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钧小传:还我山东的民国第一外交官,被国共两党通缉的战犯

顾维钧小传:还我山东的民国第一外交官,被国共两党通缉的战犯

国庆期间热播《外交风云》,全景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开创中国外交事业的杰出贡献。民国时期,有一位更加传奇的外交奇才,周旋于国际舞台,为中国争取利益,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书写出“弱国外交”的传奇,他就是顾维钧。

1888年1月29日,顾维钧生于今上海嘉定区。少年入私塾读书,1901年考入教会学校圣约翰学院。1904年(16岁),他自费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

1912年(24岁),顾维钧获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唐绍仪介绍下,担任大总统袁世凯的英文秘书。两年后,他与唐绍仪的女儿结婚。

1915年(27岁),为换取日本从山东撤军,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顾维钧参与谈判,面对日本的咄咄逼人,他悄悄把消息透露给英美,引起舆论大哗,令日方措手不及。

在英美的压力下,日本只好放弃了最“无耻”的几项条款。最终,日本下最后通牒,撤回日侨,军舰游弋示威,一副马上开战的姿态,袁世凯只好同意签订《中日民四条约》,并定5月9日为国耻日。

《中日民四条约》相比《二十一条》已大幅缩水,堪称是弱国外交的一次巨大成功。顾维钧功不可没,随后被袁世凯任命为驻美公使。

1919年(31岁),一战结束后,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参加巴黎和会。会上日本要求以战胜国的身份接管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遭到中国代表的强烈反对。

顾维钧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说明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山东是孔子的故乡,相当于基督教的耶路撒冷!

顾维钧的雄辩,令参会代表们惊叹不已,日方完全落于下风。

(《我的1919》陈道明饰演顾维钧)

然而,随后意大利退出和会,如果日本再推出,将导致和会彻底流产。英法美只好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回国内,本满怀希望的中国人遭受打击,“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徵祥迫于压力,离开巴黎。顾维钧暂代团长职权,继续与各方斡旋。但势已无法挽回,于是他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但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毫不退缩,有理有节的辩论,赢得了各国元首的赞叹和尊敬。顾维钧获得了“中华民国第一外交官”的美名。

(1919年巴黎和会)

1920年(32岁),顾维钧任驻英国公使。1921年,他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之一,参加华盛顿会议。会议废除了《中日民四条约》中的部分条款,中国从日本手里,成功收回了苦苦要求的山东权益!

会议上还签订了《九国公约》,各国公开表示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大大抑制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这次会议上,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可谓是外交上前无古人的胜利!

(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左起分别为顾维钧、施肇基、王宠惠)

1922年(34岁),回国后,顾维钧闪耀政坛,顾维钧回国后开始闪耀北京政坛,曾三次出任外交总长,两次出任财政部长,三次出任代总理并署任大总统。

顾维钧致力于修约外交,修改已签订不平等条约,成就斐然。1926年,顾维钧毅然废除1865年签订的《中比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废除旧的不平等条约。

1927年6月,在军阀混战中,奉军张作霖胜出,改组军政府,顾维钧被迫辞职,居住天津租界。

1928年(40岁),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统一全国,身为北洋政府要员的顾维钧,遭到国民政府通缉。1930年,经张学良斡旋,顾维钧加入国民政府,重返外交界。

1931年(43岁),“九一八”事变后,顾维钧参加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赴东北考察。顾维钧强烈谴责日本,据理力争。1933年,日本退出国际联盟。

1936年3月(48岁),顾维钧被推举为国际联盟中国分会理事。抗战全面爆发后,身在美国的顾维钧奔走呼号,为国民政府争取援助。1941年4月(53岁),顾维钧被任命为驻英国大使,并因此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代表中国参加旧金山会议,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1945年6月26日(57岁),顾维钧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制宪大会,代表中国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他是联合国大会的第一位中国代表。

解放战争时期,顾维钧倾全力游说美国,希望将美国全面拖入内战,但最终没有成功。1949年,《人民日报》发布“内战战犯”名单,顾维钧位列第22。

1956年(68岁),顾维钧卸任国民党政府的“外交部长”。在海牙国际法院担任法官,副庭长达10年。

1959年(71岁),顾维钧与54岁的旧时情人严幼韵结婚。他晚年完成的《顾维钧回忆录》,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外交的重要资料。

1985年11月14日,顾维钧在美国病逝,享年98岁,葬于纽约芬克里夫墓园。而他的遗孀严幼韵直到2017年5月24日方去世,活到了112岁!

(109岁的严幼韵在生日宴会上跳舞)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547篇作品,营员“凌空子”的第30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