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这座商贸之城,为何能承包我们的双十一?

|这座城市,每天都繁忙如“双十一”|

▲义乌农贸市场 摄影 / 盛俊伟

义乌不大,打出租横跨整个城市最多也就半个多小时。但是这里兼具了县城的乡土与国际化都市的繁茂。过去 30 多年,这个城市的商人把它塑造成了“全球小商品批发中心”,它是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咽喉”。

▲全世界的小商品都来自义乌,图片截自纪录片《大批国》

1

它预测了美国大选的结果

▲义乌一家乳胶工艺品公司产品陈列室,男女员工戴着“特朗普”和“希拉里”面具,模仿参加总统竞选场景。图 / 视觉中国

相较于网上购物节的狂欢,这里展示着另一种的繁荣。

每天上午 8 点半是义乌市北边国际商贸城开门的时间。这片规划了 5 个区的批发中心,营业面积相当于500多个足球场。每天要到 9 点人气才会开始旺起来。我们走在专门卖“办公学习类用品”的三区 2 层,旁边的三个年轻人,正讨论着美国大选“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义乌最先知道”的段子。

“义乌做旗子说希拉里的很少,特朗普的多,特朗普的旗子不要定金都敢做”这条信息曾短暂在朋友圈逗留过。

那则段子的源头之一,是一个义乌的面具厂商。在美国大选期间,他们通过打听得知特朗普有钱又幽默,希拉里大选表现也不错之后,专门设计出了 10 款不同材质和表情的特朗普和希拉里面具。在他们的出货清单里,特朗普面具装箱比例大于希拉里。因为这件事,甚至有媒体把义乌比作了美国大选的“晴雨表”。

对于这些海外商人来说,如果他们想从义乌买走像总统面具、国旗一类的商品,商贸城三区二楼,他们一定会来逛。

▲曾经义乌的一份官方数据称如果一个人想逛完整个商贸城的商铺,假设他每天逛 8 小时,每个店铺停留 3 分钟,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逛完整个商贸城。

2

“做生意?就去义乌”

早上 9 点,朱老板打开了自己卖国旗、卡套的店铺里的电灯。她从广州来义乌已经有十来年了,5 年前,她和老公一起在这里租下了店面,做起外贸小生意。

开门不到 10 分钟,店里就来了三个卡塔尔的商人。

他们是来看国旗之类的小商品的。同行的还有一个印度人Afnas,他是他们的翻译。Afnas 用英文夹杂着中文简单地告诉了朱老板自己卡塔尔朋友的需求。朱老板听完,转身从一堆商品里拿出了两个抱枕和几面国旗。

在跟朱老板交涉了订单量和价格之后,他们并没有马上决定下单。或许是因为早上刚来市场逛,他们还需要多去几家店铺看看。出了朱老板的店,我们在 3 区 2 楼又碰见了两次 Afnas 和他的卡塔尔朋友。

在这个商贸城里,一个翻译带着几个外国人逛商城再常见不过了,而充当翻译角色的那些面孔中,像 Afnas 这样的外国面孔也不少。他们定居在义乌,每天的工作就是带着自己的客户游走在这个巨大的市场里,带客户看货,做翻译,联系货运公司,他们甚至比每天守在店里的小商品老板们更了解这个市场。

▲图 / 视觉中国

▲这三个卡塔尔人已经来义乌一周了,接下来他们还要去一趟香港。 摄影 / 小疯子

▲会六国语言的约旦商人,正与一个智能洋娃娃对话。 图 / 视觉中国

3

“苏拉在义乌”

在义乌,阿拉伯商、非洲、印度的商人是来得最多的。这个比例,走在这个商贸城就能感受到。

苏拉经营着跟 Afnas 类似的外贸生意,但他比 Afnas 有名多了。

▲这个塞内加尔商人上过央视的综艺《开门大吉》。摄影 / 小疯子

苏拉来中国的第一站不是义乌,是广州。

“广州是我们最熟的地方,以前只知道广州,别的地方都不知道”。2002 年苏拉第一次来中国。

“当时朋友告诉我,如果要做五金生意,最好是来义乌。”一边用流利的中文说着,苏拉一边摆弄着办公桌上的功夫茶。跟中国朋友混熟了,他也有了喝茶的爱好。

在义乌之前,塞内加尔的商人们往往是去迪拜或者香港采购。

而义乌的成本显然低多了。苏拉第一次从义乌带回五金产品销售时,他觉得自己在国内定的销售价格利润已经够高了,但当时塞内加尔的采购商依旧觉得苏拉的产品卖的便宜。于是他就在首都达喀尔开了间 40 多平米的店铺专门销售五金,又在义乌的小区租了一间房。

之后四年时间里,他每隔一两个月就会来中国一次,在义乌待一两周再带上两三个集装箱的货回国。2006 年底,为了更了解中国市场,苏拉决定在义乌多待两个月,结果留下来就没走了。

