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弹有一人高,这款二战日本武器虽然射程近,却把美军吓得不行

1945年2月,踏上硫磺岛土地上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兵,除了要面对守岛日军的冷枪冷炮,还能频频听见剧烈、沉闷的爆破声。日后,在许多老兵的口中,也都提到了这款“疾驰的鬼魅”、“会尖叫的投掷物”炸响在自己的周遭,时至今日难以忘怀。而在2006年梦工厂出品的《硫磺岛家书》中,也有这款特殊武器的存在。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款武器,能让久经战阵的陆战队老兵都胆战心惊呢?

▲《硫磺岛家书》一片中展示的特殊武器。几名隐蔽在阵地中的日军炮组正手忙脚乱地装填炮弹,准备发射。

这款“会尖叫的投掷物”,是一款超口径弹的迫击炮。日军称其为“九八式臼炮”。虽然名义上称之为“臼炮”,但它并没有炮管,其发射结构也和一般的火炮完全不同。其炮身由于一根钢管组成,钢管的另一端则由钢制底板封闭,并固定于一个木制的平台上。通过这种方式,省略了炮管与其他部件的组装。由于九八式臼炮所用的榴弹体积过大,它往往被分成数个部分进行运输,在奔袭至距离敌方较近的位置后,发起突然袭击,借此达到攻其不备的目的。根据日方技术测试,九八式臼炮在一个小时之内即可完成组装。然而,由于采用的木制发射器,寿命较低(仅能发射4-5次),在每次行动时,则需要备上4-5份该型发射器。值得注意的是,安装时,发射台的角度必须恒定于45°,非常不易发射。而要想改变榴弹的射击范围,则需要通过在底部添加不同当量的装药。

▲九八式臼炮发射的瞬间。

美军技术部门缴获的九八式臼炮实物,可见其炮身是固定在一个凹面底座之上。


▲硫磺岛战役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兵缴获的九八式榴弹实物,几乎要与一成人等高。

▲纪念碑样式的九八式榴弹,其重量达300公斤,中径330毫米,有效射程250米-1.1公里不等,因底部装药而定。该型榴弹破坏力等同于300毫米的重型火炮杀伤,倘若落进人群之中,威力可想而知。

从编制上来看,日军将九八式臼炮划归为“军属直辖独立重营”节制。一个独立的臼炮大队(营)下属三个中队(连)、一个大队本部,每个中队下属四门臼炮与一个中队本部。(每个独立臼炮大队固定12门炮)。每门臼炮划归的标准弹药为12发,另有4具备用发射器。算上运输的卡车、重型车辆、人力等因素,伺候一门九八式臼炮就需要56人。原本,九八式臼炮是日军准备用于对苏攻势的。他们希望炮兵能快速推进至顽强抵抗的苏方工事下,随后利用大威力的它,一举完成突破。但随着1939年关东军惨败诺门坎,日军高层将注意力重新放在了“南进”一面。而北上消灭苏军,则成了不切实际的幻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九八式臼炮的首次亮相,乃是1942年的新加坡战役。在希尔埃马高地争夺战中,日军以3门九八式臼炮为先锋,接连对英军阵地展开近距离炮击。巨大的爆炸声使得防守该地的英军士气顿失,乖乖举手投降。而在巴丹半岛的作战中,九八式臼炮也为日军步兵提供了强有力支援,为侵略战争充当马前卒。但在实战中,该炮出现了零部件工艺问题无法兼容,往往采用混搭形式使用的尴尬局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九八式臼炮的威力。

▲九八式臼炮CG模型图,在西方人眼中,它不过是一个顶着“臼炮”名字的超口径迫击炮罢了。

1945年的硫磺岛中,配属小笠原兵团(日军第109师团,指挥官栗林忠道)的独立第20臼炮大队的12门九八式臼炮全部参战。受限于硫磺岛的地形,迫击炮、臼炮以及所谓的“喷进炮”(单兵反坦克火箭筒)都成为了日军的首选。而老式的榴弹炮则因隐蔽的缘故,成了“陪衬”。随着战局的无望,独立第20臼炮大队打光所有的炮弹后,全体发起万岁冲锋,被美军一一收了人头。除了硫磺岛,被誉为“国门之战”的冲绳战役,也有九八式臼炮的身影。在爆炸后,这些恐怖的榴弹能形成2.5米深,4.5米宽的巨大弹坑,其心理震慑杀伤远远大于实际杀伤。

▲硫磺岛战役中被美军缴获的九八式臼炮炮身,可见外部还有运输所用的手柄。

本文为筑垒地域原创作品,主编原廓,原著北部湾。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