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风险, 不是死得太早,而是活得太长?

人生最大的风险,  不是死得太早,而是活得太长    

第一次看到《百岁人生》这个书名时,你可能会误以为这是本养生保健书,但这完全是误解。两位作者琳达·格拉顿和安德鲁·斯科特都是伦敦商学院的教授,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上有着独具一格的见识,因此本书一经出版,便成为了亚马逊全网最畅销书籍之一,被众多权威媒体反复推荐。

在本书中,作者讨论的其实是人生规划。这种书并不少见,为什么它还这么受重视呢?因为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你连自己能活多久都不确定,那谈人生规划还有什么意义?

在作者看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有可能活过一百岁,但大多数人的规划,并没有考虑到这点,也没有做好如此长寿的准备。

大龄未婚男女,晚婚晚育,推迟退休年龄,渐渐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甚至成为许多大城市的主流。因为人类的寿命正在越拉越长。据加州大学的研究机构统计,从1840年开始,人类寿命在以平均每年3个月的速度递增,也就是说,每过六年,人类寿命就增长了两至三岁。而在2000年到2015年间,人类寿命的增加超过了5岁,这还是全球的平均值,并不只针对发达国家。

在中国呢,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平均寿命不到40岁,而截至2015年,我国平均寿命已经是76.34岁了。如今的00后们,每两人就有一个会是百岁寿星。10后、20后们呢,就更不用说了。生命的馈赠,来得缓慢而稳定。

那么,面对这种馈赠,我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寿命变长了,从理论上讲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没有提前做好规划,晚年潦倒的话就很凄惨了。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去年曾出过一本名为《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的书,讨论的便是这种现象。

在那本书中,记录了许多他们在拍摄纪录片时遇见的老人。这些人年轻时都曾认真工作,也有房子、年金、存款,却在退休后面对居住、生活、医疗、人际关系等种种难题,过着孤独辛苦的生活,甚至失去了求生欲望。

当然,我们这本书的基调要乐观得多,作者跟我们讨论的,更多是寿命变长为生活带来的新机会,以及人们应该对此做出什么应对措施。

如何编排一场联欢晚会

首先作者预言:三段式人生将会被多段式人生取代。

传统的三段式人生,基本是由上学——工作——退休构成的,这也是我们和上几辈人约定俗成的一种模式。但作者推断,在人人都能活到一百岁的时代里,这种模式是要崩盘的。

第一,你在中间几十年工作所积累的财富,很难支撑你走到人生的终点。相对于过去的平均寿命,人们的工作总时长基本大于退休后的人生,所以前半段的积蓄是可以支撑完后半生的。但是,如果活到一百岁,依然上学22年,工作到60岁,晚年的40年靠什么支持开销呢?

有人会说,寿命长了,那我就勤劳一点,工作到80岁再退休,总行了吧?不好意思,未来还真不是你想继续工作就能有机会的。

首先,可能没有哪个行业的寿命能支持你。进入20世纪后,每个行业在15-20年之间便会进行一次大洗牌,有的甚至不再存在。那么,有哪个公司或行业能让你工作超过半个世纪呢?

其次,有科研报告表明,在同一行工作超过30年后,可能会出现精神上的极度疲惫,无聊、空虚,会慢慢杀死你,这也是60岁这个退休年龄的合理之处。

因此作者提出,人们在未来会进入多段式人生,将一辈子分割成七八段,每一段都穿插着进行。比如,十几岁你在上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在三四十岁时又回炉重造;50岁你可能会辞职,出外旅行放空自己,回来则重新创业,再在60多岁时重返学校,给自己增加新技能,以便开始另一段新的工作……

作者在这里打了个比方:传统的三段式人生,就像一场时间不长的音乐会,大家都安安静静坐着,听完三个乐章便散场;而多段式人生呢,更像一场联欢晚会,只表演三个节目是无法撑完全场的,必须将各种节目穿插进去,中间还要留出休息和上厕所的时间。

喜新厌旧是种美德

从多段式人生引伸出的下一个预测便是:自我更新会成为生存的第一要素,喜新厌旧将会是全人类的美德。

喜新厌旧指的是,我们必须随时做好准备,迎接各种变化,因循守旧是会被时代抛弃的。找一个铁饭碗(比如当公务员),循规蹈矩直到平稳退休,这种念头不再明智,甚至很危险。未来的成功者,往往属于那些习惯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的人,他们每过一段时间便会脱离原来的轨迹,让自己归零,学习新的技能和世界观,以便进入下一条高速路。

