的Yeti,经过更名、年轻化设计以及“一起兄弟”的宣传包装,也没能打开消费者的心扉。也不要认为推出任何一款新能源车都能补贴、销量双丰收。参考因上海新能源政策而被关在了受惠行列门外的比亚迪秦。
并且以上这些并不能靠单纯的砸钱、烧钱得以解决,因为汽车品牌的发展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并且也受到政策的左右。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否认会有全新品牌在未来的大淘沙中突围成功,成为第二个特斯拉也未可知。
就在本月,童济仁汽车评论受邀参加了华晨鑫源在重庆举办的“斯威汽车”媒体沟通会,参观了斯威的工厂和生产线。从现场第一线回来的同事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所见:“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不高,车型焊接用的还是手工作业。”而东方鑫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龚大兴给出的解释是:“商人和企业家的区别就在于,企业家需要考虑到社会贡献,如果我都用自动化机械,这些人会面临失业。”这个回答让人听来实在有些哭笑不得。
也正是同事给出的众多对于这次企业参观的回馈,让我有了写下这篇稿子的念头,并且有了策划一个系列选题进行探讨的想法:斯威、汉腾、汉能、乐视等新品牌究竟有没有立足市场的潜力?
文|女青鲶 主笔
版权声明:
本文为《童济仁汽车评论》独家稿件,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或改编,如有任何侵权行为,侵权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