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凭《西藏组画》名动全国的陈丹青变成“嘴炮老愤青”了吗?

引言

上个周末,一场名为《退步:1968-2019》的画展悄然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拉开帷幕,这是画家陈丹青的个人展览。从1968年画下的第一幅静物,一直到2019年画下的100余件油画作品在此展出。

提起陈丹青,大家更容易联想到的是一个在荧幕上骂骂咧咧的“老愤青”形象。2004年因不满当时刻板的招生制度,愤而辞去清华美院教授职务之后,陈丹青一下子成为了极具话题性的一个公众人物。

●正在画《自画像》的陈丹青

大家喜欢看他针砭时弊,口无遮拦的陈丹青也常常“语出惊人”。然而这背后有多少媒体断章取义的推波助澜,似乎并没有人在意。而我们更容易忽略的,其实还有陈丹青最根本的一面——他作为一个画家的艺术成就。

对于陈丹青而言,那些抛头露脸的受访及引起争议的言论只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边角。组成他人生更重要的部分,其实是半个世纪以来不间断的作画、思索以及写作的成果。

●媒体层出不穷的断章取义其实曾多次惹怒陈丹青

27岁的他以《西藏组画》撬动了整个中国油画史的走向,随后远走美国追随过木心先生,也画下一系列颇富深意的《画册》。这十几年间他以自身的影响力组织起木心美术馆的建设与运作,在此举办了好几场世界级的高质量展览。

近几年陈丹青更是紧随时代,他专注做起带领观众看画赏画的视频节目,《局部》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艺术类节目之一。相比起那个大众眼中的“公知愤青”形象,我想陈丹青更该被称为一个“为美术史端茶倒水的仆人”。

挣脱绝境的知青画家

1953年,陈丹青出生在上海。

到了该上学的年纪,恰逢十年文革。他就在一片吵吵闹闹的混乱中自己找机会学习绘画。毕竟是小孩子,各种风波当然没有对他产生实质上的伤害。后来回忆起来,“反倒是混乱中很多本来别人家中的藏书流散到社会上来”。

米勒、柯罗、库尔贝的各种画册,他一碰上就囫囵吞枣地看,美学修养就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初中的他与美术老师形影不离,白天跟着到处画主席像,晚上就在家临摹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的素描。

●知青时代的陈丹青

1970年,17岁的陈丹青被送到农村“插队落户”。插秧、挑谷子,什么农活他都学会了,但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画画的兴趣。干了三年农活后,他终于找到机会画画了——20岁那年,陈丹青蹲在村办的骨灰盒厂画了近千个骨灰盒。

心情固然压抑,但有了颜料就好办了。同年年底,他竟然掏出了一笔一画创作出来的《边防线上》、《飞雪迎春》等三四本连环画册。这些高出当时国内连环画水准的作品一下子引起了诸多关注,陈丹青渐渐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知青画家。

●陈丹青 《边防线上》连环画

隔年,陈丹青给自己争取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机——被从农村被调回省里参加油画创作班。“重获自由”的陈丹青21岁,跟家里要了40块钱,毫不考虑先改善一下生活的他马上就登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中国美术馆当时正举办全国美展,陈丹青正是奔着它去的。进了中国美术馆就像后来去到卢浮宫,年轻的陈丹青在一幅幅大画前流连忘返,一泡馆就是一整天。

凭着这股对绘画不懈追求的狠劲,两年后的他以青年人才的身份被借调到西藏搞创作,首次进藏便画出了《泪水洒满丰收田》这样成熟的大作。

又过了两年,25岁的陈丹青以惊诧画坛前辈们的实力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而在此之前,他只有初中学历。

我们回头看那些最终有所成就的人,不管顺境逆境,他们总是能保持学习状态。动乱有动乱中的学法,安稳有安稳中的思索。不断地在生活中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在逆境中绝不放弃希望,是这些人最大的共性。

