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我们都被满汉全席给骗了
一说到宫廷盛宴、豪华中餐,我们脑子里首先蹦出的多半是“满汉全席”这个词。在老百姓的想象中,皇帝老儿每顿饭肯定都是这种山珍海味、琳琅满目的级别。但《传膳啦》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清代宫廷里其实并无满汉全席的说法,而宫廷饮食的豪华程度,也远不如我们的想象。
清代宫廷里,日常膳食由御膳茶房负责,光禄寺则是承办宴席的,根据《光禄寺则例》载,光禄寺的宴制分为:“满席自一等至六等,汉席自一等至三等,又有上席、中席”。
一至三等满席,是祭祀历代帝后妃嫔的,四等满席用于元旦、皇帝大婚或大军凯旋等。满席的级别不同,菜肴用量也不同,比如,一等席可以用面120斤,饼饵24盘,到了六等,则只能用面20斤,饼饵12盘。
而汉席呢。主要是招待会试主考官、监试御史、提调官等。跟以饽饽为主、干鲜果为辅、配以羊肉的满席相比。汉席的菜品丰富很多。一等汉席有鹅、鱼、鸡、鸭、猪等23碗,蒸肉3碗、蔬食4碗;二等不用鹅,三等没有鹅和鸭,其他都与一等汉席大致相同。
除了满席、汉席外,还有上席和中席。后两者主要是招待新科进士和主考官的。也就是所谓的“恩荣宴”。因为新科进士中既有满人,也有汉人,所以上席和中席融合了满席、汉席的特色,既有面食,也有菜肴,也就是它们。奠定了日后满汉全席的基础。
最接近满汉全席的,应该是乾隆四下江南到扬州时,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在设的宴,用以款待聚集于扬州的江南各省督抚。据《扬州画舫绿》记载,为准备此次宴席,“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以备六司百官食次”,菜单中包括了大量山珍海味,如熊掌、猩唇、驼峰、鹿尾等,还有鲥鱼、河豚(西施乳)、螃蟹等长江水鲜。
而在乾隆时期的御膳房,熊掌、猩唇这种食材是从未出现的,就连海参鱼翅也极少有,江苏官场的臣子们吃得如此奢华,想必让皇帝老儿都吓了一跳。
到了同治、光绪年间,慈禧把权后,追求奢华享受之风渐浓。说起饮食上的讲究,清代帝后中无人能及慈禧。她的寿膳房中,有炉灶五十四座,厨子五十四人,膳房能制作的菜肴颇多。一说在四千种左右,点心四百余种。
慈禧每逢用膳,陈列的菜肴多达一百五十品,大碗小碟相间排列。另有二几,放置果盘。均是糖莲子、瓜子、核桃等千鲜果品,供餐后消遣。她在用餐时,太监们齐齐排队立于院中,将菜肴传送到慈禧面前,如果慈禧要吃,看一眼示意即可,不吃的撤下,赏给他人。
而她偏好的菜肴,一般都软绵精致,比如清炖肥鸭、烧猪肉皮、樱桃肉、清炖鸭舌、清炖鸭掌、西瓜盅等。这些菜点大多用的都是寻常食材,但制作起来却不简单。
以樱桃肉为例,须选用上好猪肉,切成棋子一般大小,加上调味品,与新鲜樱桃一起置于白瓷罐内,装入清水,在文火上慢慢煨上八九个小时,等肉酥烂后,樱桃的香味也煮出来了。汤更是美味绝伦。
为了应对慈禧的挑剔,宫廷御厨们每天都挖空心思。不断在菜肴上创新:比如将豆芽菜挖空,塞入肉末蒸熟;如将酥造肉与熟鸭蛋一起蒸熟,称和尚跳墙。
又比如慈禧夏季爱吃的西瓜盅,是把瓜瓤挖去后,将切好的鸡丁、火腿丁、新鲜莲子、龙眼、核桃仁、杏仁、松子装进去。再将瓜皮盖好。用文火炖上四五个小时而成。
有了宫廷中的奢侈作风带头,下面官场的应酬也日益繁琐.烧烤席、燕菜席、鱼翅席、鱼唇席、海参席、蛏千席、三丝席等各种大宴层出不穷,“满汉全席”的记录也终于出现。
清代韩邦庆《海上花》第十八回中写到。上海高等妓院的恩主们,为一名官老爷过生日时:“中饭吃大菜,夜饭满汉全席,三班毛儿戏。”清代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卷十八中也有描写:“第三天早上收过万民伞、德政牌之后,饭后开船回省。正是光阴迅速,转瞬间已到了第二天了。这天合城文武在本府衙门备了满汉全席,公钱统领并请了周老爷。”
后來,民间的大酒楼也开始推出满汉全席为主打的招牌菜。一开始,还是以双烤“挂炉猪鸭”为主打,辅以燕窝之类的食材,菜肴数量和贵重程度其实并不重要。但发展到后来,满汉全席却渐渐追求奢华,动辄百余种菜肴,充斥着海参、鱼肚、鲍鱼、鲥鱼、驼峰、鹿筋、熊掌等珍稀食材,早已偏离了当初的真谛。
如今,现代人越来越讲究有机、养生,满汉全席已经没有太大市场了,但有一样它的衍生产品,却是普罗大众都比较熟悉的,就是北京烤鸭。
挂炉烤鸭本是宫廷菜,为满汉全席的主打菜“双烤”之一。同治年间,河北人杨全仁买下了一家干鲜果铺子,聘请了宫里烧制过烧鸭的厨师,开始做起烧鸭生意。由于店铺本来就是千鲜果的,老杨板灵机一动,用果枝为烧制鸭子的燃料,让烤鸭带上了一股天然的果木香,热别受欢迎,这就是后世著名的全聚德。
作者: 拾依
来源:《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