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1月9日】近代《桃花源记》的鼻祖废名,把古典诗词融入小说,美的读不懂
1901年11月9日,废名原名冯文炳,出生于湖北黄梅。家境殷实,但他从小体弱多病,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
1917年(16岁),废名考入了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他开始接触到新文学,立刻被新诗所迷住,立志要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上。毕业后,他在武昌当小学老师,期间开始与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交往。
1922年(21岁),他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周作人的学生。他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开始发表诗和小说。鲁迅曾评价“”浅草社“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
1925年(24岁),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这是废名的成名之作,主人公纯善至美的三姑娘是中国传统的农村少女的化身。在当时动荡的社会中,废名笔下的田园生活显得那么祥和安宁,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
废名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派别,内容主要是人生,避谈政治,风格淳朴自然,回归田园,语言简练。作家包括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人,因为主要生活在北京、天津一带,所以称为京派文学。
废名是京派文学的鼻祖。《竹林的故事》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作。
(京派文学代表人物:废名、俞平伯、沈从文、汪曾祺)
1926年6月10日(25岁),他开始改用“废名”作为名字。他在日记中写道: “从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个名字,就叫做废名。我在这四年以内,真是蜕了不少的壳,最近一年尤其蜕得古怪,就把昨天当个纪念日子罢。”
1927年(26岁),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为京师大学堂,废名十分愤怒,选择退学。退学后的废名专心写作,因没有经济收入,经常挨饿。周作人知道后,邀请废名来苦雨斋住,成为了“周门四学士”(俞平伯、江绍原、沈启无、废名)之一。
周作人称自己的三大得意弟子就是俞平伯、废名和冰心。
(周作人)
1929年(28岁),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毕业,毕业后留校任讲师。他毕生的精力都放在教书、写作、研究学问上。
废名的中篇小说《桥》,也是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的描写。乡村日常生活与民俗,在废名的笔下显得诗意十足。《桥》被誉为“破天荒”的作品。
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小说中把古典诗词融入到现代汉语中,使古典词语在新的语境环境中得以复活,别具一格。废名受周作人的影响,倾心于佛学,见解颇深,著有《阿赖耶识论》。
废名的作品影响了很多知名作家,如沈从文等人,但废名的作品受众却并不广泛。因为他的作品确实不好懂。朱光潜曾写道:“废名的诗不容易懂,但是懂得之后,你也许要惊叹它真好。”
1952年(51岁),废名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55岁),他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
1966年(61岁),文化大革命中,废名没有被批斗,只是门上贴有“反动学术权威”的条幅,家里的几间房被人强占而已。
1967年10月7日(66岁),废名因病去世,享年66岁。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541篇作品,营员“长大不成人”的第21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