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擅自抢先渡过莱茵河,为什么美国人都叫好?

1944年12月16日,德国在二战期间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进攻——阿登战役开始了。由于事发突然,被不断胜利冲昏头脑的美军遭到了沉重打击,短短3天,伤亡6万余人,被俘2.3万人。危急时刻,巴顿的第3集团军领命增援。

仅仅4天,第3集团军完成了近90度战略大转移,从而扭转了战局。艾森豪威尔出于方便指挥的目的,将阿登以北的地面部队暂由蒙哥马利指挥。也就是说,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只剩下巴顿的第3集团军,为美、英之间矛盾埋下了祸根。

“有借无还”的蒙哥马利,心比天高。

阿登战役胜利结束,战场的主动权已牢牢地掌握在盟军手中,突破莱茵河防线指日可待。就在这时,先前交由蒙哥马利暂时指挥的美军,他不打算归还了。也就是说,在欧洲的百万盟军,基本上都归蒙哥马利指挥了。而这,正是他最向往的局面。

首先,掌握这么多的部队,在盟军中的话语权举足轻重。这是蒙哥马利自开战以来所拥有的最大兵力,完全可以架空艾森豪威尔的指挥,或者取而代之由英国人完成渡过莱茵河,攻占柏林的使命,这将是莫大的光荣。

其次,“争权夺利”。蒙哥马利一再强调,为保证有足够的兵力进行突击,主攻方向只能有一个,盟军没有足够的兵力实现分兵出击。同时,他向艾森豪威尔提议,剩余的美军部队,全力配合他的行动。换句话说,巴顿的第3集团军又将给他当“配角”。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手段,抬高自己的位置,并保证英军在盟军中拥有绝对的主导权,以及在与美军的竞争中占据绝对的优势,从而为英国夺取更多的利益。其实,蒙哥马利此举的背后,是国家利益的争夺。

蒙哥马利的“小花招”自然引起布莱德雷、巴顿等人的强烈反对。在他们看来,美国出人、出力最多,损失也最大。美、英军队数量比达到了10:3,却由英国人摘取最后的胜利果实,是美国各界都不会同意的事情,反而激化美、英两国的矛盾。

布莱德雷、巴顿等人干脆以辞职相要挟给其施加压力。作为盟军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尽管对蒙哥马利“抢班夺权”的做法也看不惯,但想到顾全大局,维护团结,让他左右为难。最终决定,暂归蒙哥马利指挥的美军归建,两大集团军群齐头并进向莱茵河推进。

    巴顿为加速进攻,也玩“有借无还”把戏。

1945年2月,向德国纵深进攻的战斗打响了。巴顿的第3集团军进展顺利,但在特里尔的三角地带,德军布下了重兵,是巴顿前进路上的“拦路虎”。此时的他已无兵可派,只得想办法“借兵”,他想到了曾经的下属部队第10装甲师,但此时它属于第8军。

于是,他施展他擅长的交际本事,借休假之际邀请第8军军长史密斯将军和盟军作战部长布尔将军一起狩猎、聚餐、饮酒。趁着大家高兴,巴顿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他的目的达到了,但要求是第10装甲师在通过特里尔后归建。

巴顿借到兵后,立刻在消除了三角地带的“拦路虎”,将德军的齐格菲防线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各部队向前突击了30多公里。而与第3集团军相反的是,此时的蒙哥马利却按兵不动,第21集团军群主力在前沿百无聊赖。

让巴顿和布莱德雷愤怒的是,按照艾森豪威尔的命令,蒙哥马利将在北部方向发起进攻,巴顿的第3集团军继续做好侧翼佯动的配合工作。但巴顿决定乘势而为,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东扩展,打通基尔河至萨尔河一线,布莱德雷心领神会,表示同意。

可是,按照约定第10装甲师该“归还”了。他干脆关闭电台,命令部队快速奔袭,2天后完成既定目标,盟军司令部”立即归还第10装甲师“的急电也随之而来,他只好让该部归建。然而,他又在酝酿下一次战役,在他看来,只有不断地打胜仗,才能将英国人的地位“拉低”。

为了拥有更多的突击力量,他一面向上级“报喜”,一面索要部队。很快,他看好的第80师、第12装甲师都囊括在自己的麾下。此时的巴顿如虎添翼,向对手防线猛扑过去,德军一路败退,有序的撤退变成了溃散,第3集团军4天俘虏5万德军。

巴顿不给蒙哥马利表现机会,羞辱丘吉尔。

1945年3月22日,第3集团军共4个军,6个装甲师和12步兵师,总兵力44万人,按照巴顿的的命令快速推进到莱茵河西岸。由于速度太快,后续部队已远远地被抛在后面,而且前方敌情不明,各部纷纷请示就地休整,但巴顿不同意。

一是虽然部队连续作战消耗巨大,人员也很疲惫,但士气却空前的高涨,这都是因为不断地进攻、不断地胜利造成的,士气也是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乘胜追击。说白了就是“气可鼓,不可泄”,不给对手喘息的机会;

二是,他看不惯的蒙哥马利,也在做渡过莱茵河的准备。为了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一面吹嘘对岸的德军防守严密,盟军应谨慎过河,另一面却向全世界宣布英军将率先“在24日渡过这条伟大的河流”。巴顿是不可能任由他这么张扬的。

更让他紧张的是,一旦部队停下来,一贯“和事佬”的艾森豪威尔一定会屈从于蒙哥马利的“强势”,然后就是开会,限制美军的行动。巴顿决定不给英国人任何表现机会,当天夜里第5师一个团,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坐船过河。

出乎意料的是,河东岸根本没有遇到激烈的抵抗。23日早晨,巴顿的前锋部队已全部渡过莱茵河,这个好消息让布莱德雷激动不已,迅速下令所属部队向突破口涌去。但由于是擅自过河,只得将消息扣下不发,静观事态发展。

巴顿知道布莱德雷为什么不宣布,但这不仅是巴顿和第3集团军的荣誉,更是美军的荣耀,这是展现美国强大的最好机会。于是,巴顿打电话给布莱德雷:“看在上帝的份上,你快宣布吧!第3集团军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了莱茵河!”

让巴顿没想到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祝贺这一重要时刻,还事先录制了一段演讲。然而,不知情的英国广播公司在24日竟然播放了这段录音,而事实是,美军已先于英军24小时渡过莱茵河。丘吉尔和蒙哥马利闹了一个国际大笑话。

抢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莱茵河是巴顿军事生涯的得意之作。“好斗”的巴顿不仅在战场上和德军斗,而且在盟友中也树立一个“竞争目标”,只有不断的争斗,巴顿的生活才会觉得更有意义。这就是巴顿“闲不住”的根本原因。

有巴顿在,美国人想在英国人面前低调一点都难。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巴顿》、《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