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越穷就越忙,越忙就越穷?

为什么我们总是越穷就越忙,越忙就越穷?    

我们先做个小实验:想想除了牛奶,还有什么是雪白色的?举例越多越好。

椰汁?乳胶漆?淡奶油?还有什么?……

我再换个问法:“举出几种雪白色的物体吧?越多越好。”

思路是不是一下子打开了?雪、白云、香草冰淇淋、打印纸……白色的东西多了去啊。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举了牛奶做例子,反而限制了思路呢?哈佛大學的行为经济学教授赛德希尔·穆莱纳森给了它一个定义:“管窥效应”:当大脑将“白色”和“牛奶”建立连接时,其他可能性就会被抑制,以便专注于眼前的任务。

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当截止时间快到时,时间的稀缺,就会俘获大脑的所有注意力,让工作效率极速提高。所以有句话说:要让一件事完成得好,需要两个条件:稍微超出能力的要求+不太足够的时间。每个到截稿时间才赶完功课的同学,相信都对这话有深刻体会。

在塞德希尔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儿合著的《稀缺》一书中,对这种现象做了大范围的研究。而他俩在分析大量案例后得出的结论是:

穷人永远缺钱,忙人永远缺时间。

在展开这个令人扎心的论述前,我们不妨说个也许大家都经历过的场景;

你们公司正在开会,原定时间是三个小时。前半段时间里,大家都拖沓而散漫地发着言,插科打诨,或是摊在椅子上刷手机。突然,行政人员推门进来,告诉大家会议时间成了两小时,半小时以后,这里必须清空,留给下一个会议。

几乎在一瞬间,大家都挺直了身板。每个人简明扼要地完成了自己的发言,热烈讨论起一个接一个议题,并很有默契地排除掉不重要的细节。结果,你们用剩下的25分钟,解决了这次开会的所有问题,甚至还留了5分钟,讨论待会儿吃什么。

这就是时间稀缺所带来的“专注红利”。稀缺还会带来其他好处。有人做过实验,同样两盒饼干,一盒是满的,一盒则快要吃完,拿到第二盒的人往往会觉得它更好吃。

那些消防员都是怎么死的?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两位作者仍将稀缺列为一种危险的事情呢?原因是,偶尔的稀缺是有好处的,但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却对人有害,甚至能把人拖入死循环。

在这里,他们引入了心智的“带宽”这个概念。带宽主要指你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你可以把自己的心智,想象成一条高速公路,假设平时可以并排驾驶七辆车(大部分人一天能关注的事情极限就是七件),当车辆不多时,一切都很顺利;但如果公路上的车突然增加,就很容易形成拥堵,甚至发生车祸。

作者拿到过这样一个数据:1984-2000年期间,美国消防队员中约25%并非死于火场,而是死于救灾路上的撞车。而其中79%的消防员之所以在车祸中殉职,你猜是为什么?没有系安全带。

这可是最训练有素,最有安全意识的营救人员啊!是什么导致他们犯这种低级错误?而且根据美国消防管理局的调查,消防员们在平时开车,都是牢系安全带的,并非缺乏这种习惯。

但是,当他们跳上消防车赶赴现场时,要在有限时间内制定策略,研究着火建筑的结构布局,制定进出火场的路线,计算所需水龙头数量……时间的稀缺,俘获了他们所有的专注,降低了心智带宽的容量,因此安全带就被排除在了注意力之外。

这种效应也会发生在生活其他方面,比如,当你跟某人吵翻时,你就会想起TA平日的所有不好,越想越气,却忽略了那些好的方面。

“稀缺,会让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在两位作者看来,现代人经受的许多压力,都是时间稀缺的死循环带来的。

信用卡还没还,孩子该报辅导班了,父母生病了需要检查,会议报告还没写完……假如你有一件该做的事拖到了下周,下周一定会挤压下更多事,由此往复,事情就越堆越多。就像一架航班的延迟,会拖累跑道上其他所有航班的行程,结果造成大面积延误。

“如果我们一直在处理紧急任务,就会像马戏团抛球的杂耍人一样,必须不断接起一个个快掉下来的球,却无暇注意更重要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开车时看手机是许多事故的发生原因,也知道定时健身和体检对自己有好处,更知道家人比工作更重要。

但当我们感受到时间的稀缺,注意力都被快掉下的球占据时,却会做出极不明智的事情:边开车边回信息,取消锻炼身体的时间,冲孩子不耐烦地吼叫……

这种死循环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又该怎么破?

