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在国际上普遍采用CSL(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指标,即公民科学素质指标。一个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是指达到对科学理解程度判断标准的公民。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三个方面都达标的公民。这一综合指标不仅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可折射出该国该地的科学进步与文明程度。
据中国科协发布的资料,中国CSL由1996年的0.6%、2001年的1.4%、2005年的1.6%提高到2010年的3.27%,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3.27%, 这是一个使人可喜又可叹的数字!可喜的是对于一个在历史上没有经历过科学革命和科学启蒙运动的大国,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终于进入了健康和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2006年中国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来,随着科普宣传工作逐步推进,公民科学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可叹的是,直到如今,中国100个公民中真正对科学、特别是对科学方法有较为全面理解的还不足4人!根据《纲要》目标,再过两年,即“十二五”计划末,中国CSL要超过5%;到2020年,即全面实现小康时要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本世纪初的水平。即便如此,中国CSL与国外仍有近20年的差距,可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任务之艰巨。
转过来看看当下社会上的种种怪现象便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触。一些迷信、愚昧活动之所以能四处泛滥,反科学、伪科学事件之所以能频频发生,无不源于中国科学传播的乏力与普及程度的低下。特别是近来由于对基因、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安全等知识缺乏了解,部分公众(包括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以及管理者)存在不少担心和疑虑。个别极端组织与人士乘机不断将国际上已为科学界严格检验予以否定的所谓“转基因安全”事件拿来翻炒,甚至散布各类耸人听闻的谣言,制造虚幻的恐惧,不仅造成部分群众思想混乱,中国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研究和产业化发展也受到干扰与制肘,以至面临失去大好发展机遇、在国际科技与市场竞争中受制于人的严重危险。
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但要依赖科学技术的硬实力,同时必须具备良好人文社会环境的软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增强对反科学思潮的识别和抵御能力,在当前甚至比技术本身的发展更需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进中,科技工作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和传媒工作者都有一个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和传播科学正能量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经常对照一下CSL,看自己是否已经或即将站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的公民之列。
作者:黄大昉;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