▲苏拉在自己办公室的一楼开了家非洲餐馆,他说这是义乌目前唯一一家非洲餐馆。摄影 / 小疯子

如今,苏拉开了自己的外贸公司,用他的话说,这不是他自己选择的生意,是生意找上了他。

因为 2006 年留在义乌那两个月,不断的有国内的朋友或同行联系他。“同行知道苏拉在义乌,会打电话过来,问我这个产品在义乌能不能买到。问得越多,我越回复,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找来希望你给他提供这个帮助。”那段时间,他不仅要做自己的五金生意,还要帮忙采购餐具、饰品、玩具等各类小商品。最后,他索性留在了义乌做起了外贸公司。

现在苏拉也不像以前那样带着客人在市场跑了,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办公室处理公司的事情。这已经是他第四个办公室了,新的办公室有三层,离国际商贸城三区步行也就 10 分钟左右的时间。

提起义乌,苏拉都是喜欢。

唯一希望能变更好的是想让中国的签证能从两年再延长一些。因为他想在中国持续发展。“中国把我提高了,把我提到了另一个平台。”

“我认为我一定要做一些事情,更多的是促进中非、中赛的交流。”这是苏拉计划中的未来。我们见面时,他正好在办公室吃饭,苏拉说跟他一起吃饭那三个人是塞内加尔大使馆的工作人员。2017年,他的公司和塞内加尔驻华大使馆在义乌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了第二届经济合作与投资大会。

▲停在稠州北路边上的货运面包车,最早来义乌的外国客商里,中东人居多,当时他们的市场主要集中在这条路附近,今天这里成了义乌当地著名的夜市。摄影 / 小疯子

▲到义乌第一晚,我去了这条报道中最常出现的街道,走在稠州北路上,我恍惚以为自己不在中国。街边的便利店店主是迪拜人,餐馆是阿拉伯人、印度人开的,连办手机卡业务的小摊贩也大多是阿拉伯人或回民。摄影 / 小疯子

4

500多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商贸城

不是一天建成的

那么大的商贸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外国人都爱来义乌,义乌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现在义乌的常驻境外客商就有 1.5 万人。截止到 2012 年,常驻义乌的非洲客商约占义乌外商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苏拉刚来这座城市的时候,他说这里大概只有 10 个非洲人,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上涨到 3000 多。

▲摄影 / 小疯子

“以前有个段子,说外国人来连上海都不知道,问义乌都知道。”在义乌长大的龚先生这么说。他今年 26 岁了。

大概 2000 年初的时候,他们家的客户开始暴增。“那个时候国际商贸城还没有建立起来,直到晚上 9 点都还有生意找来。”我们在义乌碰见的苏拉、Afnas 差不多都是在那个时候来的义乌。

来义乌的商人都会去商贸城,因为那里货最全。苏拉十多年前刚来义乌时,商贸城还很小,但那就足以满足苏拉的进货需求。

如今,在这片 400 万平米的区域,聚集了 7.5 万多个商铺,出售 180 多万种商品,普通如头饰、玩具、拉链,猎奇如震动棒、阳具。公开的数据显示,这个商贸城日客流量达 20 多万人次,它已经相当于广州白云机场客流高峰期的客流量了。

事实上,这个国际商贸城已经是义乌历史上第四代小商品中心了,义乌早期的市场源于“鸡毛换糖”。顺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它慢慢把人从国内外都吸引来了。

由于义乌这地方,历史上河流改道不断,河流沿岸土壤无法沉积,导致义乌土层薄,肥力弱。这里是没有发达的农耕基础的。因此义乌的农民发明了一种“塞秧根”的施肥办法。就是将鸡毛、鸭毛等动物毛发碾碎,混入人畜粪便搓成团塞入秧苗根部,增强肥力。

▲“塞秧根”的办法需要收集大量的鸡毛,于是当时从战场幸存返乡的义乌士兵,便挑起了担子在义乌各地用糖换鸡毛。除了用糖,有时候他们也会用一些小而轻的小商品去换鸡毛,比如针头线脑儿之类的。摄影/郑运福

▲义乌市区南边紧挨着千年古镇佛堂。靠着那里便利的水运,到民国初年,义乌最大的集镇还在这个佛堂。直到后来铁路经义乌,过稠城之后,稠城成为了交通枢纽。义乌有了成为小商品城的基础。摄影/金必亮

到了上世纪 60 年代,在义乌东部与东阳接壤的廿三里开始有了专门提供小商品百货的集市。这个市场是今天“国际商贸城”的前身。

苏拉 2003 年开始在义乌商贸城附近进的五金早在 1973 年就开始大批量进入廿三里市场。

改革开放以后的 80 年代,在政府的主导下,这个市场不断挪地方,发展到第二代,第三代。这个时候义乌的这个市场所辐射的范围就从周边的县市延伸到了省外。

不过,当时义乌的人大部分还是往外走的。

由于 1981 年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实施,剩余的农民生产力转去经商,大部分鸡毛换糖人也专营起了小商品生意,走出了义乌,到全国各地做生意。龚先生的父母和他的老丈人也是这走出义乌大军中的一员。20 多年前,他的父母在昆明市场上卖衣服,老丈人在山东德州卖厨具。

