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南方人,何必跑到北京受苦?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道:“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又到毕业季,我们想去那些让我们有回家之感的城市。
下班后,有人等你回来开席吃饭;心灵受伤了,有个可依靠的肩膀;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得到上司认可……对于一座城市的归宿感,我们问过了,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或许远不止这些,它还包括身份认同、价值观被包容、环境舒适和谐等等等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城市归属感是驱使你留下来生活、打拼、奋斗的内在力量。
南方人何必来北京受苦
我是学新闻的,本科期间写了二十几万字的评论,一直很想去北京看看国内顶尖评论员的工作日常。当得知通过了心仪媒体的实习机会时,我高兴了好一阵子,于是赶紧订了票,尽管那个时候住处还没着落。然而在北京待了一个星期后发现,原来是老娘我想多了。
以前这家媒体在我心中是神一样的存在:以公共利益为导向,探讨民主与自由,尊重人性与个性的存在价值。然而事实上,再牛逼的平台也不过如此嘛,还是有人在体制内混饭吃。学历歧视不说,而且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严重,更狗血的是BOSS喜欢长得好看的实习生,出去聚餐总好灌人酒。
我们实习生每天的工资税后90块,相较于其他媒体算是比较高的了,但我根本提不起兴致,或者说失去了新闻理想,没有当初的热情吧。
我每天只想快点下班,周末和朋友出去逛街、看电影、弹吉他。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停止胡思乱想。在外人看来,我在北京过得十分开心,但实际上毫无归属感可言,我知道自己终究是这个城市的过客,我没有留下来的理由。
在月租800元却只有一个床位的青旅,我要忍受半夜敲门而入的客人,以及睡梦中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在地铁口,我要呼吸四月天迎面而来的棉絮,稍不留神就会钻进鼻孔;在雨天,我要穿过一条满是灰尘的马路,如果运气不好,还可能咀嚼一些不可吸入的颗粒。这个城市带给了我什么呢?雾霾、沙尘暴、过敏、鼻炎……
身边好多朋友都说,在北京,你可以一无所有,但是有机会啊。这点我举双手赞同,帝都嘛,祖国的心脏,聚集了全国最优质的媒体和互联网企业,尊重努力的意义,提供年轻人无限的发展机会,但是诱惑也大,一个二十出头、普普通通、初入职场的女生,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没有家人或男朋友的依靠,内心是非常无助的,面对物质的诱惑,而自己又没有足够的金钱,是很难找到前进的方向。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吃饭,她是北京人,但住在姐姐买的房子里。她对我感慨:“这个城市的繁华与我无关,我们单位楼下都是我叫不出名字的奢侈品,它们并不属于我,我只不过是在这里工作的人,因为穷,即便户口在北京,也没办法融入这个城市。”
北京土著都感慨归属感的缺失,而我作为一个南方姑娘,何必要遠离家人和朋友,跑到北京来受苦呢?
在这里,你是所有人,所有人也是你
每年开春,都会有一大批年轻人带着希望,来到广州,成为“广漂”一族。大城市就像围城,有人想进来,有人想出去,而我无疑就是想进来的那一个。
我在广州做新媒体运营,对,就是每天都要和文字打交道,掏空脑子想选题,我偶尔也会向同事吐槽工作压力大,但是看到文章推送后,后台蹭蹭蹭上涨的阅读量,自己还是挺激动的,“今天姐加班,值了。”
在广州工作的三年,已经记不清加班多少次了,每次加班都要到九十点,然后自己一个人挤公交,回到租住的城中村。我最喜欢广州城迷人的夜色,因为到了晚上,街道会变得空旷而安静,所有被白天的热闹所遮掩的细节一一开始浮现,仿佛增添了很多诗意,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受,就像是法国作家路易·阿拉贡说的,“夜晚让城市里所有的建筑楼阁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我常常能在马路上望见零星点点的人慢悠悠走着,我想,她们应该和我一样,是想多看两眼夜色吧。这时,我会掏出手机拍照留念。这样等到日后,我离开了广州,这些照片会提醒我:曾经,我在这座繁华的都市生活过、工作过、打拼过。
我不会说这里的方言,却可以模模糊糊听懂这里的乡音,我吃不惯这里饭菜的口味,却知道哪家的饭菜很好吃。也许这就是改变吧,过往二十年养成的习惯不会归属于这里,但是你总能找到与这个城市契合的点,想办法去适应去融入,然后慢慢地改变自己。
有人说,广州很有人情味,像是温热的一碗食,夜路里的一盏灯。不过我觉得,它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包容,在这里,你是所有人,所有人也是你。什么是城市归属感?大抵就是当别人说这座城市拥挤、逼仄、房价高时,你会自觉为它辩护吧。
人过中年,我终于有了“根据地”
我出生在江苏徐州的一个小县城,19岁背井离乡去了沈阳,那是作为实习施工员跟进工程项目。在开往北京的绿皮火车上,挤满了像我一样北上的人,我硬是站了十几个小时才转车到的沈阳。年轻嘛,总是很向往到外面发展,所以第一次出远门还有些兴奋,感觉学了几年建筑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起初我和工人一起住在工棚,生活作息基本是“吃三、睡五、干十六”,这份工作干了八个月零二十四天,天不亮起床到工地考察情况,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家常便饭。上世纪90年代,我们实行工分制,一天十二分,一分两块钱,我是全勤,一天下来能挣24块钱。想家了我就给家里写封信,不过从来都报喜不报忧,我妈偶尔也会在信里说要是在外头适应不了就回家来,但是在外头打拼这个念头从来没有动摇过,或许选择建筑这个行业,就意味着要为生活不断奔波吧。