攀上高峰的天才少年

1980年,为了准备自己研究生阶段的毕业作品,陈丹青第二次踏入西藏。

不久后,他带回了7幅油画及一沓速写。交上“毕业作业”的陈丹青彼时并不知道,自己即将因为这组画作成为中国油画史上不可磨灭的一个重要人物。当年的央美毕业画展上,陈丹青的7幅油画全部入选。

●陈丹青西藏组画之《牧羊人》

这7幅画专注身边生活的罕见“非英雄”主题,其画风的粗犷有力,画中的激情与能量震惊了整个刚刚复苏的中国艺术圈。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的油画界都是清一色的苏联画风,而陈丹青作品中显露出来的却是罕见的欧洲传统风格。

这相当于给当时所有的画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向苏联老大哥看齐,我们完全可以寻找自己艺术上的“自由”。在那样一个时代,画出《西藏组画》这般颠覆性的作品,没有人知道年仅28岁的陈丹青是如何做到的。

●陈丹青西藏组画之《进城之二》

而他本人将其归因于自己少年时代的“开口奶”——那是民国上海遗留的老牌欧洲绘画风格。中学阶段痴迷的画册,深夜归家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临摹练习,最终成就了一个打破时代僵局的青年画家陈丹青。

在艺术上功成名就的陈丹青,自然而然地拿到了留校执教的资格。然而对艺术的向往最终战胜了安稳生活的诱惑,两年后陈丹青辞去央美的工作,远赴纽约闯荡。事实证明,陈丹青并不是只能在国内吃香的艺术家。

●陈丹青“痴迷”的画家库尔贝作品 《画室》

到纽约不久,他的作品就获得了艺术圈的认可——陈丹青成了首个在美国举办个人展览的中国当代画家。

从一个被“流放农村”陷入绝境的小伙子,到当时世界最大的艺术中心有头有脸的一号人物,他总说自己是幸运,背后的暗功夫,下过的苦劲,又有多少人想过。

步履不停的“画作家”

不知道当时年少成名的陈丹青有没有飘飘然迷失过,但我们现在知道的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他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师——同在纽约的木心先生。

彼时的木心,以老派文人的博学多识震惊纽约诸多求学的后辈。陈丹青等后辈与之交游,木心一路闲聊各种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史的典故,常常忍不住感慨:“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

●木心(右一打领带者)于纽约讲学的场景

1989年到1994年间,在陈丹青等人的“哀求”下,木心于纽约家中开设“文学史”私家课堂。留美的文学家、画家、音乐家等等济济一堂,席地而坐听其讲学。陈丹青鞍前马后,5年间每周的课程一节不落,记满了整整几大本笔记。

陈丹青速写快,没想到速记也是奇快。2011年木心先生逝世后,经不住其读者的集体请求,5年讲学汇成两册《文学回忆录》集结出版,用的正是陈丹青密密麻麻的几册笔记——他几乎将木心讲的所有原话记了下来。

●陈丹青的速记笔记

后来陈丹青书就《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等著作大受欢迎,令其也被冠上一个“作家”的称号。其文字读来令人十分舒服,其实颇受木心先生文风影响。

讲回纽约时光,94年木心先生的文学史讲完后,陈丹青继续自己的绘画创作。隔年开始,他冒出一个念头开始画“静物”。从各种各样的艺术装置现场,到画展上挂着画作的现场,一直到将自己收藏的各式画册书帖摊开来画。

●陈丹青个展展出的《画册》系列作品

此中有深意。

陈丹青坚信中国古人“阅读不如背诵,背诵不如抄写”的学习经验,临习画册,是他的练习功课。而在当代艺术视角,“临摹”甚至“写生”都已是被认为落后的做法。因此他另辟蹊径,通过写生画册来完成自己的“临摹”及“写生”。

十几年如一日临摹下来,各种画册书帖栩栩如生,汇成了陈丹青独特的艺术探寻道路。但更重要的,始终是艺术家在画作过程中对这些作品的加深理解,那是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财富。