到了 90 年代,第三代小商品市场已经发展成了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中心,市场上加上临时摊位,已经有了 1 万多个摊位。到了龚先生上初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回来了。2000 年初的时候,国际商贸城已经有了第一期,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到 2008 年国际商贸城逐渐有了今天的规模。2012 年,在北京学动漫专业的龚先生,放弃了在北京发展的想法,大三没读完就回义乌帮父母打理家里的笔袋外贸生意。

5

它藏在全球的中心,

却成了全球小商品市场的咽喉

在义乌,伴随着这个巨大的集市生长起来的还有它的制造业体系和交通物流。

从上空俯瞰义乌市区,商贸城周边一排排整齐排列的 5 到 6 层的小楼清晰可见。这些小楼除了住着居民,一部分被苏拉这样的外贸商人租来做办公室,还有一部分就是商贸城里那些店老板的生产作坊。

在义乌,小型的生产作坊就有数万家,这些作坊的人数只有 7、8 人,他们分工细致,每个作坊里能流水线地生产出某种极小的商品。

被称为“世界吸管大王”的楼仲平经营着义乌最大的吸管公司。90 年代刚创业的时候,全公司只有他和老婆两个人,但那也足以完成每天几百斤的产量。每根吸管价钱只有几分钱,利润只有 0.8 分,但加在一起每天也能在当时为这个家庭带来上万元的收入。

这些家庭式的生产作坊像细胞一样分布在义乌市区及周边的村镇。这为义乌国际商贸城生产了 30% 的产品。它们养活了这座城市,以及靠这里做生意的人。

这个大型的市场把中国的商人们都吸引到了义乌,也因为这市集,中国被义乌推进了世界。

原本从地理上看,义乌被窝藏在了浙江省的中心。三面环山,地形相对封闭,没有肥沃的土壤,也不地处多省交接地带,义乌与“咽喉”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概念。但借着现代交通和经济全球化,义乌成为了世界中心的那颗节点。

它不再是双向道路上的那颗枢纽,而成了一个放射性的中心,全世界的小商品都伴着这个城市的脉搏在跳动。

▲浙江义乌港,数百辆已完成义乌海关监管等待出场的集装箱货车,里三层外三层场面特别壮观。图 / 视觉中国

虽然从行政级别上看,它只是个县级市,但在这里你可以搭乘任一一种交通工具。

它拥有自己的机场。义乌民航 4D 机场启用后,不仅可以起降空客 300、波音 767 这样的大、中型客机,也包括波音 757 货机。

2013 年,义乌被列入中国首批陆港城市,国际商贸城西边十来分钟车程的义乌港因此升级为了国际级内陆港。2017年 9 月,义乌港马士基航运海铁周班专列开通,义乌港借这条专列与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的宁波舟山港联通。目前,义乌市出口箱量约 120 万标准箱,其中 82% 都是经宁波舟山港出口,销往西非、东非、地中海等这几个义乌的主要出口地。

2017年义乌通往伦敦的火车线路也正式开通,经阿拉山口出境,途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再经英吉利海峡隧道最终抵达英国伦敦。全长 1.2 万公里,约 18 天。这条线路成本叫空运低一半,速度比海运快了一倍,同时它还能把沿途更多的市场吸纳进来。

登上义乌港顶层 26 楼向下看,川流不息的车流一刻不停地从国际商贸城驶来,经过这个枢纽分发驶向不同的区域,把千奇百怪的小商品再输往全球。

6

作为“咽喉”的义乌会消失么?

这座城市从表面上看起来仍旧繁忙,它仍旧称得上“咽喉”,只不过最近两年,它已经悄悄开始发生起了变化。

▲根据义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所提供的数据,2011年到2013年义乌流动人口在册人数分别为136.3万人、137.8万人、133.2万人,2015年义乌人口在册数为125.1万人,同比减少 66193 人。伴随着人数的减少,当地的公交及机场的客流吞吐量增长也慢了。

“这两年你来义乌,人都少了。“从义乌港去火车站的路上,接我们的出租司机陈师傅给我们说着义乌这两年的变化。

“义乌的人是不是变少了?”在国际商贸城就能明显感受到。

在国际商贸城,除了卖玩具,饰品等小商品的一区人流不断以外,五区几乎是空的。

▲一家卖复古音响店的老板告诉我,这两年到他店里的人流明显下滑了。有时候店员比客人还多。店铺成本和仓库成本也在涨,最近他已经把设在义乌的工厂搬到了附近的东阳,每个月能省下一笔钱。摄影 / 小疯子

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力在流失,这是从流动人口数字能看到的结果

除此之外,现在海外客商也在发生变化。苏拉告诉我们,最近这两年开始已经有非洲的商人从商贸城进半成品会非洲加工生产,甚至有朋友直接从这里买下机器回国生产,这样成本会更低。他有好几个朋友已经这么干了,他们以前在义乌进水管回去卖,现在直接在义乌购买机器回国加工。这样成本能省不少钱。

就像 ZARA, H&M 这样的快消品逐渐把标签上的 Made in China 替换成 Made in Vietnam……一样,

这样的变化在义乌也发生着。

今年大家的双十一清单里,有没有义乌这座城市的身影呢?

文 | 朱若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