我们班28人,到现在坚持在建筑行业的人不足五分之一,很多人受不了常年奔波的状态,但我没有后悔选择建筑,这多多少少满足了我儿时的建筑梦,更重要的是收入还不错,能让我承担起家庭责任。
这些年,我到天津、新疆、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都跑过工程项目,可能性格比较随性吧,走到哪都能很快适应。工作前些年,我一个人在哪儿都无所谓,但是有了家庭,就要考虑到孩子未来在哪儿读书、户口落在哪儿等现实问题。
2005年春节从新疆回来,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聚在一起喝酒唠嗑问起,“今年准备出发去哪里啊?”我们管到外地打工叫作“出发”。我没有打算好,在北方工作尤其是新疆,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冬天意味着工地无法施工,一年只有半年时间适合工作,干半年就只有半年的收入。所以后来朋友介绍我来广东,他说“在广东只要你愿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有活干。”这一点非常吸引我,所以就去了。
说实话,来到广东之后,我才听说惠州这个城市,第一次还听成了“贵州”,没想到最后惠州成了我的家。孩子到了读初中的年纪,我打算把她接来广东,于是我在惠州买下了人生的第一套房子。这里买房入户很方便,孩子的户口问题也给解决了。而且生活节奏比较慢,空气质量好,这对于常年在重工业地区出差的我来说难能可贵。
对于我来说,城市归属感就是不断与城市磨合的过程,时间待久了,你对这座城市就看得比较顺眼了。现在人过中年,虽然仍然三天两头地出差,但家人都在惠州安定下来了,也算是有了个“根据地”了。
不必丧,生活还要继续呢
今年清明节,我们在北京的几个同学组织了一次聚会。在南方读书、长大,毕业到北京找工作的确实很少,再加上平时大家各有所忙,所以对于这次聚会我们特别珍惜。吃饭期间,我们都发出了同样的感慨:留不下来,也回不去。
来京三年,我过上了标准的北漂生活:上班挤两个小时的公交和地铁,工资有三分之二要贡献给包租婆,吃一份30块钱的午餐都觉得是种罪过……
这座城市,好像永远不属于自己,买房还差很远,即使在新一轮人才大战中,北京放宽了落户政策,但对于我来说还是遥遥无期,我依然蜷缩在小小的角落里,尽可能地远离灯红酒绿的夜生活。
北漂这么久,没学会大的本领,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处理孤独。怎么处理呢?看报纸、杂志和听广播,有点像老年人的生活吧。记得刚找工作的时候,我每天都会买一份《新京报》,后来还会看《作家文摘》、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听罗辑思维的《超级个体》。虽然现在孤独还是与我相伴,但无法吞噬我,因为我会在一个小时内马上调整好。
什么是归属感?我觉得更多的还是看自己的内心吧,比如每个月发工资后的短暂满足,打电话给父母寄钱时的安分,忙碌一天后在地铁上听着熟悉的歌曲时的自我感动。当然有时候,归属感也来自于身边真实的陌生人带给我们的安慰,比如街边卖水果的河南大妈和擺摊吆喝炒饭的大叔,他们都有一张相同疲惫的脸庞和一颗对生活依然充满希望的心,他们身上散发出的质朴和乡土气息,因为这会让我想起儿时生活的小镇。
帝都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但,何必那么“丧”呢?内心淡然就好,向前看吧,生活还要继续呢。
心态平和,生活就拿你没办法
来上海之前,我对这个城市没什么概念,可能不知者无畏吧,小时候和爸爸闹矛盾,就吵着有了身份证,一定要走得远远的,所以实习就一个人跑到了“十里洋场”一上海。当时是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做服务员,说白了就是端茶送水+点菜送餐,然后有促销活动的时候,帮忙推荐一下产品,毫无技术含量,每天的生活无聊透顶,看着别人一餐抵我一个月辛苦工资的时候,也颠覆过我的三观。
上海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计较。有一次一桌客人点了一份珍珠奶茶,当时珍珠已经售完我们又没有及时告知,顾客发现后不依不饶。按理说确实是我们的问题,于是就把钱退了收回奶茶,可那人就是不给,我们再三劝阻之后,她在还之前猛吸了一口,半杯下去,惊得我哭笑不得。
这样的事还有许多,不小心撒了一点东西在上海客人身上,不送一盘菜或一壶茶是解决不了的;在地铁上,看见衣衫不整的人,一些上海阿姨都会刻意躲闪,要是车厢拥挤,你不小心挤着她了,她们非得叨叨几句。
实习期结束后,班上好多同学都回了武汉,但没有一个人对我说“在上海过得怎么样?实在不行就回来吧”这样关心的话。我从小性格就比较独立,在上海实习快一年,也没干出什么名堂来,心有不甘啊,那个时候,我就不停说服自己,再难也要留下来。
我尝试找过几份工作,前台、销售都干过,但工作流动性太强了,不是长远之计,我意识到,没有足够的学历和过硬的技术想在大城市立足真的很难。最后我痛下决心,分期付款考了几个新媒体、电子商务和竞价及网站优化的证书,工作才慢慢好转。去年我又掏了两万多块钱,报了个英语培训。没办法呀,想要长远发展,就要懂得投资自己嘛。
上海还算是一个公平的城市,只要你肯努力,就会有大把的机会等着你。可问题是,虽然机会多,但身边从来不缺少优秀的人,在残酷的竞争下,来自普通家庭的我,时常会陷入自卑和无奈的境地。
现在我能做的,就是趁年轻多学点东西,积累经验和人脉,城市归属感其实是次要的,心态放平和,生活就拿你没办法。至于能不能落户留下来,我压根没考虑过,那是顶尖人才的事儿,我只想做个糊涂的凡人。
作者: 金贻龙 霍思敏
来源:《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