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为国生娃吗?
8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一整版的篇幅刊发报道,题目叫做《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鼓励二胎政策莫画饼充饥》。许多看了标题的网友纷纷吐槽:生不生娃难道不是个人的私事吗?怎么上升到国事了?
其实,从生育率、人口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角度来看,生娃还真的是国事。官媒这一次并没有说错。一对夫妇生不生娃,生几个娃,可以說是私事,但是,无数对夫妇的生育意愿加总起来,便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总和生育率与人口结构,而一个国家的生育率与人口结构,又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能否保持健康发展,进而又会回过来影响个人的命运。简单地说,你不生娃不会影响什么,但若是有三分之一的育龄夫妇都不生娃,那这个社会就会出现大问题,并且影响到你的工作机会、经济收入、养老福利。因此,说生娃是国事,毫不夸张。
《人民日报》海外版这次提出“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应该是看到了当前人口问题的严峻性:“低出生率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开始不断显现。中国的人口红利基本已经用完,老龄化加剧,用工成本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大……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仅靠家庭自觉,还应该制定更为完整的体制机制。说白了,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国家大事。”
其实,关注人口问题的学者早已多次指出,中国当前的生育率持续低迷,2000年与20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当年的生育率分别为1.22与1.18,经统计部门与计生部门综合评估与校正,公布出来的总和生育率为1.5—1.6。尽管如此,还是远远低于人口更替水平的2.1。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放开了二孩生育的限制。
刚刚全面放开二孩时,我曾在《南方周末》上发文提出:“如果中国社会的生育率继续走低,那么光‘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只怕于事无补,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迟早要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表。”最近,一些省份已经放出了“鼓励生育”的信号,比如今年6月底,辽宁省提出要“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
从东亚文化圈的经验来看,几乎所有持续保持低生育率的地区都会出台激励生育的政策,比如中国台湾2010年的生育率只有0.895,为鼓励生育,台北、新北、基隆市对生育的家庭,每胎补助2万元(台币),双胞胎补助4万元。台湾卫生部门还投入近10亿元补助不孕夫妻接受人工生殖技术。
新加坡2002年之后的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2左右,从2001年起,当局推出多项鼓励生育的措施和奖励配套,投入的资金从最初每年5亿元涨到如今超过16亿元(新元)。现在一个新加坡家庭,每生育一个孩子,可得到20000元的婴儿花红,53000元育儿及托儿津贴,10000元所得税减免,直到孩子入读小学。
日本2012年的平均生育率只有1.41,从2010年4月起,抚养15岁以下孩子的监护人,每月可获1.3万日元的儿童补贴。其中高梁市政府还对生育第3胎的家庭给予50万日元的奖励。
韩国2010年的生育率低至1.22,早在1996年,韩国政府已开始奖励生育,包括向低收入的新婚夫妇每年提供5万套保障性住房,女性可以有1年时间在家养育子女,每月可领取40~50万韩元的底薪,并保留职位。
这些鼓励生育的政策虽然不能说没有收效,但效果非常微弱。比如日本,已经深陷少子化和老龄化的泥潭多年,政府一再鼓励国民生育,但日本人就是不愿意多生育。2013年,负责应对少子化的日本担当大臣森雅子说,少子化就是日本的“国难”。但这个“国难”还看不到结束的时候,因为2015年,日本总人口推算值为1.2691亿,比上一年减少22万;14岁以下儿童数量为1617万,比2014年减少16万,连续34年人口下降。
在中国,虽然二孩政策实施后,按官方数据,2016年的总和生育率提升至1.7以上,但是,还有大量育龄夫妇不愿意生育,据统计,2017年中国“一孩出生人数减少百分之一二十,掩盖了增加的二孩出生人数,造成总体出生人口数减少以及总和生育率走低”。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生育?《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认为,“很多年轻人不敢生孩子,是因为生不起,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成本有点超过年轻人所能承受的范围”,“尤其是在城市,生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从出生到上学,经济成本、时间成本都在不断上升。孩子在上学之后,一个暑假的兴趣班就要花费数万元。因此,在城市生活的许多年轻人,并不愿意要孩子”。因此,《人民日报》海外版提出,“要让适育夫妇切实感受到政策福利,提高生育意愿”;“应健全社会保障,让‘不敢生’变为‘敢生’。”
这是官媒释放出来的一个清晰信号:中国将进入鼓励生育的时代。
最后,我要申明,我同意“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的说法,并不表示我认为个人生娃的意愿可以被强加,或者被剥夺,而是希望,在生育率低迷不振、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日,国家应该向愿意生娃的家庭提供可靠的生育福利。
作者: 那五
来源:《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