●陈丹青画作 《四马图》

正如04年看不惯清华美院因为英语与政治不过关而将美术专业能力极其过人的考生拒之门外一般,他也极警惕当代艺术忽视临摹和写生能力的现状。他把自己“写生画册”的展览命名为“退步”,众人以为是说自己再画不出《西藏组画》的无奈,实则是一句俏皮话。

在当代艺术看来描摹前人画作可能是“没创意”,是“退步”。但陈丹青想说的是:“进一步”以观念无限创新,或者“退一步”回归临摹与写生功底,这些都应该是艺术家的个人自由。

●陈丹青油画作品

如果所有人都被“艺术”绑架着要舍弃旧规则来不断做出惊人之举,那也是一种“不自由”,所以他宁愿自己“自由地选择退一步”。这是一个极具哲学思辨精神的巧妙心思,既成全了自己临习的愿望,又启迪着后人对这个现象的思考。

除了不断写生画册,陈丹青也继续画着人像。但2011年陈丹青的恩师木心先生离世前,指定委托陈丹青为其美术馆的负责馆长。因此这几年来,陈丹青几乎投入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在木心遗物的整理,及美术馆的建设上。

●木心美术馆内部

2015年开馆至今,这里已经举办了“林风眠与木心”、“尼采与木心”、“木心的讲述:大英图书馆珍宝展”等等高水平的展览。木心先生的600多件绘画作品、数千件文学手稿的布置,馆内各大小事项陈丹青无不亲力亲为。

陈丹青曾讲过木心先生与他相处时的一件小事:有一回在餐厅吃饭,隔桌有两个老外。陈丹青观察了一会,忍不住问他们是不是意大利人,一问果真是,他忍不住有些得意起来。

木心提醒道:“知道你刚去过意大利,人难免有虚荣心。但要克制,这是随口就来的虚荣心。”“修养是很具体的,就是一件件小事。一句话熬不住,就失了教养。”

●归国后的木心(左)与陈丹青师徒

或许是整理先生遗物时时常忆起其教诲,或许是渐渐明白很多事情是“骂不动”的。与刚归国时的“口无遮拦”比起来,陈丹青近年来更趋于埋头策展、画画、写作等等实际事务。

尾声

2015年筹建了四年的木心美术馆开馆,抽出手来的陈丹青随即做起一档名为《局部》的艺术介绍节目。从中国宋朝的《千里江山图》,到美国现代艺术大师杜尚的作品,他随意挑选艺术史上的“局部”为你细细道来。

他笑称自己是“念稿”型主持人,学不会在节目里“表演”的陈丹青老老实实对着稿子念出自己对各种艺术作品的理解。没想到刚一播出,竟成了全网络播放量最惊人的一档艺术类节目。

●《局部》节目中的陈丹青

从那个利用一切机会学画的青年人,到将老师的话记满好几个本子的求学者;从愤而辞职的“老愤青”,到这个默默将更多人引进艺术大门的讲述者。

从未停止作画的陈丹青,他的艺术道路其实一直在延续着。那些画的《画册》无疑是他的作品,而改了十几遍的每一篇《局部》讲稿也应该是作为画家的陈丹青的“优秀作品”。

陈丹青被称为“为艺术史端茶倒水的仆人”。事实上,他已经在艺术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不可磨灭的一笔。

参考文献:

重庆晨报《陈丹青:不好意思面对易中天 于丹是被训练出来的》文/许征

人民网 《陈丹青一向支持易中天、于丹和<百家讲坛>》 编辑/文松辉

新京报 《陈丹青最大个展开幕,“退步”作为问题意识》文/余雅琴

新京报《陈丹青:“未完成”的<西藏组画>》口述/陈丹青

东方早报 《陈丹青谈<局部>:原想有几百个人看就很好》

艺术国际 《陈丹青:为美术史端茶倒水的仆人》 文/尤勇

视频节目 《局部》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