在作者看来,未来我们的三观被反复地颠覆——重建——再颠覆——再重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学习将会是贯穿我们一生的主题。而在这个主题下,碎片化学习是一种大趋势,像以往一样投入几年甚至十几年,完整地进行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利用自己每个阶段中的零碎时间,随时随地吸收新的知识。而未来的娱乐产业,比如游戏、电影、互联网工具,都可能不再是单纯的消遣,而是寓教于乐的一种工具。

谁会是人工智能的牺牲品?

人工智能,是谈及未来时无法绕过的话题,在作者看来,AI的出现是有着深层社会需求的。一方面,人类越来越难以忍受那些枯燥的重复性工作,而另一方面,在流动性极大的多段式人生中,靠个人经验来积累知识也越来越难,所以这种替代性的技术是必然会出现的。AI既可以将人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也可以不眠不休地帮人类积累智慧,就像AlphaGo可以研究无数的人类棋谱一样。

但是,人工智能也会使就业市场出现严重的两极化。那些位于顶层的,需要极强创造力的行业,如科研、设计、文创、娱乐等,会发展得更加兴旺;而那些底层的,没有太多科技含量的工作,比如理发、餐饮、服务业等,也会有广阔的市场;唯独处于中间的行业,尤其是那些科技含量一般,又具有重复性、标准性,容易被指令描述的工作,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无情地取代。比如中介、金融、物流等从业人員,可能要做好随时会被取代的准备。

此外作者提醒,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这似乎跟我们的认知不太相符,毕竟,现代商业和城市化的发展,似乎让所有城市都越来越像。好莱坞大片一上映,从一线到十八线城市的粉丝都能同时看到;在北京和抚顺逛万达广场,里面的体验几乎是没有区别的。

但是作者认为,中间产业被掏空的直接后果,就是二三四线城市受连累。教育、医疗、科研、服务类产业等资源,会一步步往大城市集中,以便享受人口集中的优势。而由于多段式人生的出现,每个人可能会尝试多种工作,更换N个城市。既然始终都要换,人生又那么长,为什么不先去大城市转转呢?毕竟那里的机会是最多的,甚至更容易找到人生伴侣。所以一线城市会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才。

被冤枉的Y一代

到了未来,人们的社交圈也会发生变化,你周围可能有20岁的CEO,30岁的大学生,40岁的创业者、50岁的实习生……每个人的年龄不再是代表身份的标签,甚至不能代表性格和能力。一个比你年长20岁的下属,可能活力四射,每天下班后去泡吧或击剑;而比你年轻10岁的毛头小子,可能在创业或管理上比你有着更丰富的经验。

所以忘年交将成为主流,抛掉有色眼镜,以开放心态接受各种朋友,才是百岁人生应该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积累个人的无形资产,将比积累房子、车子和奢侈品等更加重要。因为无形资产才可以帮你积累丰富的资源,比如人脉圈子,投资信息、发展机会等。

但正因如此,人生的选择会越来越慎重。作者提醒,尽管多段式人生意味着更多的选择,但随着选择次数增多,你为每次选择所付出的成本,也会以几何倍数增长。如果你学习的知识不再有价值,你无法把它卖掉再买新的;同样,如果你搬家了,你也没法把这边的人脉卖掉,在新城市购买新的朋友。

因此,未来人们的生活态度会发生巨大变化,“急忙决定、慢慢后悔”是所有人的前车之鉴,丁克族、单身族、晚婚族的出现,并不完全是因为忙碌,而更多是出于谨慎。未来人类婚恋的时间只会越来越迟。因为他们直到,如果自己积累了足够多的无形资产,个人信誉也非常好,所认识或被介绍的对象就会更加优质,也有机会获得更理想的婚姻。

从这个角度看来,社会现在所批评的“没有担当”“不愿承诺”的Y一代、千禧一代等,可能都被冤枉了,他們才是真正意识到百年人生的来临,并为此进行计划的人。

作者:  拾依       

来源:《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