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素肉的“人造肉”或将上市,实验室造出来的肉你敢吃吗?

一提到人造肉,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植物蛋白制作出来类似肉质口感的素肉。

在国内这种人造素肉大家见的还算多,像一些月饼、火腿甚至汉堡中都有应用。

不过狗狗想说,今天要讲的是另外一种,是由国外兴起的一种新型“人造肉”。

它产自于实验室,是随着干细胞技术而发展起来真正的肉。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种人造肉估计还在试验阶段吧,离自己还很遥远。

但狗狗想说就在今年5月2日,一家名为Beyond Meat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同时它也被誉为“人造肉第一股”。

而这家公司的个人投资者包括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著名影星莱奥纳多以及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等很多世界大佬。

这样的风向标,你还觉得“人造肉”离我们远吗?

如果有天 “人造肉”真的上市了,你们能接受吗?

接下来你将看到:

1.新型人造肉如何做出来的?

2.新型人造肉的意义

3.新型人造肉与传统肉、传统素肉的区别

新型人造肉的制作,首先是从动物身上抽取干细胞,将其置于营养液中培养,使它扩增培养成肌肉细胞,并且分化成肌肉纤维而成为“肉”。

其外观、口感都类似于传统肉,这种人造肉也被称为清洁肉或试管肉。

据悉,日本有大学已经研究出“人造牛排”。

按理论来说,这样生产出来的肉能够更好的避免微生物污染以及使用抗生素。

不过生产方式不一样,其“风险点”也自然不同,相信如果有天上市,就意味着它们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

听说人造肉这一概念的产生源于美国的火星计划,不过后来生产是为了解决现代牲畜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据有关数据统计,为了满足人类食肉的需求,全球每年要宰杀700亿只动物,饲养这些动物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农业用地。

牲畜养殖过程中排放的粪便会污染环境,排放的气体也是温室气体的一大来源。

专家还预测,到了2050年,地球上的人口将达到90多亿,肉类的供应能否跟上人口数量的增长,还是个问题。

另外,很多西方国家居民吃红肉过多,担心影响健康,而这种“人造肉“的诞生无疑成为了更好的选择。

或许有人会问,不是已经有了美味的人造素肉了吗?

对于中国人来说,长期的饮食是非常习惯大豆及其他植物蛋白质的风味和口感的,但是西方人就不一样了。

他们并不太喜欢豆腐的口味,他们吃一口可就能吃出那不是肉!

传统肉与人造肉

传统肉类是饲料喂养动物,来实现肉类的产生。

但人造肉却略过动物,在生物反应器中直接实现转化。

在主要营养成分上,如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两者都会有,只是含量以及具体的组成可能会存在差异。

传统肉质对于人体而言,人体所需22大类氨基酸,有8种人体不能自己合成,而肉类恰恰含有这8种氨基酸。

但人造肉集中产生的是肌肉细胞,在营养成分上或许会存在缺失。另外,产生的肌肉细胞,脂肪含量应该会少,

而肉的风味和口感受脂肪含量的影响很大,所以两者在口感上应该会存在明显不同。

植物蛋白素肉与人造肉

如果把人造肉与国内的素肉对比,狗狗觉得它可能还是存在一点优势。

国内人造素肉一般是以大豆、花生等为原料,经过磨粉等工业处理,构建出肌纤维结构,并加入调味品和有机粘合剂制造出来的。

其在外形和口感上还算比较接近动物肉类的一类蛋白质食品。

用植物性蛋白来代替传统肉类,一是可以保证稳定的蛋白质量的摄入,另外就是大豆中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它可大大降低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

听到这,大家或许觉得素肉真的是太好了。

但看似不错的人造素肉,却并不适合长期大量食用。因为其制作工艺中需添加黏合剂等物质,长期大量食用对身体会有一定影响。

另外,植物蛋白中营养物质还是没有动物性蛋白丰富,比如维生素B12。

如果身体缺维生素B12,那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就会增大,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群不吃传统肉,反而出现动脉硬化的原因。

而新型人造肉取自于动物源肉类,如果能在营养成分上以及制作工艺上有所进步,可能不失为传统肉类更好的替代品。

不过说到底,考虑完口感、营养等诸多问题后,这种在培养液中培养出来的肉技术能否成熟到进行批量生产,

它的生产对于保护环境是否有真正的意义,这些疑问其实都有待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

不过就目前而言,很多研究机构都在研发和生产“人造肉”,只不过相关技术都是高度保密。

如果不久的某天这样的“人造肉”真的进入了我们的食物中,你们能接受吗?

参考文献

[1]张田勘, “人造肉”距离传统肉类还有多远[J]农友之家. 2019.4:34

[2]云无心, 解读人造肉几大疑问 [J]农村新技术.2019.6:35-37

[3]张宇,陈靓 “人造肉”解谜 [J]家庭医药. 2011.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