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得到一本关于笔法的书籍,令人盗掘坟墓的人,历史上怕只有钟繇先生了。
钟繇画像
韦诞也是自私,好生生的一本《蔡伯喈笔法》,不留存于世,非要带到阴间去陪侍自己,而后的遭遇、就怪不得那个和你一样、痴迷写好字的人的所做所为了。钟繇先生是一个很会装神弄鬼的人,自己写的《用笔法》记述了这个故事,因“繇苦求不与”,所以“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吐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因为得不到这本关于笔法的书籍,连生存的欲望都没有了,要不是曹操藏有灵丹妙药并出手及时,恐怕钟太傅会因此而魂断。为了一本书而置生死于度外的人,进而引发盗墓,这种事在历史上恐怕也只会发生在钟繇身上了。
钟繇书法掠影
《笔阵图》是不是卫夫人写的,众说纷云。我猜想,“笔”字后面想到后赘“阵图”两个字的人,大有可能是一个军界的人物,十有八九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卫夫人是汝阴(今安徽阜阳)太守李矩之妻,摆兵布阵和她的生活状态基本没有勾连,把军事属性的用语引入论述写字笔划的著作,恐怕卫夫人的知识面还没有触碰到这个领域。
钟繇书法掠影
中国古代作战是非常讲究阵法的。《孙膑兵法》就记载了十种阵法:“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由此可知,“阵”是冷兵器时代战争前做好准备的实体形象,“对阵”指的就是这个事儿。《笔阵图》的写作也有战争的范儿:“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一股雄强、霸气之风扑面而来。
清末杨大中临写沙门怀仁集字《圣教序》
接下来的气势更加威猛无比:“横”如千里阵云,“点” 如高峰坠石, “撇”如陆断犀象, “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这彪悍的的文风,暗示着的是强人的性格,骨子里的气质、透露出来的是将军的倔强,这一点,居家研习书艺的夫人,能有此等不可一世的气魄吗?所以,有的人认为是王義之写的吧,也有人的认为是六朝人的伪托吧,凡此种种,一个没有结果的争论仍在继续,至少说明破解“笔阵”有着迷人和无穷的魅力。
清末杨大中临写沙门怀仁集字《圣教序》
我也不认同《笔阵图》是王羲之的手笔!其理由我也说不清楚,反对的勇气大多是感觉所赐予的能量。从《兰亭序》简洁明了的文风看,王羲之绝不是一个啰啰嗦嗦的人,总结了一纸《笔法诀》,再去写一款同题材的《笔阵图》,有没有必要先不去说,内容如何布局、甚至区隔、甚至语气的节奏、甚至还有一些不同的论述角度,在一个人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好“重复劳动”的。一个鸡蛋无法放进两个篮子里,一个理论也不需要相似的两篇文章去解释阐述。然而,换一个人就不同了,《笔法诀》有好多个版本,每个人不同的经验和经历,是不同的《笔法诀》存在的理由和依据。
书法笔法图
笔法问题到了唐代已经不再是坊间的民谣,在那个酷爱书法、日理万机、开启贞观之治大门的皇帝李世民案头直接升级为“国家战略”。“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至此,皇家的《笔法诀》在唐太宗手上横空出世,从中,我读到的东西、更多的是一个杰出政治家的人本精神和大唐盛世的文化底蕴。
清末杨大中临写沙门怀仁集字《圣教序》
李世民彻底继承了西汉文学家杨雄“书、心画也”的思想,他说:“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在李世民眼里,字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表达的是书者的志向和心境,在情绪的流露中体现书者的品质和道德。偶尔闲下来的李世民、在和心爱的群臣们高兴地谈着笔法的时候,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能觉悟到其中政治的隐语以及做人的根本。
书法笔法图