美国一家医院的案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圣约翰医疗中心是一家提供急诊服务的医院。每年,这里的32间手术室要进行多达3万台手术,因此所有手术室永远都被排得满满当当。

一旦出现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医院就只能将之前安排好的手术推后,医生有时在凌晨晨两点依然在做手术,员工也被长时间加班折磨得筋疲力尽,他们还经常为一台两小时的手术等待数个小时。由此带来的压力和医疗事故,自然相应增加。

后来,医院管理层请来了一位顾问,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却让人大吃一惊:将原有手术室的其中一间留出来,专门处理紧急手术。一位医生回忆起自己当时的反应:“我觉得这人简直疯了!我们原有的手术室都不够用了,他还要拿走一间?”

但顾问的账却不是这样算的:手术分“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如果后者强行插队,前者的效率就会大幅减低,由此带来更多的加班成本,等待成本和医疗失误。每台计划内手术,都被迫为计划外的手术“还债”。而计划外手术其实是可以预测的(占每年总手术量的20%),所以当它们都被归集到专门的手术室后,其他手术反而规律了。

结果证实了这个办法有效:实行两年后,圣约翰医院的加班率下降了45%,接诊率上升了11%,收入也实现了增长。

贫穷不但会限制我的想象,还会限制我的智商?

抛开时间稀缺,还有一样估计是多数人都缺的:金钱。两位作者对美国研究者达瑞尔·柯林斯等人在《Portfolios of the Poor》一书中,对南非、印度等地的穷人做过的研究和分析非常感兴趣:为什么即使给穷人一笔钱,他们仍会重新陷入贫穷?为什么明明有机会改善经济状况,他们依然不愿采取措施?

他们跟随经济学家去了印度,希望找出金钱的稀缺,对于人的智商的影响。他们找到一批甘蔗农,在他们收获甘蔗拿到报酬之前和之后,都做了智力测试。

作者还精心选择了测试时段,以便避免收获前后体力消耗、家里餐食质量上的差别,对测试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收获前囊中羞涩的甘蔗农,测试表现中的正确率和反应速度,明显逊色于他拿到钱后的表现。也就是说,金钱上的压力,即使实验人员并没有提起,但仍然暗中影响着他们智商的发挥。

他们也发现,《Portfolios of the Poor》中提到的“穷人拿到钱之后,往往会很快花掉,难以进行储蓄或投资”也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突发用钱的情况,而手中的余钱根本没法应对。

“你要是问他们,理财不重要吗?他们会说,重要啊,但不紧急啊!眼下填饱一家人的肚子,买够吃穿住用的东西,为突然来到的疾病或邻居婚礼准备钱,才是我急着解决的。”

这种现象,其实在我们身边也很常见。许多人一谈恋爱就容易变笨,为什么?因为对于爱情极度关注,占据了心智的带宽,所以专注力和理性就下降了。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公司越想赚钱,就越赚不到。因为他们的心思都在节省成本,寻找客源上,饥不择食地拉了一堆烂活儿,而且也没有心思规划更宏大的战略。而那些赚了钱的公司,往往一开始并没有想着赚钱。他们的出发点可能只是,如何服务别人,为别人创造价值。

互联网上有句很出名的话叫做: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你战略上的懒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作者看来,穷人和富人的根本区别,在于视野和思维。稀缺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永远陷入一种稀缺的心态里,而且全然不自知。

来源:《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